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大唐發(fā)生繼玄武門之變后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政變——神龍政變。
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范和袁恕己五人聯手滅掉武則天的寵信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迎立唐中宗李顯復位。
說這場政變劃時代意義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原王朝雖換湯不換藥,可從名分上還是從武周轉為李唐;二是中原王朝由女人說了算再次變?yōu)槟腥苏f了算。
別看則天女皇帝對內很厲害,長孫無忌等一干唐太宗留下的猛人都猛不過女皇帝,可再潑辣的女人也有被“收拾服帖”的時候,讓武則天服服帖帖的不是李世民李治父子,而是北邊的突厥。
武則天掌權期間也是突厥崛起時期,突厥首領默啜的日常生活就是騎馬射箭喝酒吃肉打大唐。
神龍政變后,上位的唐中宗李顯對內是個公認的慫人,有媽時候聽媽的話,媽去世了只聽老婆韋后的,就是老婆給自己戴綠帽子也不介意。
可男人始終有雄起的時候,唐中宗可以允許老婆戴綠帽,卻不喜歡大草原一望無際的碧綠。
剛即位的第二年,默啜就領兵打到了長安北部,要給新皇帝點兒顏色看看。
唐中宗這邊家里已經綠樹成蔭,居然來了個大草原,喜歡五顏六色的皇帝只能看綠色,這事兒絕對不能忍。
于是,李顯從內外兩方面開始對突厥動手。
對外,拒絕和親,既然要開打了,還做個鳥的親戚。還懸賞,號稱能殺默啜的人封為國王、大將軍、賞錢。
對內,開始搖人,有智來獻策有力來砍人,反正號召大唐有特長的都過來,一起群毆突厥。
大唐作為文明程度最好的帝國,文化好明白事兒的人很多。右補闕盧俌一針見血說出李顯剛上位就被突厥給下馬威的原因:不是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
盧俌認為鎮(zhèn)守朔方的沙咤忠義,確實很忠義很英勇,可能力有限,多大能力干多大事兒,沙咤忠義的能力不足以抵御突厥。
唐中宗李顯認不清老婆是啥人,可對大臣的認識很清楚。他同意盧俌的觀點,皇帝用人,不行就換。
經過認真討論,唐廷決定用一個文武雙全經驗豐富的人來鎮(zhèn)守朔方。
這個人就是張仁愿。
張仁愿,華州下邽人,從小就有文武才干,符合文武雙全的要求;曾經擔任幽州都督和并州大都督長史,長期生活和戰(zhàn)斗在對陣突厥的第一線,也達到了經驗豐富的標準。
公元707年5月,唐廷正式任命張仁愿為朔方道大總管,防衛(wèi)長安北部,抵御突厥。
為表示此次任命的正式和隆重,唐中宗李顯親自為張仁愿頒授兵符,鼓勵他努力殺敵為朝廷出力,好好干,出將入相都不是事兒。
既然皇帝畫好了大餅,那么張仁愿此時的愿望就是能吃到餅。
公元708年,剛上任沒多久的張仁愿就開始他的行動——花錢搞基建,要修三座受降城和烽火臺。
剛上任,連顆人頭都沒砍,就要花大錢搞基建,這是有多少包工頭賄賂張仁愿呀!
大臣們是反對的,可張仁愿是執(zhí)著的。
這個世界可以有毫無理由的反對,卻沒有毫無根據的執(zhí)著。
張仁愿也不例外,他找到了最好的機會,默啜親提大軍西征,漠南空虛,趁這個機會在黃河北岸修筑一道防線,占領漠南,推動戰(zhàn)略縱深,可以有效鉗制突厥。城修好了,默啜領兵回來也只能干瞪眼。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此時大唐,掌握真理的除了張仁愿,還有唐中宗李顯。
唐中宗李顯力排眾議,撥錢給人,全力支持張仁愿。
唐中宗眼光不錯,因為他選的張仁愿是個很有眼光的人。
張仁愿在拂云祠,也就是現在烏拉特旗西黃河北岸修筑中受降城,在距離中受降城東西各四百里,又修建東受降城和西受降城,形成三受降城互為犄角的模式,并在扭頭朝那山北部修建一千八百余所烽火臺。
這樣的防御形態(tài)直接封鎖了陰山南麓,使得突厥不再有機會度過陰山在黃河北岸放牧和進攻大唐,這也應了那句著名的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三座受降城的修建,大唐向北拓地三百里,直接改變了大唐對突厥的態(tài)勢。
進攻方面大唐在黃河北陰山南有了戰(zhàn)略支點,唐軍可隨時對突厥展開打擊。防守方面,增強的戰(zhàn)略縱深和完備的防御體系使得突厥不可能輕松對長安北部造成威脅,沒了頭上懸掛的達摩利斯之劍,唐帝國決策者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制定對突厥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