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段網約車司機的政府協商會議視頻。
一個網約車司機高呼:
“現在的打車價都不到1塊錢一公里了!大家都沒有錢賺,行業怎么能好?”
自無人駕駛進入出租車行業以后,很多司機更加戰戰兢兢,生怕哪天連“一塊錢”的價格都保不住。
可在另一邊,餐飲人的日子更不好過。
在過去一年,中國的餐飲行業都不約而同地走向了“9.9送到家門口”的道路。
咖啡連鎖店中,從瑞幸到庫迪,紛紛祭出9塊9大戰。
新茶飲里,2.9元的蜜雪冰城,3塊的茶百道,2杯15的喜茶……
快餐連鎖中,和府撈面降價30%,必勝客把披薩的價格降到了19-29元,肯德基、麥當勞的基礎團購套餐經常只要10元左右。
在美團平臺中,價格戰的火藥味濃烈。
9塊9一盤小炒黃牛肉,19塊9的重慶烤魚,39塊9三斤大龍蝦還送飲料小食,89塊9的四人套餐……
還有讓人質疑人生的“拼好飯”,1.9元新客試吃,5.9元吃飽吃好……
算上配送費,這明顯是不賺錢的。
可即便如此,一線城市中參與“拼好飯”的商家,依然有百十個。
除了正宗燒雞公、黯然銷魂飯等不太知名的品牌外,還有永和大王、正新雞排、書亦燒仙草、七分甜、三米粥鋪這樣的行業頭部。
拼好飯之所以便宜,理論上是因為平臺通過用戶集中下單,提高了出餐效率,同時騎手集中配送,進而降低三方的成本。
但考慮到食材和人工成本,如此低的價格,很難說有商家能夠盈利。
降價的確能夠促進消費,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餐飲總收入為26243億元,同比增長7.9%。
原來很多不吃外賣的人,都被超低的團購價所吸引。
一位在北京工作,“靠外賣為生”的95后打工人直言:
“比以前點外賣能便宜將近一半,每個月至少省大幾百!”
而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今年一季度,美團拼好飯日均單量已經接近500萬單,是2023年第四季度的外賣日均訂單量5700萬單的10%。
但在另一邊,餐飲業也掀起了創紀錄的“關店潮”。
紅餐網的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1-6月,已經有超過100萬家餐廳倒閉。
這是2023年全年倒閉餐廳的總和。
餐飲業越來越難做了。
從平臺的反饋看,對于越發低價的團購,用戶、騎手、商家都有怨言。
用戶這邊是反饋質量問題:便宜是便宜,但吃了總是拉肚子,份量和質量也是不敢恭維。
騎手這里,配送不及時,提點費用低,一個月下來,跑的單子更多了,但賺的錢更少了。
商家這里,更是感覺窒息: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前期的虧本銷售,根本無法從后期的餐量上回補。
等價格一恢復正常,用戶不僅不買單,反而去看價格更低的新品去了。
以瑞幸為例,瑞幸去年二、三、四季度的經營利潤率分別是18.9%、13.4%和3%。
今年一季度是多少?-3.6%。
與此同時,月平均交易客戶數還從去年四季度的6244萬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5991萬。
組織力優秀的大平臺都是如此,中小商家呢?
9.9元外賣送到家的背后,能賺幾個錢?
而在這個過程中,商家只能想辦法偷工減料,把成本降到最低,保證自己還有點利潤,避免“完全給平臺打工”。
在實體線下的經營中,商家也遭受來自低價競爭的困擾。
房租不怎么降,材料費還在漲。
思來想去,只能降一降員工的工資。
今年六月,咖啡品牌Manner兩天曝出三起店員和顧客的沖突事件,事后調查中,多位業內咖啡師都表示理解:員工壓力太大了!
不僅長時間超負荷工作,而且收入還下降,餐飲人已無力付出更多的情緒去勞動。
這也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一方面是餐飲店“不降價沒生意,降價沒活路”的兩難境地。
另一方面,“平價化”似乎看不到盡頭。
大規模補貼的低價產品難以為繼,很快就會陷入入不敷出、轉盈為虧的窘境。
大的環境如此,降價潮已經是一個全行業的問題。
零售業有盒馬帶頭降價,汽車行業有比亞迪“殺瘋了”,電商行業有“全體學習拼多多”。
但即便如此,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看,以上行業的銷售GMV都是在下滑。
針對網約車行業,還有司機能申訴政府,請求縮限無人車的運營,提高統一起步價。
但餐飲業呢?
面對沒有行業壁壘的市場,根本沒有辦法申訴,只能硬扛。
從歷史看,日本的消失三十年,走出了優衣庫、薩莉亞這樣的低價品牌。
在這個時間節點,要想活下去,只能做大多數人的生意。
但是,無底線的低價并不是解法。
真正的解法還是兩條:
一,降低非產品之外的成本。
產品品質保證依然是品牌活下去的核心,降價一定不能降質量。
很多老板為了短期利益,通過偷工減料、過期食材、預制僵尸食材去找補。
但一般情況下,不出幾個月就會因為各種差評被用戶徹底拋棄。
所以,降低成本不是降低品質的成本,而是降低品質之外的成本。
比如服務員能不能少一點,店面更小一點,老板多勤快點,餐廳動線更合理高效一點,單品量更少一點?
今年還在賺錢的餐飲店,大多都有這樣的幾個共性:輕裝修、輕人工、出餐快、翻臺快。
在價格不斷下降的前提上,要把其他的可變因素壓到最低。
大店改小店,商場五樓改到負一樓,能買二手設備就別買新的,刪繁就簡。
二、更極致的供應鏈。
在美國,大部分上市連鎖餐飲品牌稅前凈利潤率長期低于6%,在日本低于5%,供應鏈企業凈利潤率低于2%。
一個餐飲店要想獲得長期的絕對利潤,一定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供應鏈,才能做到成本領先。
拿近年大火的薩莉亞舉例,薩莉亞為了能夠解決生菜的價格,他們直接派人幫助農戶進行優化種植,從而降低采購的價格。
在番茄樹種植的方面,他們甚至規定了要采用高株番茄,讓農民可以直接站著收番茄,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極致性價比”的基礎就是供應鏈的能力。
未來餐飲的戰場,不再是閃電戰,而是持久戰。
在這個過程中,只要降低盈利欲望,不斷優化成本,才能讓自己“不怕卷,卷不怕”。
2024,剩者為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