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國廣袤的鄉村大地上,科技正以其獨特的力量,激發著農業的無限潛力。從浙江楊梅到廣東荔枝,科技不僅讓傳統的時令水果上市期提前,更通過冷凍保鮮等技術,延長了貨架期,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也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在科技的助力下,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化、智能化轉型,為現代化大農業注入新動能。
數字技術助力 農產品質優價好
近年來,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不僅有效促進了生產主體間信息互通,還能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管控、精準運行和科學管理,促進農業生產能力的穩步提升。
廣東是我國荔枝的主產區,但在以前,人工打藥除草等工序既耗時又耗力,現在在科技加持下,生產變得容易了很多。
2021年,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厚彬來到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曹江鎮,帶領團隊在田頭搭建科研小站,與種植農戶張翼合作,對一片失管近10年的200畝山地荔枝林進行全面改造。
團隊不僅將山坡地改造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臺地,還對果樹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修剪。此外,這片果園還成為綠色生態栽培技術的試驗田。在病蟲防控方面,結合監控數據精準用藥,并使用無人機噴藥;在灌溉方面,通過安裝土壤水分檢測設備,做到精準灌溉;在施肥管理方面,從見花施肥、見果施肥調整為荔枝采后施肥。“荔枝園完成改造后,很多工作都可以人機配合完成,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例如,無人機噴藥一天可以覆蓋100畝,而傳統的人工打藥一天只能覆蓋30畝。”荔枝園負責人表示,到了除草的時節,可以摒棄人工噴灑除草劑的做法,改用乘坐式割草機除草。
如今,支撐果園管理的不再單單是傳統經驗,更多的是科學數據。田間生境信息智能監測采集系統佇立在山坡上,“俯瞰”整個果園,果樹間還設置了不少傳感器作為采集節點。整套系統能采集果園里大氣溫濕度、雨量、光合有效值、風速、風向、光照強度、土壤溫度和含水量等環境因子,將數據上傳至云服務器分析處理,科研人員在線上便可實時監測荔枝園的情況。
不僅僅是荔枝,數字技術讓很多果蔬的生產都變得更簡單,含金量更高。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丈亭鎮梅老大楊梅專業合作社早早迎來了繁忙的楊梅收獲季節。私家車、快遞車進進出出,一箱箱楊梅被裝運上車,發往全國各地。合作社負責人孫來達介紹,合作社今年楊梅的產銷情況可以用“供不應求”來形容,產量雖然相比去年有所減少,但因品質上乘,一斤大棚楊梅可以賣到80—200元不等。合作社應用數字農業技術,使得楊梅上市的時間提早了20天,不僅延長了銷售期,也提升了產品價格。
“只需輕點鼠標,電腦屏幕上便顯示出楊梅大棚的實時監控畫面。通過手機上智控大棚的頁面,也能夠隨時隨地查看楊梅長勢及大棚內的環境參數。”孫來達表示,溫度高了,大棚會自動打開,讓空氣流通;缺水了,還能自動滴灌。楊梅的生長環境好了,品質也就提高了。
此外,浙江省自2010年以來陸續開始研究災害應對措施,并于2015年創新集成了以防蟲、避雨、保果、促早、提質為核心的楊梅大棚設施避雨栽培模式。“目前全省有大棚設施楊梅近萬畝,借助該模式,楊梅成熟上市期提前,采摘期延長了20多天,落果率降低40%以上、優質果率提高50%左右,畝均產值達到6萬元以上,比露地楊梅翻三番。”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黑科技”鎖鮮 果蔬遠銷插上“翅膀”
類似荔枝、楊梅這樣的水果,貨架期短,保鮮是個大難題。為了延長保鮮期,很多企業開始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研發力度,“黑科技”鎖鮮技術層出不窮。
楊梅的保鮮期極短,素有“頭日新鮮、次日色變、三日色味皆變”的特點。隨著蘭溪楊梅產業蓬勃發展,如何延長采后銷售鏈,成為亟需攻克的難題。今年,蘭溪市農業農村局聯合浙江大學、杭州道秾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楊梅采后貯藏保鮮項目,共同研發出楊梅AI保鮮技術,為果農破解保鮮難題。作為楊梅AI保鮮技術的首批嘗鮮者,種植大戶倪曉明表示,楊梅如果在普通保鮮庫里時間過長,果肉就會分離。通過AI保鮮技術,盡管已經20多天,但楊梅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果肉依舊緊實,在風味和口感上與新鮮楊梅相比,幾乎無明顯差別。經過AI保鮮技術處理后,錯峰銷售的楊梅售價能翻四五番,市場前景極為廣闊。
楊梅采后貯藏保鮮項目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低壓、低氧保鮮倉,并結合AI智能環境模擬數據庫,精準調控保持2—5攝氏度的最佳溫度,為楊梅營造最優的保鮮環境。“我們此前進行多批次試驗,有15天的保鮮效果、20天的保鮮效果,目前最長可以達到42天。”蘭溪市農業農村局經濟特產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王嶸介紹,目前項目已初步完成楊梅保鮮環境數據庫的建立。
為了解決長途運輸中的保鮮問題,浙江省還開發了先進的包裝與運輸技術。在麗水青田縣僑鄉農品城中央冷庫的全冷鏈楊梅車間,工作人員采用預冷抽濕、挑揀稱重、密封包裝等工序,確保每一盒楊梅都住上了“單間”,穿上了層層“外衣”。“公司采用防霧化包裝材料,一顆顆楊梅單獨擺放,確保不會磕碰,同時引入真空鎖鮮技術,防止氧化腐敗,楊梅運輸損耗率可以從10%降低到2%。”青田中智物產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小慶說。
目前,大多數荔枝都已上市銷售,而在廣州市從化華隆果菜保鮮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人們正清洗、打包剛剛從田間做完預冷處理的荔枝。流水線的盡頭,一缸零下30攝氏度的冷凍液正在等候密封在保鮮袋里的荔枝“光臨”,經過1小時左右的冷凍液浸漬速凍,色澤鮮亮的凍眠荔枝正式成形。“現在,大家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荔枝了。”該公司董事長歐陽建忠說。
據悉,為快速研發一整套荔枝保鮮技術,廣州把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重點科研力量組織起來,一邊凝練產業需求,一邊集中力量攻關,最終在產業實踐中予以驗證。
其中,華隆公司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開發出凍眠荔枝技術。加工研究所負責人介紹,荔枝速凍主要有3條技術路線,一是浸漬速凍,二是液氮速凍,三是傳統空氣速凍。空氣速凍時間久,無法讓荔枝快速穿過冰晶層產生溫度帶,一旦大顆粒的冰晶產生,解凍時就會破壞細胞壁,造成荔枝褐化和出水;液氮速凍雖然可以實現快速降溫,但成本、裂果率都比較高;而使用冷凍液降溫,不僅可以節省成本60%以上,包裝果的裂果率也比液氮速凍降低20%—30%。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先進冷凍冷鏈研究所所長朱志偉表示,預冷就是控制荔枝的水分,實驗室對此也研制出可移動快速高濕預冷裝備,荔枝溫度可迅速降低至5攝氏度,設備處理量將達3噸/小時,實現果蔬降溫比傳統風冷設備效率提升5倍,以控制“褐變”現象,在運輸過程中保持荔枝的品質和顏色。
目前,浙江省楊梅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產量近70萬噸,產值高達60億元,楊梅產業附加值強勁增長。而廣東省不斷推動荔枝保鮮技術與裝備研發,已集成荔枝保鮮全鏈九大技術。近年來,浙江、廣東正通過科技、速度和產業鏈的整合,讓楊梅與荔枝不再僅是消夏的時令鮮果,更成了各自地區的一張“金”名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