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寫一篇關于人類壽命的文章,是有原因的。
主要源于昨晚母親又擔心我可能孤獨終老。
我就耐心跟她解釋,人類原本壽命只有不到四十歲。
顯然,這個解釋,完全超過了她的知識范疇和認知,她用沉默來表達不信。
“我不過是老了,又不是老糊涂,少來忽悠我,安慰我。”
這恐怕是母親沉默的心聲。
我們的先人,甚至不用說到那么遠,49年之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到35歲。
1950年,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人口平均壽命為35.4歲。
平均壽命如此之低,除了醫療條件和水平甚低之外,還有飽經戰亂的原因。
等到了1960年,我國的人均壽命也不過只上升到43歲多一點。
這些都是能查到的官方數據,看似夸張,其實并不夸張。
上帝對于人類壽命的最初設計,也就是30多年,不到40年。
人類的性成熟,大概在14,5歲就已經完成。
從生理上,15歲當爹當媽,是完全沒問題。
等自己的后代到了15歲左右,也生下自己的后代。
也就是說,30出頭的老百姓當爺爺奶奶,在古代是常態。
過了35歲,孫子也能生活自理,自己傳宗接代的歷史任務也接近完成。
對于古代普通人來說,作為人類的意義已經全部實現。
古人就有“四十不娶妻”的說法,說白了就是都快嘎了,就別讓人家剛過門守寡。
“四十不惑”,大家都明白,就是人到了四十歲,對于一切就沒什么可想不通的,其實就是壽命大限將至,一切都看淡。
古代的人,無論是士農工商,都沒有所謂的“中年危機”,沒有“35歲現象”,更沒有脫發和變老的擔心。
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中國人平均壽命是77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為73.64歲,女性平均壽命為79.43歲。
一線城市的平均壽命會更高一些,像上海高達84.11歲。
超過40歲后,多出來的這么多年壽命,是怎么來的?
多出來的壽命,大概率會患上一些老年病和慢性病,這本來并不是人生中需要出現的,器官超齡服役,自然或多或少有點大大小小的毛病。
這就如同汽車的使用年限,從制造的角度,是希望到了十五年,自然淘汰,車主就換新車。
一輛車可能在十五年內,換了幾個主人,最后一個主人大概率囊中羞澀,肯定會讓這輛車繼續上路。
那各種各樣的小問題隨之而來,機油機濾剎車片這些常規的就不用說了,沒準發動機都得大修下。
這也是為什么野生動物幾乎不會得癌癥,因為絕大多數壓根活不到得癌癥的歲數。
在沒有抗生素的古代,最可怕的不是癌癥,而是皮膚感染。
隨便破個小口子,可能人就掛了,而且古代在生產和勞作中,又沒有手套,避免不了外傷和感染。
有時候自己看書,看到很多古人都特別勇敢,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動不動就一氣之下或者一怒之下,就放棄自己的生命,有時候也是為了朋友、為了信義、為了忠君,說不要命就不要命。
這種感覺,非常主觀,因為我是站在2024年的視角,平均壽命70多歲的視角來看的。
而古人那時候平均壽命多說也就30多歲。
已經20大幾,甚至都30歲了,反正活著的日子不多,通過放棄幾年剩余生命,去獲得承諾、兌現友誼甚至是對后代的好處,這比自己再活幾年的意義大得多。
何況,很多朝代官方都推崇佛教,大家更覺得我這輩子沒了,還有下輩子,下輩子會更好,怕個球。
下午亂翻書,看到個故事,也讓我恍然大悟。
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后,宦官曹吉祥謀反,他的養子曹欽率領近千人的軍隊進攻紫禁城,路上遇到出來找救兵的恭順侯吳瑾。
看到這段,我就在想,我要是吳瑾的話,我就躲開,暫時避其鋒芒,等曹欽的叛兵過去,我繼續去找救兵,反正紫禁城的禁軍也能抵擋一會。
所以,人家吳瑾能當恭順侯,我就只能是個草民。
吳瑾居然帶著手下僅有的五名家將,也就是說一共六個人、六匹馬,向近千人的正規軍發起了沖鋒。
吳瑾不愧是“土木堡之變”活著回來的戰神,單槍匹馬在幾百人的敵軍陣中左突右殺,一直斬殺到自己力竭而亡。
土木堡城墻遺址
每次翻到這個故事,我都會眼睛濕潤,心中嘆道:吳瑾,真英雄也。
今天看到的時候,先是心中默算了下,當時吳瑾已經虛歲49歲,頂多再活個十年八年,不要這幾年的壽命,拼了老命而兒孫們博一個世襲的公爵,絕對劃算。
果然,平定謀反后,明英宗不僅為了悼念他,輟朝一天,就是皇帝停工一天,而且追封吳瑾為涼國公,代代世襲。
吳瑾后人世襲涼國公,一直世襲到崇禎朝國亡而止。
回過頭來,咱們可以算算,我們多出來的四十年壽命從哪里來的。
醫療發達,增加二十年壽命。
我覺得,一點不夸張,甚至有點保守。
以我的經歷為例,如果沒有盤尼西林,出生6個月的我,鐵定死于肺炎。
就算我福大命大造化大,6個月時候僥幸茍活,16歲之前還得過兩次肺炎和大概5-6次的肺內感染。
有人能中雙色球大獎,我信,但沒聽說過有人能中5-6次雙色球大獎。
還是那句話,如果不是醫療發達,我沒有任何可能活到16歲。
食物充足,增加十年壽命。
在很長很長的古代長河里,中國老百姓是無法吃飽肚子,更不要說什么蛋白質。
中國的第一次大幅度人口幾何倍增長,是因為明代中后期,苞米和地瓜從東南亞帶進了國內。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解決老百姓吃飯的問題。
能吃飽,不會輕易餓死,壽命自然長了點。
順便說一句,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老百姓除了自己吃飽外,開始有了點余糧,才試著大規模養豬,中國人普及性吃豬肉,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那之前動物蛋白的來源呢?
其實,主要來源于吃狗。
狗,不僅生命力相對強一些,而且是超級雜食動物,無論吃什么都長肉。
所以,像漢初名臣樊噲,一開始就是屠狗賣肉為業。
那我們熟悉的豬呢?
苞米、地瓜沒進入中國之前,沒什么人吃豬肉。
盡管豬也是雜食,但不吃糧食不上膘。
古代的豬,普遍又瘦又小,肉還柴,吃到嘴里不解饞。
飲用水干凈,增加五年壽命。
49年之前,中國人壽命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源不衛生。
一旦得瘧疾,除了靠自身免疫力,沒別的辦法。
為什么中國喜歡喝熱水?
其實,就是49年后,國家大力倡導的。
盡管水源的衛生參差不齊,燒開后喝,起碼能殺死多數細菌和寄生蟲。
居住環境安全,增加五年壽命。
不說別的,就一個睡覺不會被豺狼虎豹吃掉,對于古代老百姓來說,就是非常愜意的事。
別說鄉間,很多朝代的不同地區,都出現過老虎在縣城里閑溜達吃人的事。
除此之外,我們仔細再琢磨下,似乎只有人類才有農業,也只有人類才有醫生和藥物。
想起來一個冷笑話:
“高壓電線的哪一根可以用手摸?”
“每一根都可以用手摸,只不過一輩子只能摸一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