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喜歡用車陣對抗游牧騎兵,其中暗含的道理是對手越靈活,我就要更穩定,穩定壓倒一切。
到大明時期,車陣已經發展為完整的戰術體系。
解釋完整的戰術體系,完整指車、火器、騎兵、步兵各兵種配備完整,戰術體系指各兵種運用得當,已經形成模式化作戰方式。
大明的車陣不像宋軍,以弓弩為主,對步兵和騎兵運用并不準確,導致看似合理,其實拉胯。
首先要明白一點,很多時候明軍和蒙古騎兵是遭遇戰,不是說雙方約好了時間地點,各搖各的人,擺開架勢,蒙古那邊就是沖,大明這邊架好戰車、鹿角和大炮一陣轟。
雙方遭遇時候,大明戰車還是零散狀態,此時明軍會派騎兵主動出擊,對蒙古騎兵牽制,為車營列陣爭取時間。
一旦車陣完成,騎兵迅速退回車陣中。
接著戰斗進入第二階段:遠程對攻。
蒙古騎兵開始對明軍車營沖鋒,這個戰斗不是影視劇那樣,蒙古騎兵不怕死的往前沖,明軍不停地開槍放炮。大概在五十步距離,此時蒙古的弓箭能射到明軍,蒙古兵也在明軍火器范圍內,雙方開始互射。
中后期的明軍由于擁有三眼銃和佛郎機這種更先進的火器,明軍往往在火力上可壓制蒙古軍。
伴隨蒙古軍隊越發接近,戰斗進入決定性階段:肉搏。
當然,肉搏也不是影視劇那樣,明軍拿上刀,跳出車陣,雙方混亂廝殺,亦或蒙古騎兵依靠戰馬把車營撞了個洞,雙方開始洞口爭奪戰。
肉搏也是講究陣型和流程的。
伴隨佛郎機的持續打擊,明軍會主動到車陣外,部署步兵方陣,方陣分為三列:第一列拿長刀,砍馬腿;第二列拿藤牌和棍棒,對落馬的敵軍一陣猛打;第三列使用狼筅和長槍等長兵器,對敵軍進行最后致命一擊。
明軍車陣中一般還配備數千人的騎兵部隊,作為步兵一旦抵擋不了的預備隊。
最后就是戰斗收尾階段,肉搏打贏了,騎兵去掃蕩戰場追亡逐北,擴大戰果,剩勇追窮寇;打輸了,騎兵也要出來,和對手死戰,讓主力部隊列陣撤退,騎兵再找機會撤出戰場。
依靠車陣的作戰體系在北宋已經健全,但宋軍使用效果比明軍差很多,主要原因還是宋軍以弓弩遠程打擊為核心,卻忽視步兵肉搏和騎兵牽制作用,明軍更加重視多兵種協同作戰。
后來明軍面對后金屢戰屢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車陣不行,而是自身對該打法使用不夠堅持。
比如薩爾滸之戰,西路杜松部多次分兵,將火器留在后面龔念遂部,讓王宣等人守在薩爾滸山口,自己又分出精兵突襲吉林崖,使得車陣的火器、步兵和騎兵力量分散,被各個擊破。
北路馬林扎下大陣,后金很難攻破,只是馬林主動出擊后,陣型出現漏洞,被后金擊敗。
至于東路劉綎,則是為了快速行軍和杜松搶功勞,主動放棄車陣才被后金圍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