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東西取代另一樣東西成為社會主流總是有原因的。
火槍和火炮這種管形火器快速取代弓弩成為戰場主流遠程打擊武器有四大優勢。
第一省勁。使用弓弩是個技術活加體力活,手、臂、腰、腿要全面有力全部協調才能當個好的弓弩手。
即使這樣,一場戰斗也發不了幾弓。宋太宗時期最精銳的士兵也才能拉弓射箭二十次,更不要說疏于訓練的雜牌軍。
所以當一支精銳的弓弩部隊被殲滅后,往往需要訓練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而火槍火炮實現了能量轉變,由物理力量轉化為化學力量,扣動扳機,完成戰斗。
打百十槍依然精力充沛的士兵估計放不了十箭就累得逃跑都沒力氣。
第二威力更大。北宋由于缺馬當然也不愿意花大價錢養騎兵,就發展了以弓弩遠程打擊為主的車陣打法對抗遼國騎兵。
這個世界有個真理:先進的事物不一定實用。
這個車、騎、步三個兵種結合戰術是一種先進的戰斗體系,可宋軍依然被遼國打得狗血淋頭,除了由于宋朝皇帝喜歡遠程指揮,使得將領們不能夠隨機而戰。這個戰斗體系最核心的弓弩打擊力度不夠是影響這個戰術的關鍵點。
宋軍本來希望以弓弩實現殲滅,可弓弩威力有限,遼國的甲胄業也相當發達,北宋的弓弩經常射不穿重甲,導致殲滅功能成了騷擾功能。
核心力量不足,使得北宋的制人目的成了受制于人。
火器的穿透性不是弓弩可比,尤其佛郎機號稱轟墻墻穿,轟房防癱,轟樹樹翻,轟人一片血爛爛。
所以火器的使用讓車陣這一“以步制騎”的核心殺傷力得到質的飛躍。
明清兩代大量制造紙甲和棉甲這種最早期“防彈衣”。
第三距離優勢。一般的弓弩射程也就是50步左右,大明時期鳥銃可達120步,北宋遠程重器床子弩也才120步,可紅夷大炮可打7、8里遠。
一寸短一寸險一寸長一寸強,何況這長幾十倍,就是幾十倍的強。
第四震懾作用。古代打仗講究擂鼓助威,解釋出來就是,敲鼓,助力自己威風,助自己人威懾對方。
可運用火器,不論開槍放炮,都是火光沖天噼里啪啦一陣響,殺人放火吶喊三位一體,聲勢陣勢一下都起來,也解放了那批只能看不能干的鼓手們。
所以相對弓弩,火器全面碾壓的實力使其快速取代弓弩,成為戰場主流打擊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