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明朝那些事兒 | 我與地壇 | 滄浪之水 | 長安的荔枝 | 生死疲勞 | 三體全集 | ……
“我明明是上網來找樂子的,卻被烏煙瘴氣的互聯網榨干了精氣!”
“現在怎么哪個平臺都在推送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啊,浪費情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疲憊感:互聯網越來越不好玩了。
好多信息交雜重疊,一不小心就吃下一堆賽博垃圾,純純浪費時間和情緒。
還有很多真假難辨的網暴事件,咱義憤填膺地站隊,結局來一個驚天反轉。
冤種啊冤種,是時候理一理互聯網的負面流弊,來一次清醒的認知升級了:
#01
「明明不是我」
書友怎么說:
好看喜歡!即使按照普通時間線去敘述也挺好看的,是“只有現在才可以創作的小說”,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是在當代生活里被創作出來的推理懸疑小說。
@讀者 卯毛
設想一下,你是一個兢兢業業的打工人,收入體面、家庭幸福。
突然某一天,你還在忙著工作,卻在網上成了惡名昭著、人人得而誅之的殺人犯。
關鍵這是你的社交賬號自爆的,這個賬號記錄了你的真實日常生活,而你根本不知道!
是不是詭異又驚悚?你該如何自證?又是誰在模仿你?這本小說的核心懸念就是如此:
房地產高管山縣泰介外出商談業務,突然接到從公司打來的緊急電話。
有人在網上發布了一張疑似在公園里殘殺女性的照片,賬號名是“泰介@taisuke 0701”。
幾個小時后,山縣泰介被鎖定為“殺人犯”,真實姓名和照片遭到曝光。
“明明不是我!”泰介以為誤會很快解除,但他越看越覺得那像是自己的賬號:
十年前這個賬號就存在了,發布的高爾夫相關內容是自己感興趣的,IP地址在自己家。
po出“自豪的高爾夫球包”也是自己的,鑰匙鏈上還有公司活動的紀念文案。
鐵一般的事實讓泰介百口莫辯,同事、朋友,家人也落井下石,他只能急遁逃亡。
網上是義憤填膺的辱罵,線下是正義路人的暴打,泰介如過街老鼠一路逃亡一路被拍。
赤裸裸的網暴演化成一場大型追捕游戲,吃瓜群眾、技術大牛、情感博主都加入進來,警方都在看帖辦案......泰介能逃出生天、抓獲兇手嗎?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點書細讀。
#02
「 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
書友怎么說:
超出意料的反轉走向+只有文字能構建絕對拍不成影視的故事+對網絡暴力事件復雜性的思辨。我們總以為自己是掌握社交媒體的主人,卻不知道自己才是從眾的傀儡吧。
@讀者 長安
故事起源于一起震驚全國的慘案,一名無辜幼女被人連捅二十八刀。
兇手的身份保密,名字卻遭到泄露——大山正紀。
一夜之間,同名同姓者均被懷疑為兇手,淪為大眾肆意泄憤的對象。
從網絡到現實,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大山”被逼入絕境,無處可逃。
網上是嚴密可怕的道德審判,他們飽受輿論屠殺:就像一無關路人突然被拉上斷頭臺。
而且這種“屠殺”還披著高貴正義的神圣外衣,步調一致,不容置疑。
有誰不同聲相應,就是與加害者狼狽為奸的罪犯預備軍,不配為人。
那些呼吁大家冷靜的反對意見者也成了高談闊論、妨礙他們的敵人。
是不是很真實?互聯網時代的紛亂眾生相在案件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十位“大山正紀”該如何反抗網暴、查明兇手真身、奪回自己的正常人生呢?
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跟隨他們的秘密結盟,一一拆解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03
「 網內人」
書友怎么說:
一本在全書50%處便揭開兇手的推理小說,然而一切高潮都在那之后才紛沓而至。
@讀者 雫
互聯網時代,任何人都能在網上肆無忌憚地發言,上個網也是風波不停。
管你是明星、高官,還是平頭百姓,一不小心,都有可能遭受網絡暴力。
惡意彌散,社交時代的新型傷害不斷侵襲,我們太需要一個出口,反思、反抗這種暴擊。
《網內人》就是小說創作里的絕佳嘗試,它將網絡暴力與眾多現實痛點扭結在一起,給了我們一張人性之惡的網狀分布圖。
14歲的花季少女雅雯跳樓墜亡,從表面看,兇手是惡意網友;
從深層看,家庭沒有挽留住她,面對姐姐她只有愧疚,覺得唯有去死才能讓姐姐解放。
這是一曲底層的悲歌,矛頭直接階層固化、貧富差距、勞資矛盾。
學校也沒能給她溫暖,老師只看指標數據,不關注學生的心靈健康。
同學之間拉幫結派、互相攀比,矛頭又轉向教育失格、校園霸凌。
任何社會問題都不會孤立存在,《網內人》帶給我們的是立體的啟迪。
#04
「 手機廢人」
書友怎么說:
phone addict們!站起來!閱讀這本書至少可以幫你減少2小時以上的手機使用時間!
@讀者 劉cheechee
互聯網的負面流毒,除了以上三本推理小說里揭示的信息混亂、擴散戾氣,網暴,
還有更廣泛更致命的惡劣影響:浪費時間、掏空情緒、簡化思維、陷入網絡詐騙……
就像這本書紀實書提到的,從幼兒到老人,全年齡群體都成了被手機硬控的廢人。
比如,很多年輕父母沉迷手機而忽略孩子,導致孩子在情感發育中缺乏活生生的人際互動,長大后的個性冷漠、缺乏同理心。
有些父母為圖省事,過早讓孩子接觸手機游戲,孩子交朋友時常常意識不到朋友不是游戲角色,不會事事遵從自己的喜好。
入學后為了融入集體,孩子們不得不用起各種社交軟件,而正是這一社交圈又決定了校園內隱秘劃分不同群體等級的差異。
每個人都成了被手機牽著鼻子走的無腦網蟲,即使有些人加強自我控制,每天只玩兩三小時,一年下來也有30天到45天。
這一個多月時間干點啥不好呢?手機全方位侵襲生活的背后,是個體失去人生掌控權、陷入異化而不自知的殘酷真相啊!
#05
「 手機大腦」
書友怎么說:
手機依賴癥必讀!手機控制了我們的大腦,奪走寶貴的注意力,毀掉我們的健康,人已經不知不覺中成為手機的奴隸。
@讀者 陌上輕煙
手機不光是個時間小偷,還是快樂刺客,讓我們錯失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
社交媒體的攀比讓人焦慮、新聞熱點的轟炸讓人疲憊、網暴謾罵讓我們情緒變糟……
是時候走出互聯網制造的精神怪圈,拿起這本令人驚掉手機、丟下平板的清醒之書了!
我們需要睡眠,需要在晚上把短時記憶轉換為長時記憶,讓失去的記憶被重新想起。
如果長期睡眠不佳,這種轉化無法正常運作,記憶就會變得糟糕,人變得越來越笨。
我們需要適時避開人群,走出他人的關注之外,因為人類一直以來都是群居動物,不想被評價、害怕受侮辱、擔心被排擠,大腦會陷入高壓狀態,心臟也會劇烈跳動。
為了緩解手機依賴癥,書中講了不少實用的戒斷方法,比如,將手機設置成黑白背景。
非彩色的界面會讓多巴胺的分泌減少,多巴胺減少分泌之后,我們想滑動屏幕的迫切感也會降低一些。
還有更徹底的,丟掉手機走去戶外,去觀光、去運動,每周兩小時也會讓身體和大腦狀態得到明顯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