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國際前沿2024年第7期目錄
數字教育
1.美國數字承諾發布“人工智能素養框架”
2.UNESCO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性別報告——技術由她做主”
3.英國托尼·布萊爾全球變化研究所發布《AI賦能教育的經濟案例》
教育改革
5.德國發布加強MINT教育(STEM教育)的建議
6.德國發布學??沙掷m發展教育建議
7.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發布高質量師資環境建設咨詢報告
國際教育
9.法國發布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24-2028)
高等教育
10.德國發布新的大學國際化戰略
01
美國數字承諾發布“AI素養框架”
2024年6月18日,美國“數字承諾”(Digital Promise)組織發布《人工智能素養:理解、評估和使用新興技術的框架》(AI Literacy: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Evaluate, and Use Emerging Technology)框架,旨在為不同背景下的教育領導者提供信息,幫助他們決定如何設計學習機會來提升人工智能素養。
該框架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和教育環境中越來越普及,為了安全有效地使用,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人工智能素養。
在該框架中,人工智能素養被界定為:使人們能夠批判性地理解、評估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和工具以安全有效地參與日益數字化世界的知識和技能。
具體而言,該框架包括4個要素,分別為:
人工智能素養實踐——學習者可以演示的對AI理解和評估的可操作實踐;
核心價值——支持學習者安全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基本原則;
參與方式——通過相互關聯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展示人工智能素養;
使用類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服務不同目的。
其中人工智能素養實踐包括:(1)算法思維、抽象與分解;(2)數據分析與推理;(3)數據隱私與安全;(4)數字化溝通與表達;(5)倫理與影響;(6)信息與錯誤/虛假信息。這些要素融合了幾十年來一直在討論的計算思維、數據素養、數字公民和媒體素養等。
核心價值在該框架中包括兩個:以人類判斷為中心和以正義為中心。為了支持人工智能素養的發展,領導者有責任將這些核心價值觀與人工智能系統和工具在其獨特環境中的具體應用聯系起來。
參與方式在該框架中包括理解、評估和使用。理解指的是了解人工智能能夠做些什么以及其工作原理,以便在評估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和工具時做出明智的決策;評估指的是將人類的判斷和正義置于核心地位,批判性地思考人工智能對個人、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好處和/或代價;使用指的是針對不同情境和目的與人工智能交互、創造和解決問題。
使用類型在該框架中包括與人工智能交互,使用人工智能創造和使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
該框架還提出了在K-12教育中提升人工智能素養的五種策略:
提供采用和評估指南——政策制定者和學校領導需要與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家庭合作,為在K-12教育中采用和評估人工智能工具制定指導方針,因為許多人工智能工具有意繞過管理人員,直接向教師推銷。
將人工智能素養融入各年級和學科領域中——教育工作者必須將人工智能知識融入他們的教學科目中。雖然圖書館媒體和計算機科學課程是培養人工智能素養基礎技能和技術知識的當然課程,但跨學科整合人工智能素養效果會更好。
促進持續的即時專業學習——安全有效地將人工智能工具融入教育取決于具有人工智能素養的教師。然而,假設教師會自己學習如何使用、理解和評估人工智能工具是不合理的。旨在提高人工智能素養的專業學習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如何促進人工智能素養技能的發展。
設計強有力的學習體驗——強有力的學習體驗特點為:個性化且可訪問、真實且具有挑戰性、協作且具有連接性、好奇且具有反思性。
提高意識與自主性——由于人工智能素養是人人應具備的技能,學校和學區不僅可以支持學生,還可以支持家庭和護理人員以及更廣泛的社區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情況,并了解他們在決定是否以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來影響他們的生活和社會方面所擁有的權力。這包括提高對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延續和加劇我們社會中現有不平等現象的批判意識,提高對算法偏見的認識,并倡導改變社會中圍繞算法和自動化的政策。
資料來源:
Digital Promise. AI Literacy: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Evaluate, and Use Emerging Technology.https://doi.org/10.51388/20.500.12265/218
02
UNESCO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性別報告——技術由她做主”
2024年4月25日,UNESCO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性別報告——技術由她做主》,該報告是《》的配套版本,探討了技術在何種情況下有助于促進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該報告的部分結論如下:
數字鴻溝存在性別差距——女孩和婦女接觸技術的機會少。例如,到2023年,擁有手機的男女比例分別為81%和75%。全球使用互聯網的女性比男性少2.44億。
數字技能存在性別差距——年輕人中掌握電子表格技能的比例在低收入國家約為1%,中低收入國家為14%,中高收入國家為33%,高收入國家為57%,平均性別平等指數成年人為0.82,青年為0.91。年輕人編程技能的普及率在低收入國家約為0.5%,在中低收入國家為2%,在中高收入國家為6%,在高收入國家為14%,平均性別平等指數成年人為0.5,青年為0.75。
社交媒體對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并強化了性別規范——女孩患飲食失調癥的可能性是男孩的兩倍,而社交媒體的使用加劇了這種情況。Facebook自己的研究發現,32%的少女表示,當她們對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滿意時,Instagram會讓她們感覺更糟。10歲時在社交媒體上互動增多與女孩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社交情感困難加劇有關,而在男孩中并未發現交叉關聯。
技術允許網絡欺凌,包括通過濫用圖像——網絡欺凌很常見,對女孩和非二元性別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另外,圖像濫用十分常見的,很多女生收到不想看的照片和視頻。人工智能制造的深度造假的危險也正在蔓延到學校環境中,女性成為重要受害對象。
教育能夠決定技術發展是否實現性別平等——研究表明,女性很難追求STEM職業,這種現象從早期表現為對數學的焦慮,并發展為不愿學習STEM科目,最終導致技術勞動力缺乏女性。女性僅占STEM畢業生的35%,僅占科學、工程和信息ICT工作崗位的四分之一。數字化轉型是由男性主導的。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女性員工僅占26%,工程領域僅占15%,云計算領域僅占12%。
報告最后提出了利用技術促進教育性別平等的政策建議:
確保所選擇的技術應用是相關的和適當的——在多方利益攸關方參與下設計、監測和評估教育技術政策,以便他們的意見有助于更細致地理解技術如何成為性別包容性教育改革和實踐的載體。設計相關課程和教師培訓,解決可能通過使用技術而強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消極的性別規范。促進女性在人工智能和技術開發領域的領導地位,以確保性別敏感的數字化轉型并解決算法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確保所選的技術應用不會落下任何人——關注數字技術如何支持最邊緣化的群體,以便所有人都能從其潛力中受益。采取各種方法縮小獲取和使用技術的性別數字鴻溝,避免只關注基礎設施的做法。投資能夠使女性有能力在STEM領域學習并從事STEM職業的項目,以鼓勵技術設計中的不歧視和性別平衡。
確保所選擇的技術應用是可擴展的——建立評價教育技術和算法的機構,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準則,評估它們在哪些方面放大了負面的刻板印象或性別規范,或對福祉產生了負面影響。
確保所選擇的技術應用是可持續的——開發數字能力框架,為所有學習者都應掌握的技能提供指導,包括青年學習者保護自己免受網絡暴力侵害的技能。通過和實施立法、標準和商定的良好做法,從性別角度保護學習者和教師的福祉、網絡安全和隱私。讓教育技術公司負責確保安全的學習環境,評估其產品的風險,并開發上游解決方案,通過人工內容審核和更好地解決用戶投訴來保護學習者的福祉。
資料來源:
UNESCO. 2024.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Gender report –
Technology on her terms.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9406
03
英國托尼·布萊爾全球變化研究所發布《AI賦能教育的經濟案例》
2024年7月,英國托尼·布萊爾全球變化研究所發布了《重塑國家的經濟案例》的姊妹篇——《AI賦能教育的經濟案例》報告,就英國推進人工智能教育項目進行了量化研究。
該報告的一些主要結論如下:
人工智能有潛力通過三個關鍵渠道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通過為教師提供人工智能助手來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幫助制定課程規劃、學生評估和數據分析;通過自動完成作業評分和考勤等重復性任務解放教師時間,讓他們專注于更多的互動學習;通過人工智能輔導機器人提高學生吸收課程內容的能力,這些機器人可以定制個性化的內容并提供實時反饋。
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可以通過提高英國勞動力未來的生產率和促進經濟增長,顯著改善英國的經濟前景和公共財政狀況。
量化分析顯示,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平均成績和升學率將教育水平提高約6%。這種影響雖然需要時間才能傳導到勞動力市場,但潛在收益巨大。通過提高未來勞動力的生產率,人工智能賦能的教育可以在長期內將GDP提高約6%,并在40多年內每年為經濟貢獻0.1%以上增長率。
在英國26500所學校實施人工智能賦能的教育(數字基礎設施和軟件、教師培訓、硬件)的初始成本預估需4億英鎊,按現價計算,每年維持成本約需12億英鎊(或每年GDP的0.04%)。
該報告提出了一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推廣計劃(2年技術開發,1年測試,1年全面實施),量化分析顯示,從長遠來看,該計劃的財政收益應該遠遠超過成本,在50年后可以使公共部門每年的借款減少GDP的2%,并在相同時間段內使公共部門凈債務累計減少GDP的30%。
考慮到提高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與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滯后,該計劃需要時間來實現收支平衡。在頭10年,該計劃將使英國的債務狀況增加相當于GDP的0.3%,但從那時起,它將開始自給自足——到2042年實現收支平衡,并不斷改善公共財政。到2050年,該計劃的累計收益與成本的比例將達到2.7,到2070年,這一比例將升至7.7,并將繼續上升。
資料來源:
Danae Ellina. The Economic Case for AI-Enabled Education: A Companion to The Economic Case for Reimagining the State. https://assets.ctfassets.net/75ila1cntaeh/1xp9M0JFLZfY1WHleOW31u/3cb8763da221104a397a030096759411/Tony_Blair_Institute_for_Global_Change__The_Economic_Case_for_AI-Enabled_Education__July_2024.pdf
04
美國發布“利用人工智能設計教育指南”
2024年7月8日,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發布《》(Designing for Educ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 Essential Guide for Developers)。
該指南以美國教育部之前的報告《》為基礎,旨在為產品負責人及其創新團隊、設計師、開發人員、面向客戶的員工和法律團隊提供信息,幫助他們在創建用于教育的AI產品和服務時,努力實現安全性、可靠性和信任。
該指南具體提出了5個建議:為教學和學習而設計、提供理由和影響的證據、促進公平和保護公民權利、確保安全、促進透明度和贏得信任。
資料來源: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signing for Educ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 Essential Guide for Developers, https://tech.ed.gov/files/2024/07/Designing-for-Education-with-Artificial-Intelligence-An-Essential-Guide-for-Developers.pdf
05
德國發布加強MINT教育(STEM教育)的建議
2024年6月14日,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KMK)發布更新后的加強MINT(數學、信息技術、自然科學與技術)教育的建議文件,旨在進一步加強德國的MINT教育,并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文件特別強調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以及MINT教育與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教育(BNE)主題的結合。
該文件提出的主要目標包括:
——在所有教育階段的課程表中考慮MINT科目;
——鼓勵跨學科合作和持續的學習狀態診斷與提升;
——創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尤其是促進女性參與;
——發展現有的競賽文化;
——早期興趣培養和對特別感興趣、成績優秀和潛力大的學生的針對性培養;
——加強學校和校外教育合作伙伴的網絡;
——推廣MINT教育最佳實踐經驗;
——推動學校在MINT領域的特色建設;
——加強學校和課外MINT教育的區域聯系和協調;
——利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改進MINT教學;
——將MINT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結合;
——特別關注職業導向,增加對MINT職業的認識;
——通過適當的措施吸引更多MINT教師。
該文件還在三個行動領域提出了具體的行動舉措:
——網絡和教育伙伴關系。文件強調了MINT教育的網絡合作和伙伴關系的重要性,建議利用區域和跨區域的MINT網絡來產生增值。
——質量保證與發展。文件提出,確保MINT教學的數量和質量,強調動手實踐和實驗的重要性,鼓勵跨學科和數字化教學。
——人員招聘和發展。文件提出,吸引和培養更多的MINT教師,通過靈活的入職計劃以及持續的培訓與進修來實現。
資料來源:
KMK. Empfehlung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zur St?rkung der mathematisch-infor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technischen Bildung. 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9/2009_05_07-Empf-MINT.pdf
06
德國發布學??沙掷m發展教育建議
2024年6月14日,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KMK)發布學??沙掷m發展教育建議文件,旨在讓學生為應對21世紀的挑戰做好全面準備,并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進程。
該文件提出學??沙掷m發展教育的目標,支持學生:
——獲得積極塑造未來的知識和技能;
——反思自己在復雜挑戰世界中的未來角色;
——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認識到自己在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革中的行動空間;
——在矛盾、不確定性和目標沖突的情況下仍參與協商和設計過程。
該文件還提出了在學校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建議,包括:
——在課程教學層面:解決與學生的未來和行動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考慮可持續發展的不同維度,以便能夠理解復雜的問題并處理目標沖突;促進視角的多樣性;促進系統性思維,學習應對不確定性、不可預見性、矛盾和兩難境地;采用參與性和合作性的工作方法,加強目標和時間不同的學習形式。
——在學校發展層面: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學校愿景、學校計劃、學校特色以及學校日常和校園生活中;通過項目、倡議和主題周等活動,采用整體視角和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和所有相關人員參與;與校外教育合作伙伴合作,與其他學校和行動者建立聯系,整合校外學習場所;學校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機構;對學校進行專業指導和支持,提供培訓和進修,以及實施質量發展的措施。
資料來源:
KMK. Empfehlung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zur Bildung für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in der Schule. 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24/2024_06_13-BNE-Empfehlung.pdf
07
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發布高質量師資環境建設咨詢報告》
2024年5月24日,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發布《為確保實施“令和日本式學校教育”的高素質教師而改善環境的綜合措施》咨詢報告,并于2024年6月14日開始面向公眾征求意見。
該咨詢報告指出,日本式學校教育在國際上取得了較高的認可度,但也面臨著一些內在的挑戰,如教師負擔加重、加班現象仍然存在、數量短缺、心里健康危機等,迫切需要進行根本性改革。
報告認為,教師被視為教育過程中的高度專業人員,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還通過與學生的人格互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需具備使命感、責任感和持續學習的能力,以應對現代教育的需求。為了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效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育行業,并確保教師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履行其教育職責,需要改善工作條件,減輕教師的壓力,從而提升整體教育質量。同時,通過改革學校的管理體系、優化工作流程、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和支持系統,建立一個更支持教師工作的環境,使教師能夠更專注于教學和學生發展。
資料來源:
中央教育審議會初等中等教育分科會質 の 高 い 教 師 の 確保特別部會.「令和の日本型學校教育」を擔う質の高い教師の確保のための環境整備に関する総合的な方策について(審議のまとめ). 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40524-mxt_zaimu-000035904_1.pdf
08
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不可見教育學”工作論文
2024年7月18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三篇SPARKS(Strengthening Pedagogical Approaches for Relevant Knowledge and Skills,加強相關知識和技能教學法)項目工作論文,解釋了教學改革如何受益于地方驅動的合作研究,即文化、本地教育生態系統和學習理論(統稱為“不可見教育學”)如何影響課堂上的教學選擇,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構想改革。
第一篇工作論文題目為《》(Invisible Pedagogical Mindsets:Developing a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of Pedagogies),討論了“教育學”的不同意義,并強調了“不可見教育學”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第二篇工作論文題目為《》(Moving Away from “Best Practices”:Towards Relevant Pedagogical Approaches and Reforms),解釋了為什么研究“不可見教育學”對于指導地方教學改革議程很重要。
第三篇工作論文題目為《》(Linking Research to Policy to Practic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for evidence-informed policymaking in education),詳細說明了協作研究法如何幫助確保教學研究考慮“不可見教育學”并響應當地情況。
資料來源:
1.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 at Brookings. Invisible Pedagogical Mindsets: Developing a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of Pedagogies.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24/07/Invisible-Pedagogical-Mindsets_FINAL.pdf
2.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 at Brookings. Moving Away from “Best Practices”: Towards Relevant Pedagogical Approaches and Reforms.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24/07/Moving-Away-from-Best-Practices_FINAL.pdf
3.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 at Brookings. Linking Research to Policy to Practic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for evidence-informed policymaking in education.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24/07/Linking-Research_FINAL.pdf
09
法國發布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24-2028)
2024年6月17日,法國發布新的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24-2028),致力于為所有人提供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無論其背景如何。該戰略旨在促進教育領域利益攸關方之間的對話,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4。
該戰略文件指出,法國通過雙邊和多邊承諾,將教育作為對外行動的優先事項。作為第三大教育援助國,法國以伙伴關系為基礎,推動教育在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法國這項國際基礎教育戰略側重于學前至中學階段,重申了法國在任何情況下進一步促進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的行動,以為共同應對教育系統所經歷的前所未有的三重危機做出貢獻:
學習危機——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10歲兒童無法閱讀和理解簡單的文本;
人力資源危機——教師短缺現象普遍存在;
財務危機——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需求。
法國這一新的國際基礎教育戰略提出5個優先事項:
促進從學前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法國將使用以下幾種杠桿來提高教育質量:對教師和教育督導人員進行入職和終身培訓;教學資源與課程;確保教育人員和兒童福利的學習條件;支持雙語和多語教育政策;教育監測和評估系統。
促進教育機會,讓孩子們繼續上學——法國特別關注女孩和少女以及最脆弱和服務不足的兒童。
支持女童和少女教育,并通過教育促進性別平等——除了支持女童和少女上學外,法國還提倡一種變革性的教育方法。它旨在打擊陳規定型觀念,挑戰性別規范和相關的權力不平衡。根據其女權主義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法國將支持倡導教育的女權主義民間社會組織,特別是在以下領域:女孩和年輕女性進入STEM部門;打擊校園性別暴力;確保獲得經期保健和產品;教師的領導力。
支持危機和緊急情況下的教育以及教育系統的復原力——根據法國人道主義戰略(2023-2027年)的承諾,法國將教育作為緊急情況下重中之重,幫助保護兒童并方便他們獲得基本服務。法國將支持學習連續性,并建設教育參與者和系統預防與預測危機的能力,以減輕危機的影響。
改善教育系統的治理和籌資——應合作伙伴的要求,法國將支持加強教師培訓和人力資源管理質量和效率的公共政策,計劃和預算能力建設。
為了更好地認識到教育與其他全球性問題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并更好地利用法國在這些領域的專業知識,該戰略還確定了四大跨領域優先事項:
培訓教師和教育督導人員;
根據2018年法語和多種語言計劃的承諾,加大對法語國家組織的支持力度;
采取綜合措施實現性別平等;
通過教育解決數字和環境挑戰。
該戰略的實施將以伙伴關系、共同建設和對話為指導,這是與民間社會和該部門利益攸關方合作,以“法國隊”形式共同反思的成果。
資料來源:
Ministère de l’Europe et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Stratégie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e en matière d’éducation de base. https://www.diplomatie.gouv.fr/IMG/pdf/strategie_education_a5_fr_v5_bd_cle41e47d.pdf
10
德國發布新的大學國際化戰略
2024年6月14日,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KMK)發布新的德國大學國際化戰略,旨在使大學在面對新的技術和政治發展以及日益增加的全球風險時更加強大和有彈性。
該戰略包括四個主要行動領域:
——推動高校成為國際流動力的引擎:德國政府將通過改善歡迎文化,增加外語課程,增強德語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成果,提供更多留任機會等方式,吸引并留住更多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同時,政府還將鼓勵國內學生和研究人員參與國際交流項目。
——優化法律和結構性框架:德國政府將通過簡化簽證和居留手續,靈活的入學途徑,完善學歷認證機制等措施,優化國際學生的學習環境。此外,政府還將促進高校多元化人才隊伍建設,并保障國際學生住房需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國際合作:德國政府將與民主國家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并在全球南方地區拓展合作關系。同時,政府將致力于建立更加穩固的高校體系,并維護學術自由。
——利用數字化轉型:德國政府將整合數字化與國際化發展,建設安全的數據基礎設施,推動制定數字交流標準。虛擬形式將與實體交流互補,為國際教育提供更多機會。
該戰略的實施期限為2024年至2034年,將由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負責,并通過指標評估定期進行進展匯報。
資料來源:
KMK. 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 Strategie der Wissenschaftsministerinnen und Wissenschaftsminister von Bund und L?ndern (2024–2034). 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24/2024_06_14-Strategie-Internationalisierung-Hochschulen.pdf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成員共同整理,課題組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打包下載所涉開放獲取文獻。歡迎轉載全文或部分轉載,并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