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些名字璀璨如星辰,照亮人類文明的夜空。朱丹溪,這位元代的醫學巨匠,他的成才故事不僅是一段傳奇,更是一曲精誠學醫的華彩樂章。并非醫學世家出身的他,醫學之路始于半路,卻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朱丹溪,原名朱震亨,字丹溪,號丹溪翁。他原本是一位儒生,但對醫學的熱愛讓他在中年時毅然決然地轉而學醫。朱丹溪的故事是對現代人追求夢想的鼓舞——無論年齡多大,無論起點如何,只要追隨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許多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感到迷茫和困惑。但朱丹溪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何時開始,只要我們精誠投入,堅持不懈,半路出家也能學好中醫,甚至成為一代大師。
我們鼓勵每一位對中醫感興趣的朋友,不要被年齡、學歷或背景所限制。就像朱丹溪一樣,只要你有熱情,有決心,有毅力,中醫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古承永遠在這里為你拜師學醫保駕護航。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朱丹溪的故事,繼承好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于是決意于得名師以為之依歸,發其茅塞,遂游江湖。但聞某處有某醫,便往拜而問之。連經數郡,無一人焉。后到定城,始得《原病式》、東垣方稿,乃大悟子和之孟浪,然終未得的然之議論,將謂江、浙間無可為師者。泰定乙丑夏,始得聞羅太無并陳芝巖之言,遂往拜之。蒙叱罵者五、七次,趑趄三閱月,始得降接”(《格致余論·張子和攻擊注論》)。
中醫大家朱丹溪的學醫故事
一、童年磨難
朱氏家族,世代為儒。朱丹溪祖父名環,宋寶祐時中鄉試第28名。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輩均以孝聞名鄉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醫學,著有《本草千金方》、《衛生普濟方》等醫書,重醫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進士,晚年從事醫學,醫德十分高尚,他們均對丹溪有一定的影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于義烏縣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聰敏,“受資爽朗,讀書即了大義”,“自幼好學,日記千言”,又善作詩賦,受到長輩們的器重。
朱丹溪經歷了很不平常的童年。當時宋亡為元,人民不堪沉重的民族壓迫,紛紛起來反抗。9歲時(1289),三月初,臺州楊鎮龍在臺州、東陽、玉山交界處起兵,建大興國。興兵10余萬,攻東陽、義烏,浙東大震。十月,被浙東宣慰使史弼所鎮壓。兵禍連年不斷,生靈涂炭。丹溪家處義南赤岸村,首當其沖,房屋被燒毀,家中也被洗劫一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丹溪家又受到“資助楊鎮龍”的牽連。當時史弼的鎮壓十分殘酷,凡是供詞中有牽涉到的,全家“必盡殺乃止”。此時,丹溪父親正患病臥床,幸仗姑母朱壽多方營救,才不致全家都蒙冤而作刀下之鬼。但從此后,家境每況愈下,朝不保夕。兵亂、饑寒,時時刻刻侵襲著丹溪幼小的心靈。
元貞元年(1294),丹溪父親朱元因病去世。丹溪和兩個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撐,“艱辛悲悴”,苦不堪言。戚氏教子有方,對兒子“有恩且嚴”。一次,少兒子“戲取人一雞卵”,戚氏很生氣,責備他,“笞而責還之”。朱丹溪的童年就是在貧寒和嚴格的家教中度過的。他既經歷了艱辛的磨煉,又得到了母親很好的教育和熏陶。
二、發奮為學
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滿20歲,時任義烏雙林鄉蜀山里里正。他剛正不阿,處處為民著想,敢于以下犯上,拒抗官府的苛捐雜稅,因而深得民眾的擁護。他的名聲也因此遠近皆知,連官府都忌他三分。大德六年(1302),丹溪22歲。“‘包銀’之令下,州縣承之,急如星火,一里之間,不下數十姓,民莫敢與辯。”丹溪所轄之里僅報富戶二家??な卣俚は焼枺骸按朔浅7?,君不愛頭乎?”丹溪笑著回答:“守為官,頭固當惜,民不愛也。此害將毒子孫,必欲多及,民愿倍輸吾產當之?!笨な仉m然發怒,丹溪始終沒有屈服。
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四傳弟子許謙,在八華山講學,“授受分明,契證確切”,跟他學習的學生有數百人之多。丹溪時年30歲,對以前的所作所為有所感悟,認識到“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是非常錯誤的,遂辭去里正,準備到八華山求學。但母親重病,無法分身,而“眾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學醫,誓把母親的病治好。他刻苦鉆研《素問》等書,但《素問》一書深奧難懂,丹溪就“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淺顯易懂的先弄通它,把難點疑問先擱置起來。過了兩年,已學有所得,再對難點進一步研究、探索。朱丹溪克服了種種學習上的困難,經過五年的勤奮學習,不恥下問,治好了母親的病,他也因此有了相當的醫學基礎。
這時,丹溪已經36歲,他感到自己學問的膚淺。在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下,他毅然離開了妻兒老母,到東陽人華山白云書院,從師許謙,學習理學。他學習十分用功,每夜讀書至四更,“潛研默察,必要求于實踐”,“不以一毫茍且自恕”,學業突飛猛進。過了四年,已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后來他將理學的知識結合于醫學,推動了醫學理論的發展。
元皇慶三年(1314)八月,恢復科舉制度。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并沒有使丹溪灰心,他認為:“既窮而在下,澤不能致遠”,要使德澤遠播于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謙,臥病日久,多方求醫,已愈治而病愈劇。他也鼓勵丹溪學醫,并說:我臥病已久,“非精于醫者不能以起之”,你聰明過人,又肯在醫學上下功夫,你就學醫吧。于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專業從醫的時候,已40歲了。他一心撲在醫學上,加之原來已有一定基礎,輕車熟路,學業大有長進。但丹溪沒有絲毫放松,學習更加刻苦。他重新鉆研了《素問》等書,對當時盛行的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也手自抄錄,晝夜揣摩。
過了兩年,丹溪42歲時,治愈了許謙多年的頑疾,從而聲名鵲起。據丹溪自述,許謙開始時患胃痛,多方求醫,用藥多“燥熱辛香”,治數十年而變成“足攣痛甚”。他自己料想已成廢人,醫生也已技窮。丹溪經過細心診斷,用防風通圣散,連服半月,瀉下“積滯如五色爛錦者,如桕燭油凝者”,近半月,病似退,又半月而進食稍增,但“兩足難移,計無所出”。此后,丹溪得到一“西域之異人”傳授的“倒倉法”,此法對癱瘓非常有效。丹溪經多次實踐,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第三年三月,將此法用于許謙,許謙服后瀉下多次,又飲“輪回酒”數杯,調理半月后,便覺身體輕捷了許多,兩足漸漸活動。不久便行動自如了。
三、千里求師
朱丹溪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探討,領悟到當時風行南北的《和劑局方》“集前人已效之方,應今人無窮之病”的弊端,同時,《和劑局方》的用藥又偏于溫燥,流弊不少。又聯想起父親的死于“內傷”,伯父的死于“瞀悶”,叔父的死于“鼻衂”,幼弟的死于腿痛,妻子的死于“積痰”,都是由于“藥之誤也”。種種疑問困擾著他,“心膽摧裂,痛不可追”。朱丹溪的心情十分沉重,出于醫生救死扶傷的責任心,丹溪再也無法平靜,決定拋開現有的名和利,離開溫暖的家,再度外出求師,以“為之依歸,發其茅塞?!?/p>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歲,渡錢塘江,千里迢迢來到吳中(今江蘇蘇州)。“但聞某外有某醫,便往拜而問之”,這就是著名的千里尋師之行。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蘇鎮江),輾轉建業(今南京),“連經數郡”,但始終沒有找到一位適合當自己老師的人。后又到定城,得到寒涼派劉完素的《原病式》和補脾派的李東垣方稿,丹溪耳目為之一新,但始終未得“的然之議論”。有人告知,杭州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他就不顧夏日的炎熱,日夜兼程,匆忙趕到杭州求教。
羅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精于醫,得金劉完素之學,為劉完素的二傳弟子,旁參張從正、李東垣兩家,曾以醫侍宋理宗,并其得宋理宗寵厚,另外,又兼通天文,地理,藝術,醫德十分高尚,性情卻非常傲慍,當時他隱居杭州,朱丹溪去拜見他,“十往返不能通”,“蒙叱罵者五十次”,雖遭閉門拒客,但丹溪意志堅定不移,“日拱立干其門”,大風大雨也不例外。從夏到秋,整整過了三個月,羅知悌“愛其誠”,才接見他。時羅知悌已年近九十且多病,他見丹溪學識過人,學醫之心虔誠,高興地說:“吾道賴子不滅矣。”遂收丹溪為唯一的弟子,授以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三家之書,并深入說明三家的要旨。羅又開導他:“為醫之要,必以《素問》、《難經》二書為根本;且濕熱、相火是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為病也最多?!薄凹嬷畯堉倬暗臅斢谕飧?,李東垣的書詳于內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庇种赋觯骸皡^區陳、裴之學,泥之目殺人。”“陳、裴之學”,指北宋陳師文、裴宗元所集的《大觀二百九十七方》。
羅知悌的諄諄教導,使朱丹溪豁然開朗。丹溪自述:“每日有病者來,羅知悌'必令其診視脈狀回稟,羅但臥聽,口授用某藥治某病,用某藥監某藥,用某藥為引經,往來一年半,并無一定之方。一方之中,有攻補并用、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绷_知悌對朱丹溪既有理論的傳授,又有實踐的教誨。朱丹溪的醫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對用“古方治今病”的問題,羅又有很形象的說明:好比拆掉舊房來建新房,材料不一樣,沒有經過工匠的采取,怎么可以用呢?
朱丹溪求學期間,對羅的治病很注重觀察。有一四川籍的和尚,因離別老母已有七年,突然有一天非常想念母親?;厝ビ譀]路費,“徒爾朝夕望西而泣”,因此得病。羅知悌看他“黃瘦倦怠”,每天給他吃煮爛的牛肉、豬肚之類,又贈他10錠銀子作路費,好言好語安慰他。過了半個月,和尚的病有好轉后,羅知悌又用桃仁承氣湯治之,一日連服三貼,大便中皆是“血塊積痰方止”。次日,只給他吃蔬菜和稀粥,調理了半個月,病就完全好了。
朱丹溪仔細觀察羅治四川和尚的治法后,體會到:半個月的補養,是為以后的攻下做準備;而一日的攻下,需要半個月的補養。又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他總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為創立后來的丹溪學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礎。
一年半后,即1327年的夏秋之際,羅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師傅后回到義烏老家。朱丹溪已盡得其學,成為寒涼派劉完素的三傳弟子。這次求師,跨浙、蘇、皖三省,行程超過千里,歷經艱難險阻和重重挫折。正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才使得來丹溪的千里求師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他在以后的醫學領域中能有重大的突破。(節選自朱丹溪人物志)
【作者簡介】馮漢龍,男,浙江義烏人,1931年生。中專畢業,后自學中醫,于義烏人民醫院病退。多年來,熱心于丹溪學說的研究,編著有《朱丹溪年譜》。在省以上雜志發表的論文中,關于丹溪的有《朱丹溪食療》、《丹溪對本草的貢獻》等6篇。
朱丹溪的一生,是對醫學不懈追求和對人性深刻理解的生動寫照。他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堅定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和仁心仁術,都是引領我們前行的燈塔。讓我們以朱丹溪為榜樣,繼承和發揚他的精神,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