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總理開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遠在廣東肇慶的張聞天聞訊后非常激動,他認為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在眼前。
于是,次年4月初,他提筆給毛主席、周總理寫了一封信,請求能早日在政治上解決他的問題回到北京去,在黨的領導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而,毛主席并沒有立即同意同意他的請求。
在這之后,張聞天又多次致信主席和中央,請求回京工作和生活,但最后還是被拒絕了。
那么,張聞天究竟有什么問題呢?他回京的請求又為何沒有被毛主席同意呢?
關于張聞天的問題,最早還要追溯到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
眾所周知,此次會議原本的議題只是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指標,繼續糾正“左”傾錯誤。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此次會議的方向到后面卻發生了轉變,即從反“左”轉為了反“右”,彭、黃、張、周等人遭到了揭發批判。
其中,張聞天的“問題”就在于他在廬山會議上的發言,而且是在彭老總的意見遭到攻擊后發的言。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張聞天的一通發言,無疑使其成為了眾矢之的。
但他卻對此無怨無悔,他說:“心里有那么多話,能夠不說嗎?我是共產黨員,應該講真話!”
毫無疑問,講真話,使他失去了主席的信任,也使他成為了“右傾機會主義”和“反黨集團”的成員之一。當張聞天看到這樣的會議決議后,不禁流出了熱淚。
熟悉張聞天的讀者都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更是著名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從1935年至1943年間,他一直擔任著黨的總負責人。
盡管從蘇聯回國后參加革命期間,他也曾一度習慣于蘇聯的模式思考和行動,但很快便調整過來,并在“遵義會議”上堅定的站在毛主席一邊,幫助毛主席確立了軍事領導地位。
要知道,在此之前,張聞天就已經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宣傳部長了,可謂位高權重,但他卻沒有權力的欲望,所以盡管當時毛主席不是總書記,但卻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實際領導權,而歷史也證明,張聞天支持確立毛主席的領導地位是非常正確的,正是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中國革命才得以走向成功。
但反觀張聞天,他的“仕途”之路卻并非那么平坦。
盡管張聞天曾長期擔任黨的負責人,但在1941年后,其在黨內的地位就開始逐步下降,在后來的延安整風運動中還一度受到批判,1942年1月后,他還因所謂的“缺乏實際經驗”被派到了陜北和晉西北實地調查。
但即便如此,張聞天依舊沒有忘記宣傳毛主席的偉大。
新中國成立后,張聞天由地方轉至外交部門工作,1951年4月正式接替王稼祥,擔任駐蘇聯大使。
盡管王稼祥的工作性質發生了轉變,但并不意味著他就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相反,作為一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共和國的開國元勛,張聞天不僅只專注于外交工作,他還時刻關心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建設與發展。
在“大躍進”浪潮風起云涌的時候,他就關注到了其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所以,對于這樣一個堅持真理、敢說真話的人,怎么能不會在“廬山會議”上發言呢?
然而,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之下,張聞天的仗義執言,卻也將他推上了風口浪尖,雖然其仍保留著職務,但實際上已經被停止了工作。這對于一個將自己的生命全部注入共和國建設事業中的人來說,簡直比死更難受。
盡管他后來被安排到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擔任特約研究員,但不久后,他還是被停職了,并受到了審查。再往后,他的待遇就每況愈下了,不僅取消了“供應卡”,還被撤掉了“紅機子”,甚至連基本的正常生活也都沒有了,要么“掛牌子戴高帽”,要么坐“噴氣式”,要么則直接被帶上大街……
但即便身心遭受了巨大地折磨,但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信念,從始至終對黨保持忠誠,從未亂指認一人。當然,他的“不合作”,也使他遭致更差的待遇。
1969年10月下旬,張聞天收到中辦通知:遣送廣東肇慶,限3日內啟程,并且不得使用原名,需化名后前往。
從這個時候起,一直到1975年,張聞天在廣東肇慶度過了6年的幽居生活。原本以為周總理出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他就能回到北京繼續工作,但沒想到卻沒有被批準。
但張聞天并未就此放棄,1973年3月,鄧公復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后,張聞天又一次向毛主席和中央寫信,再次請求回京,恢復組織生活,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
但毫無疑問,張聞天的這一請求又一次遭到了拒絕。不過,毛主席親自批示,可以讓他就地參加黨的生活和工作,可惜的是,這一批示不知卡在了哪一環節,一直沒有傳下來。
直到1974年2月后,張聞天才被批準恢復組織生活。雖然此時張聞天在政治和生活上的待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卻仍沒有被批準回到北京。
不過,張聞天并沒有灰心,此后他又多次寫信給毛主席請求批準他回京。與之前幾次不同的是,他在信中已經不再提工作問題了,只希望能回京生活和養病,并希望能到各地去參觀學習,除此之外,他就再也沒有其他要求了。
但同樣地,他的回京請求還是遭到了拒絕,主席批示:“到北京住,恐不合適,可另換一地方居住。
張聞天回京的希望就此破滅。此后,他原本想回到家鄉上海居住養老的,但某些人根本不會容許張聞天到他們的“領地”頤養天年,所以只好請求前往蘇州或無錫。這一次,組織上回復的很及時,同意他到無錫居住。
1975年8月23日,張聞天終于離開了幽居6年之久的肇慶,于25日晚間抵達無錫。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張聞天遷居無錫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6歲。
但由于各種原因,直到1978年8月26日,黨中央才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為他平反昭雪。
或許有人會說,主席多次拒絕張聞天回京工作和生活的請求,主要還是因為當年的“廬山會議”。但在文史君看來,這樣的說法恐怕有失偏頗,世人皆知,主席心胸寬廣,根本不會為這點小事耿耿于懷,更何況我黨向來主張“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只要知錯能改,就還是好同志,更何況張聞天還沒犯多大的錯。
主席之所以不同意張聞天回京的請求,其主要原因還是為了他的安全考慮,畢竟當時京內的局勢并不穩定,某些人依然還在時刻“關注”著他,所以他留在外面比回京要好得多。
所以,主席這種看似“無情”的做法,實際上卻飽含了對昔日老戰友的關心和愛護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