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情緒。關于情緒的分類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喜、怒、哀、樂,我們還可以將情緒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大類。通常,我們會認為積極情緒比消極情緒更有利于個體成長,但這種看法是否科學呢?情緒究竟有哪些具體作用?我們又該如何獲得積極情緒?這些問題尚待深入探討。
針對這些疑問,我在最新著作《幸福的種子》中,從科學心理學角度提供了詳細的回答。現整理了書中的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和管理情緒,并掌握快速獲得積極情緒的方法。
積極情緒研究的權威人物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mra Fredrickson)把正面情緒分為十種: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好玩、敬畏、升華和愛。她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一系列研究后發現:積極情緒不僅會讓我們感覺良好,還有一種拓展與構建功能。它能夠拓展我們的認知,幫助我們打破常規思維,在擁有更廣泛創造力的同時構建心理資源,使我們更加幸福、健康和成功。
積極情緒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表明,積極情緒高的人更不容易患感冒。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謝爾頓·科恩(Sheldon Cohen)等人做過一項研究,首先測量了 334 名成年人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后使其暴露在感冒病毒之下并觀察他們的患病狀況。結果發現,那些積極情緒較低的人的感冒發病率最高達到35%,而那些積極情緒較高的人的感冒發病率只有 15%。
也就是說,積極情緒讓我們在感冒風險中有更強的防御力。對于某些程度較輕的疾病或問題,積極情緒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但在某些重大疾病上,積極情緒的影響會變得復雜許多。例如,針對癌癥早期或者冠心病這類治愈率較高的疾病,積極情緒有好的影響,但如果是癌癥晚期,積極情緒太高反而對患者不利。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些復雜或并不樂觀的狀況時,應該秉持更加謹慎、冷靜的態度。
積極情緒促進人的認知
除了有抵御疾病的作用外,積極情緒也能促進人的認知能力。心理學家艾森(Isen)等人曾經在實驗中把44個內科醫生隨機分為三組,給第一組醫生送了一包糖,讓第二組醫生閱讀有關醫療行業的正面報道,而第三組醫生則是正常的控制組,不做任何處理。隨后請所有醫生對患者的癥狀做診斷。結果發現,第一組醫生的臨床診斷最準確。這個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對醫生的工作效能有良好的幫助。這也提醒我們在看病時,可以嘗試給醫生一個積極的情緒互動。另有研究發現,如果學生帶著積極情緒參加考試,分數會更高,由此可見,學生在考試前讓自己開心些,是有利于最終取得好成績的。
積極情緒為什么有如此多的好處呢?弗雷德里克森用她的理論解釋了原因。她認為積極情緒會幫助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構建資源。例如生理方面的資源,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健康,幫助身體做好面對挑戰的準備;社會方面的資源,幫助我們與別人的關系變得更好,建立更多的人際聯結;智力方面的資源,讓我們的認知變得更廣泛,能夠注意到更多的事,更好地解決問題;心理方面的資源,幫助我們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增強心理韌性,擁有更強的復原力。
獲得積極情緒的方法
既然積極情緒如此重要,怎樣才能獲得呢?方法主要有三個。
第一,當好事發生時要學會享受,即品味積極情緒。要做到品味積極情緒,我們需要關注那些隨時而至的積極情緒,并且全心全意去感受。弗雷德里克森在其撰寫的《積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提到,她的一個學生喜歡和家人打電話,但是在打電話時常常一心二用。這個學生聽完她的課后恍然大悟,認為自己應該專注地享受親情帶來的積極情緒。自此以后,只要他和家人打電話,就會走進一個單獨的房間并把門關上,安靜地和家人交流。果然不久之后,他發現自己在和家人打電話時感受到更多美好。
此外,留下紀念物也能幫助體會積極情緒。我們在外出旅行時拍照留念,會將美好的感受封藏在記憶深處,日后再看到照片時,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一瞬間的積極情緒。自我肯定也會促進我們去品味。有些人的口頭禪是“好事降臨到自己身上,是因為走了狗屎運”,這種暫時、特定的或非自我的歸因,是無法讓我們品味積極情緒的。我們不妨這樣歸因,比如“為什么這次考試考得好?是因為我努力“、“這個女孩喜歡我,一定是我的某方面很有魅力”,當我們從自己的積極品質來考慮原因時,就能真正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第二,對積極情緒給予更多的關注。例如,每天做三件好事并去關注它們,保持這個習慣,我們就會感受到積極情緒。冥想也能幫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積極情緒上。第三,去創造更多的好事,在生活中主動為自己增加積極情緒。
消極情緒的好處與壞處
了解了積極情緒,還需要了解消極情緒。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的,并不是積極情緒越多、消極情緒越少就越好。消極情緒有它的作用。從進化的角度考慮,它提醒我們去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以及恰當地應對。例如遇到野獸時,我們會心跳加快,然后準備戰斗或逃跑;我們失去寶貴的東西會難過,但也在提醒我們思考為何失去以及如何應對。同樣,厭惡、焦慮等消極情緒也有各自的作用。心理學并不是讓我們否定消極情緒,也不意味著凡事都要往好處想。
當然,消極情緒雖然有用處,但是如果過于消極一定不利于自身發展。比如過度焦慮會嚴重阻礙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過度悲傷會降低人的生理防御功能,過度恐懼則會破壞我們的內在安全感,等等。現代人容易產生過度的消極情緒,對壞事產生的主觀感受程度遠遠超過事件本身的客觀危險程度。比如當村民聽說老虎進村時,會馬上拿起獵槍保護家人,并和大家一起打老虎,此時產生焦慮是正常的,與其危險程度相匹配。但是如果來的只是一只小狐貍,我們也如此應對,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正常生活,危害身心健康。曾有人打過這樣的比方:人的情緒就像一艘船,積極情緒是帆,消極情緒是錨,只有帆和錨合宜地存在并彼此配合,才能讓船安全地在風浪中前行。
《幸福的種子:我的心理學入門書》一書是彭凱平教授近30年的心血研究,幫助我們從更開放、積極和正向的視角俯瞰心理學,開拓視野,建立對該領域的全新認知。本書將引領你在心理這一最重要的生命領域,探索更精彩的自我。幫助讀者全面了解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提升科學識見,探尋生命本質。更重要的是,讓你綻放積極天性,塑造積極自我,驚喜地發現自我是如此充實而富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