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說啥呢,這就去買一個唄。
作者 |辰紋
來源 |洞見新研社
有了U盤、移動硬盤、網盤云盤,你還會購買NAS來搭建屬于自己的個人云,存儲照片、視頻、文件等個人數據嗎?
對于這個問題,有些用戶認為NAS是偽需求,看別人用覺得很香,自己買回來后卻是閑置吃灰;有些用戶則表示,NAS可以極大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體驗,一旦用過就再也回不去了。
面對評價的兩極分化,NAS廠商們用數據進行回應。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報告稱,2023年,全球NAS市場規模約363億美元,2021-2028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9.6%。
QYResearch調研報告稱,預計2029年全球消費級NAS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32.37億美元,未來幾年年復合增長率CAGR達45%。
很顯然,NAS設備具有不錯的市場潛力,特別是,面對個人用戶的消費級NAS市場似乎已經來到了爆發的前夜。
01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所謂的NAS是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簡稱,直譯為網絡附屬存儲,更加直觀的理解就是“私有云”“個人云”,即一臺不需要屏幕就能運行的電腦,通過局域網或者外網的形式訪問并修改存儲在里面的文件。
NAS之所以會在市場中冒頭,很大程度源自于消費電子產品的分化。
比如,運動相機針對運動場景,將相機從手機中分化出來;Apple Watch、華為Watch等電子手表將重要的身體指標監測等功能從手機中分化出來;VR頭顯等將游戲、視頻等追求沉浸感的內容從PC、手機等設備中分化出來。
我們經常說,“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些分化出來的設備在特定場景下的表現和體驗呈現出斷崖式的領先,細分市場也就因此成型了。
回到數據存儲工具這個賽道,PC時代,個人計算機是最主要的存儲載體,當計算機硬盤容量不夠或者需要搬移數據時,存儲工具經歷了從磁盤到光盤,從U盤到移動硬盤的變遷和進化。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數據的來源變得更加多樣,數據量也急劇的膨脹與爆發,過去一部120分鐘的電影,不過幾百兆,現在2K高清畫質的同等時長片源,動則幾十G起步,此時用戶對存儲空間的需求,特別是隨時隨地便捷的存取數據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云盤,個人網盤成為時代的產物,如今到了NAS的回合了。
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場景,手機拍照越來越方便,與之隨行的是手機相冊占用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如果你還喜歡拍攝短視頻分享生活,那么恭喜你,手機內存分分鐘報警。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兩個,一是購買手機廠商提供的云服務,二是遷移出來放在電腦或者移動存儲工具中。
然而這兩個方案都有缺陷,前者會讓用戶陷入到無休止的空間擴容的泥塘,如若換機,更換云服務也是一個麻煩事;后者也會因為更換電腦、U盤遺失等意外而存在到數據丟失的風險。
必須認識到,個人數字資產的積累是無限擴大的,這也意味著需要一個可靠的存儲空間來保存這些數字資產,NAS的出現完美的解決了上述問題,用戶對存儲設備有絕對的掌控,同時還能兼顧到隱私與安全。
圖源:鋒瑞資本
就像很多NAS用戶說的那樣,“體驗過NAS之后,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再也回不去了”。
需求催生出來的市場也讓越來越多的玩家涌入,具體而言主要分為三類。
其一是極空間、群暉、威聯通、鐵威馬等專注NAS賽道的專業品牌,其中極空間主攻C端市場,后面幾個品牌在企業級市場中影響力較大;
其二是綠聯、海康威視等從事數碼周邊產品研發、物聯網感知等業務的新興科技公司推出相關產品,開設起NAS業務;
其三是聯想、華為等科技巨頭,依托自身強大的生態體系,通過NAS產品來構建起自己的業務矩陣。
02被束縛的腳步
很多用戶使用NAS,不光光在于其能夠絕對掌控的存儲功能,還在于對數據文件存取的便捷性。
家庭場景中,家庭成員可以互傳與共享各類文件,備份家用監控視頻,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無限速觀看4K視頻,甚至還能創建孩子的成長記錄庫。
遠程辦公場景中,用戶可以對文件進行協同處理,無論身在何方,都能遠程調取和訪問存在NAS中的所有文件。
與傳統的存儲設備相比,NAS比U盤和移動硬盤有更強的計算和傳輸能力,與個人計算機相比,在計算能力之外,則有更強的存儲和傳輸能力。
上文例舉出NAS很多優點,但這些優點還難以推動現階段的NAS成為每家每戶的必需品,因為現階段的NAS還有一些障礙需要跨越。
首先,當幾十塊的U盤,數百元的移動硬盤以及幾千元的NAS放在面前時,你會如何選擇,特別是同等存儲空間的情況下,NAS的價格一般是移動硬盤的2倍以上。
以聯想兩個品類的產品定價為例,聯想移動硬盤F308 4T版本淘寶官方旗艦的標價879元,各種優惠之后的折后價789元;聯想個人云T2S配4T容量的西數紅盤,淘寶官方旗艦標價2249元,折后也要1549元。
很顯然,要想跨越這么大的價差,NAS必須拿出更好的體驗才行,然而現實是,雖然很多NAS廠商都在致力降低設備的使用門檻,做到開箱即用,但產品的配置還是有一套較為復雜的流程,很多用戶就難到的這第一步。
個人電腦剛剛開始普及時,電腦發燒友會為追求性價比而進行DIY;智能手機剛剛開始普及時,用戶會為體驗各種新奇應用而去學習如何刷機。
NAS的現狀也較為相似,市場的第一批用戶就是喜歡搗騰各類數碼產品的極客群體,他們的動手能力都很強,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去尋找合適的應用,學習各種功能的設置和調試方法,甚至自己動手開發應用。
對比著電腦和智能手機兩個產品的發展,前者靠品牌廠商們的內卷,通過機海戰術與規模化的生產既滿足了用戶的多樣需求,又將產品的價格給打下來了;后者則是系統的優化與應用生態的建立,從而讓“刷機”成為時代的名詞。
回到NAS市場,問題的答案就很明顯了,在大體可用的前提下,洞察感知不同客群,不同場景下的需求變化,用小步快跑的方式進行迭代,試探出產品的最低使用門檻,在這個過程中,構建一個活躍的開發者生態,讓用戶能夠充分感受到NAS相對于傳統存儲工具的不一樣,并且在未來還會有更多驚喜。
03AI時代下的機會
說了這么多,NAS什么時候才會迎來屬于自己的爆發呢?
短期來看,內容創作者們會成為使用NAS的主力軍。
克勞銳有一份調研報告揭示了中國內容創作者的現狀,2022年時,六大內容平臺中(包括抖音、快手、B站等),粉絲量過萬的創作者超過1300萬,粉絲量達到十萬以上的創作者三年增長率達到327%。
其中,每周創作20小時以上、關注者超過1萬的職業創作者占比約為15%,人數在5000—6000萬左右,這部分用戶將NAS作為生產力工具,有較強的付費意愿。
根據峰瑞資本的用戶訪談,這些創作者愿意為單個產品花費2000美金以上。
一位在B站擁有1萬粉絲的UP主就表示,“我們都是拍4K文件,一個視頻就100G,硬盤存儲空間太小,根本就沒法用,本地文件也沒法協作,傳輸速度也不夠?!?/p>
一個典型的場景,比如,主創想實現某個想法,與剪輯師面對面的討論雖然必不可少,但雙方實時看到彼此對同一個材料做了怎樣的處理也十分必要,NAS在這個場景中更多作為一個協同工具而存在了。
一些小型工作室,或者廣告公司對于NAS的需求就更大了。
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廣告公司歷年積累下的素材存滿了1000多塊硬盤,存欄量超過2000T,如何管理這些素材成為公司CEO極為頭疼的事情。
首先是找素材的效率問題,從1000塊硬盤中找到指定的素材,雖不至于大海撈針,但想想也會汗流浹背。其中如果有員工離職,工作的交接時刻讓新員工崩潰。
其次是公有云的傳輸速度太慢,這個公司即便開設了好幾個百度網盤SVIP,但還是無法滿足超大視頻原素材的傳輸需求。
最后就是安全問題,有些客戶的特殊需求,其素材是不能進入公有云的。
這些用戶或者行業的痛點亦成為消費級NAS產品在現階段的機會。
從一個較為長期的視角來看,開源模型能力的提升,將極大促進AI的本地化部署。
通常來說,ChatGPT、文心一言這類參數量較大的模型都是部署在云端,與之相反的是,參數量較小的模型則可實現本地化部署,在離用戶最近的終端側處理一些相對簡單、更個性化、更私密的任務,這也是AI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AI本地化部署,最重要的事情是AI和私有化數據進行擬合,從而發揮更個性化的價值,這也是個人Agent(Agent指智能體,可以簡單理解為智能助理)和家庭Agent想實現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NAS當仁不讓的成為主力先鋒。
在Agent的助力下,用戶可以擁有對各類文件進行自動分類、去重、檢索的能力;對文件進行分析、總結、歸檔,并自動整理的能力;對自己的圖文視頻素材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風格進行AI剪輯的能力……
大模型時代下,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Agent,這也意味著每個家庭,每個人都需要部署一臺NAS,這是本地大語言模型的差異化價值所在,也是NAS的價值潛力所在。
參考資料
1、峰瑞資本,私有云時代來臨:AI NAS如何重塑你的數字生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洞見新研社”(ID:DJXYS-0309),作者:關注私有云的,36氪經授權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