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課題組在中國心理學領域核心期刊《心理學探新》上(IF=1.509),發表了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的結構探索與量表編制”的研究文章,系統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的內涵結構,編制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量表(Belief in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cale, BCSFMS)測量工具并全面驗證了其信效度。
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國家和區域之間的合作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公共事件和環境問題不斷涌現,人們之間的互相依賴和共同利益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不分國家、種族、地區的快速傳播,讓不少人開始意識到,人類互相之間的關系不只是當下的聯結,全世界需要面對同樣的危機和挑戰,面對全球性問題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盡管人們從屬于不同的國家、種族,但同屬于全人類,不同的個體能不能意識到全世界人類所享有的共同命運?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意識”,這是對先前人類信念研究的重要補充和拓展。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寫入聯合國決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始受到各個國家、組織和研究者的廣泛認可。但遺憾的是,雖然共同體的概念是從盧梭開始就一直被中外思想家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但普通人如何理解這一概念還是一個沒有實證研究的問題。特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的心理結構很不清晰,亦缺乏有效的個體差異的測量工具,這不利于研究者們進一步探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與教育學等問題。
為填補這一領域空白,彭凱平研究團隊首先邀請1323名被試完成在線詞匯自由聯想任務,初步探索普通的中國民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理解。隨后,依從目的性抽樣原則開展質性研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的四因子結構進行了實證探索(和平共處、休戚與共、合作互助和可持續發展)。最后,編制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量表,通過對全國1425名被試的測量結果進行區分度檢驗、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并進一步評估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效標關聯效度。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量表(BCSFMS)各題項區分性、四因子模型擬合度較好,總分及各維度均與全球社群心理感知測量、集體主義量表得分等效標測量顯著正相關,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心理測量工具(量表附后)。
本文作者為我系在讀博士生王丹君、我系出站博士后張鵬,通訊作者為彭凱平教授。本研究得到清華大學春風基金的支持,特此表示致謝。
附: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量表(The Scale of Belief in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量表題目:共19題,分四個維度(和平共處維度、休戚與共維度、合作互助維度、可持續發展維度)
計分方式:采用Likert5點評分,1-非常不同意 5-非常同意
文獻引用:王丹君, 張鵬, & 彭凱平. (2021). 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的結構探索與量表編制. 心理學探新, 041(003), 260-268.
責任編輯 | 吳衛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