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而艱苦的革命斗爭歲月中,難免會有個別吃不了苦、對革命前途喪失信心而臨陣變節投敵者,而在這些人中,既有位高權重的黨政軍領導,也有普通的軍官或士兵。
然而,對于那些變節投敵之人,一旦失去利用價值,便會立即被敵方所孤立,甚至是遭到打擊和壓迫,最后不得不脫離敵方隊伍,漂泊海外,累累如喪家之犬。
作為昔日的紅軍高級將領,原紅軍總司令部代總參謀長、中央軍區參謀長——龔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龔楚,廣東樂昌縣人,1901年11月出生。由于家境殷實,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生性聰穎,在學校里一直名列前茅,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州市立一中就讀。
不過,龔楚并沒有選擇繼續進入大學深造,而是在讀中學期間就毅然報名參軍入伍,成為了粵軍的一員,那時的他,年僅16歲。
龔楚在粵軍中一干就是6年,后脫離粵軍回鄉參加國民革命軍,不久后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年后正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從1925年入黨,一直到1935年變節投敵,在這短短的10年時間里,龔楚從一名普通的紅軍指戰員,一路做到了紅軍的高級將領,其經歷不可謂不傳奇。當然,在這段時期里,龔楚也的的確確為中國革命作出了諸多不可磨滅之貢獻。
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后,朱、毛兩軍合編為紅四軍,龔楚擔任紅四軍前委常務委員兼紅十師第二十九團黨代表,與朱、毛并稱為“紅四軍前委三人小組”,以至于當時很多人都直接將紅四軍稱之為——“朱毛龔”。所以由此可見,當時龔楚在紅軍中的地位之高。
在這之后,龔楚參加了反“圍剿”作戰、百色起義、轉戰湘粵、擴大蘇區等諸多戰役戰斗,為中國革命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王明上臺后不久,龔楚就被戴上了“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被撤銷了紅七軍軍長職務。
盡管在這之后龔楚的職務相繼得到晉升,但其“罪名”依舊沒有被撤銷,反而多次遭到批評,甚至還被開除黨籍一年處分,并調到紅軍大學上級訓練隊高級研究班培訓。
那么,龔楚所犯的“錯誤”究竟是什么呢?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龔楚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主要有兩點:一是他不能吃苦,長期艱苦的革命斗爭使他產生了動搖;二是他對黨當時的一些做法有意見。
后來,龔楚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道:致使他逃出蘇區的原因,主要是當時蘇區開展的“消滅地主”的運動,此運動波及范圍非常廣,甚至連一些紅軍干部的家屬也未能幸免,比如時任江西獨立師師長楊遇春,他的父母叔伯均被逮捕殺害,家產也全部被沒收,他自己的職務更是一降再降,最后被迫投靠了國民黨。
從客觀的歷史角度來說,當時的“左”傾錯誤確實嚴重破壞了紅軍的建設,將一些好同志趕到了敵方陣營,典型的為淵驅魚。
不過,龔楚雖然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他依然受到了組織上的重用,從高級研究班畢業后,他就奉命接替劉伯承擔任紅軍總司令部代理總參謀長,并指揮了第五次反“圍剿”戰役。
1934年10月初,組織上又任命龔楚為中央軍區參謀長,準備堅持蘇區斗爭。所以由此可見,中央任命龔楚擔任如此要職,足以說明對他還是信任的。
然而,就在中央紅軍踏上長征路后,龔楚卻發生了動搖,尤其是國民黨當局開始對堅持蘇區斗爭的紅軍各部采取“剿撫兼施”的政策后,龔楚更是對革命前途徹底喪失了信心,最后放棄了自己的信仰,逃離了紅軍。
龔楚逃離紅軍隊伍后,先是投靠了國民黨粵軍余漢謀部,畢竟他早年曾在粵軍中干過,所以他認為此次“回來”一定會受到重用。事實也正如他所愿,龔楚投敵后,先后擔任“剿共”游擊司令、粵湘邊區“剿匪”指揮官、粵北五縣聯防主任等職。
在艱苦的革命斗爭歲月里,紅軍隊伍中變節投敵者以龔楚的職務最高,因此他也被稱為“紅軍第一叛將”。
在這之后,龔楚作為國民黨反動派的幫兇,對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多次“清剿”,殺害了很多優秀的紅軍將士。
抗戰爆發后,龔楚在第五戰區孫連仲部擔任上校參謀處長,而后又任第七戰區少將參謀、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等職。然而,由于之前的“紅色”背景,所以其一直不被國民黨高層信任和重用,表面看上去官位不低,但卻沒有什么實權。
試想一下,如果龔楚能繼續留在紅軍隊伍中,以他的資歷和戰功,完全能成為我軍的高級指揮員,但他卻選擇了一條毫無前途和光明的道路。
1949年10月,時任廣東省北江地區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龔楚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率領殘部向我軍投誠。之后,廣東省領導請示中央軍委后,決定派他從香港到海南,去策反國民黨海南守將薛岳,結果他卻拿著我黨給的經費,滯留香港,一呆就是40年。
事實上,漂泊海外幾十年,龔楚一直想回到家鄉,但由于自身的歷史原因始終未能如愿,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龔楚回鄉一事才迎來新的轉機。
198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于不再追訴去臺人員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犯罪行為的公告。該公告一經發布,迅速在海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龔楚聞訊后更是激動不已,當即便著手準備回鄉事宜。
1990年9月,經過精心準備后,龔楚準備回到家鄉樂昌。當地政府收到龔楚的申請后,當即便將此事上報,并請示將以何種規格接待他。
很快,省統戰部便作出批示:“對龔楚回鄉,作人民內部矛盾處理。”
有了上級部門的明確指示,龔楚不僅如愿回到了家鄉,縣統戰部、縣府辦、僑務辦領導等10多人更是親自等候迎接。
之后,龔楚給相關部門領導遞上了三封信,分別是寫給昔日的戰友鄧小平、楊尚昆和王震的,三封信內容基本相同,都是對戰友的問候和請求準許他落葉歸根。
大約一個月后,鄧公辦公室便轉來了對龔楚回鄉居住的意見:歡迎龔楚去北京,在人大或政協任職。
按理說,對于組織上這樣的安排,龔楚應該感到十分高興,但怎料他卻大發雷霆,說:我回來是安度晚年的,不是為了要官的……
但不管怎樣,龔楚還是被批準回鄉居住了。
從龔楚回鄉的那一刻起,就經常有人來拜訪他,就連朱老總的女兒也曾來過。凡是在紅軍里的輝煌經歷,龔楚都會毫不掩飾的說給大家聽,一旦涉及脫離紅軍后的經歷,他卻總是緘口不言。
當然,也有個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對此,他的回答是:自己不算叛黨,只是政見不同,跟隨了不同的政黨而已……
1995年,龔楚在家中病逝,終年94歲。對于其功過是非,就留給后人評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