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全球科技領域最大的創新,無疑是大模型和生成式AI。大模型是一種顛覆性突破的技術,它不僅重構信息世界,還將重構物理世界。當下,無人駕駛就是大模型重構物理世界的一個典型應用,也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賽道。
在大模型技術支持下,許多信號都在表明,無人駕駛行業正無比接近全面落地的拐點。放眼全球,美國就是整個行業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在這場競爭中,如果美國能夠搶先完成全面落地,就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占據全球無人駕駛的廣闊市場。
近期,谷歌 Waymo 宣布將獲得母公司 Alphabet 50億美元投資。而上個月,其老對手 Cruise 也宣布要獲得通用汽車8.5億美元的資金注入。2016年就開始行動的特斯拉也將在今年10月10日正式發布Robotaxi。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其社交媒體上稱,所有的特斯拉車輛都將能夠作為無人駕駛出租車運行。但專用的Robotaxi才會對世界產生最大的影響。
在國內,對無人駕駛的討論已經從行業視角轉入了尋常百姓,這一切都在說明,無人駕駛真的要來了。
在其背后預示著更重要的一件事:中國與美國的無人駕駛之爭,已經進入了肉搏戰。這場關于人工智能的競賽,不久后就會分出勝負。
之所以說無人駕駛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工智能實力的競爭,是因為無人駕駛的核心技術、數據算法、生態系統等方面都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
首先,無人駕駛技術的核心在于車輛能夠自主感知環境、理解交通規則并作出決策。這一系列功能主要依賴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計算機視覺技術使無人駕駛車輛能夠識別道路標識、行人和其他車輛。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采集的圖像數據,AI算法可以分析并理解這些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駕駛決策。
其次,人工智能的發展高度依賴于數據和算法的質量與效率。無人駕駛同樣需要海量的數據來訓練和驗證其AI模型。無人駕駛車輛在實際道路上行駛時會生成大量的駕駛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各種復雜的交通場景和突發事件。無人駕駛公司需要收集、處理并標注這些數據,以訓練出更加智能和可靠的AI模型。
最后,無人駕駛技術不僅僅是單一技術的競爭,而是整個技術生態系統的競爭。這一生態系統包括了傳感器技術、高性能計算、通信技術以及云計算等多個方面。顯然,技術生態更為完備的無人駕駛企業,更有機會率先沖出重圍。
然而,無人駕駛的快速發展并不僅僅依靠于技術。美國在政策支持、市場布局、資本投入等方面都在不斷加碼。美國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雄厚的資本實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無人駕駛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而中國目前的技術能力則與美國不相上下,甚至已經成為了美國制霸無人駕駛行業路上最具競爭力的對手。
美國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情況,其反制措施也毫不遮掩,近期有美國議員公開呼吁限制中國企業無人駕駛企業,ChatGPT母公司OpenAI的CEO更是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稱,必須采取更緊迫行動,才能在人工智能競爭中擊敗中國。
與之對應地,許多國內專家學者正在呼吁中國無人駕駛的政策轉變與資本加碼。因為在這種競爭態勢下,中國無人駕駛必須加快腳步,只有在政策和立法的支撐下,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積累更多數據與測試經驗。否則,按照目前的態勢發展下去,我們就只能眼看著美國在智能交通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國無人駕駛企業空懷技術能力無處施展。
對中國而言,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不僅關系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更關系到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總的來說,無人駕駛技術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無論是技術研發、政策支持,還是市場布局,全球都在全力以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時間就是勝利的關鍵。盡管困難重重,但中國無人駕駛必須迎難而上,不斷突破,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