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大平臺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論調,就是民國出了那么多“大師”,為什么抗戰還要八年,為什么民國那么多毛病。更有甚者,認為民國的大師基本都是“沽名釣譽”之輩,對社會沒有貢獻。
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是多種的,既有因為政治需求上的“誤導”,也有現代化下帶來的“自信”,還有就是書寫上的“缺失”,所以今天就要來聊聊這本《有為有守: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這其實不算是一本新書了,在2008年初版,當時的書名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不過因為這本書是一個集體創作,所以在總體的“交往”略顯不足,而新的書名更切合。
首先要說的就是這本書的作者都是學術界的大佬。
在今天看來,我們很難理解為什么一百多年前的學人可以聚集在一起,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政見都不妨礙他們一起聚會,當然也不妨礙他們在同一個平臺上用筆來制造出各種刀光劍影。
從晚清到五四,從抗日到1949,不論是社會還是意識形態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聚集在一起的紐帶是復雜的,多元的,傳統與現代扭結在一起,空間與文化交叉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很大的偶然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偶然形成的聯系紐帶卻常常先于某些人的價值選擇和政治選擇,這些選擇又反過來影響他們之間的交往網絡。
雖然說傳統上中國知識分子更強調“君子群而不黨”,可是到了近代似乎是一種無形的使命感讓他們聚在一起,當然這種“抱團”并不牢固。這種“使命感”是希望通過一個人,一個雜志,一個報社之類來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從而起到改變社會的理想。
在傳統和現代化影響下,勢必會造成這個群體的撕裂,比如“左聯”不少人士紛紛加入政黨政治中,要說他們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一個和“當時社會不一樣的路線”,為后來的新中國提供了思想基礎。而自由派則相對來說低調了很多,在這段時間更多集中在學術研究上,而少“付之行動”,與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同時又為后來的各種社會運動提供了一個非政治化的視角,保障了社會的正常運作。
書名“有守有為”出自《尚書·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意思就是既有作為,又有操守,回到前面大象提到的那個問題,民國大師——知識分子的貢獻除了“有為”,其實“有守”也非常重要。說白了就是在那個特殊環境下,堅持自己的操作,用自己的聲音和行動來為千千萬萬的民眾提供一個精神指導就已經是巨大的貢獻。
想想今天,多少“大師”在利益面前早就失去自己的操守,更顯得那個年代和環境下知識分子的可貴。在世界各地的民粹主義影響下,我們難免會出現對過去的過分苛求,對現在的過分自信,希望可以通過這本《有為有守: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讓我們對知識分子的“貢獻”能有新的認識。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