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歲月中走,不知不覺就會弄丟一些心動的原因,也許是成長,也許是麻木,也許是疾病。
知乎上有個問題:成年人的心動是什么樣的? 高贊答案只有兩個字“算了”。
本文為“心路星塵”原創
今年我40歲,離更年期還有一段時間。
我也想算了,雖然大學畢業后,這種“心動”的感覺總會不期而遇,很是討厭,有時候一年一次,有時候幾年一次。
成年人的“心動”本該是共度余生,而我卻總是覺得劫后余生。
但每次“心動”的時間都不長,堅持一下,忍忍就過去了,反正工作事業的壓力,家庭瑣事的爭吵,生活里的一地雞毛,我也是這么忍的。
每次跟閨蜜說起,她總是笑我“渣女”,但我很明白,我不是花癡。
再次發作是在半月前的一個晚上,當時已經10點了,正躺在床上追一部傻白甜的霸道總裁偶像劇,突然“心動”的感覺又出現了。
去醫院嗎?我腦袋里閃過這么一個念頭,“算了”,懶得去,咬咬牙就過去了。
然而這次的心動卻一直持續,連續幾個小時都沒有停下來,感覺到胸悶,甚至有點喘。
終于我開始有點恐懼,我不會要死了吧?算了,不忍了,于是半夜去了醫院急診。
醫生聽診了幾秒鐘,又做了個心電圖,直接了當的告訴我,這是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動過速。
這就確診了?我有點懵,急診床還沒躺熱吶。
困擾我這么多年的問題,醫生只花了2分鐘?本以為很復雜的問題,在專業人士眼里,只配瞟一眼。
我20年來的堅持,原來不是堅強,而是“諱疾忌醫”罷了。
醫生讓我深吸氣,然后讓我吹注射器15秒,可這個注射器又不是氣球啊,這哪吹得動?
醫生讓我別管,聽從指揮,使勁吹就是了。然后……然后把我推倒了,變成一個很不雅的姿勢。
后來我才知道,這是恢復心律的一種方法,叫做改良版Valsalva法。
很悲催的是,吹完了,我依然“心動”的看著帥氣的醫生。
醫生和老公在旁邊嘀咕了一會兒,然后直接把我推去住院了。
到病房不久,另一個醫生過來讓我躺下,說要用點藥可能會有點難受,接著就麻利的給我推了一針。
瞬間我感覺到有點頭暈胸悶,臉紅發熱,看著醫生和老公不懷好意的盯著旁邊的心電監護,我腦子里蹦出兩個字“謀殺……”!
這是準備光明正大的去找“小三”了嗎?……還沒等我胡思亂想完,醫生說了句:“好了,心律轉正常,舒服了吧”。
咦,真的不難受了。
住院第3天,我被安排做了一種叫射頻消融的微創手術,沒感覺到什么痛苦,很快手術就順利結束了。
術前查房時,主任在床邊比比劃劃的跟我解釋,后來我又查了點資料,總算弄明白了自己的狀況。
正常的心臟是規律的跳動,而我這個病是因為心臟里出現了一些異常的電線,像短路一樣,導致心臟被騙了,在異常電刺激下不停的收縮,這就是室上性心動過速。
原來電詐無處不在呀。
室上速的表現多數比較典型:發作時突然覺得心跳很快,感覺就要跳出嗓子眼一樣,持續一段時間后可以突然恢復,這時候去醫院查心電圖,會發現一切正常。
發作時很難受,不發作又難以診斷,有時多年都查不出原因。
室上性心動過速一旦發作,有幾種方法可以處理:
1、用物理方法刺激,讓心律恢復到正常,就是我在急診經歷過的那些動作,叫做改良版Valsalva法,成功率據說可以達到43.5%。
當然,生活當中我們也可以用催吐法,就是用手指頭摳一下喉嚨,讓自己惡心干嘔,常常也有效。
2、藥物終止,就是在病房里醫生給我用的,可以用的有腺苷、普羅帕酮、胺碘酮等等,這個要由醫生決定。
3、食道調搏超速抑制或者同步電復律,這也需要醫生操作。
4、微創射頻消融手術,一次成功率高達95%-98.5%以上,以后也不用長期吃藥,基本可以根治。
如果正在發作的時候,做個心電圖,對醫生來說診斷輕而易舉。 如果到了醫院時已經沒有發作了,那這時候可能需要查24小時動態心電圖,或者用一些誘發的手段來確診。
像我這樣發作后一直忍著不來醫院,其實是有風險的,好在我年輕心臟功能還算強大。
如果是老年人,這么長時間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很可能就心衰了。
我一直不敢來醫院,其實就是怕查出點什么來,有時候心里也擔心是什么不治之癥。
回過頭想想,這就是現實版的杞人憂天。
弘一法師說: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正所謂: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比起曾經的“心動”,現在的我,更喜歡手術后的心安。
心路星塵: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云計劃月度優質賬號,心內科主任醫師,漳州市醫學會科普分會副主委,福建衛生報健康大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