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哲學著作,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王陽明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摘自《傳習錄·卷中·答陸原靜書》
解釋:識得心中的良知,真誠、善良是我的天性,因此我必定要依著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處的狀態。
感悟:我們在瞬間開悟的一念之間,我們能夠認清自己內心的良知和真誠,便能達到最自然而然、恰到好處的狀態。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摘自《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解釋:再比如知道痛,一定是經歷痛了,才知道痛。
感悟:只有真正經歷了,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痛苦,正如別人的痛你不理解,是你不能設身處地的感受別人的痛苦,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摘自《傳習錄·卷上·門人陸澄錄》
解釋: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完成。
感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以知為指導,行才能行之有效,圣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在王陽明的哲學中,知與行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
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人安有工夫說閑語,管閑事。
摘自《傳習錄·卷上·門人薛侃錄》
解釋:保持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臟在疼痛,注意力都被這種疼痛吸引了,哪里有空閑說無意義的話和管無意義的事。
感悟:專注志向,你的志向不變,就會指引自己前行,不會被外物所擾,不會偏差。這不僅是一種精神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我們要時刻保持對目標的專注和執著追求,在實現夢想的路上不斷前行。
-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摘自《傳習錄·卷下·門人黃以方錄》
解釋:驕傲自大是人生中最大的毛病,它足以影響你的人生。
感悟:驕傲容易使人自高自大、?自以為是,?不思進取,容易滿足現狀、?停步不前,驕傲自滿的人往往因為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忽視了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可能導致其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影響進步。?告誡人們應該謙虛謹慎,秉持“無我”之心。
-6-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摘自《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
解釋:每個人認識的世界,就是心靈體驗的一切。
感悟:人去認識世界,就是用心去體驗世界的一切,心靈的感知范圍,就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們的內心決定了我們能夠觸及的邊界。一個內心狹隘、目光短淺的人,他的世界往往也會受到限制,只能在一個小圈子里徘徊。
-7-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
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摘自《傳習錄·卷下·門人陳九川錄》
解釋:與朋友相處,彼此間應當少一點規勸指責,多一點開導鼓勵,如此才是正確的。
感悟:凡事少指責他人,反求諸己。
-8-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摘自《傳習錄·卷下·右南大吉錄》
解釋:傳授知識不追求數量與速度,只以使人精通與熟練掌握為貴。
感悟:重視知識質量、注重讀書方法,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應注重精華的選擇,而不是僅僅追求數量。
-9-
人胸中各有個圣人,
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摘自《傳習錄·卷下·門人陳九川錄》
解釋:人人心中都有個圣人,人人皆可以為圣人,人要成為圣人,必須反求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尋求萬事萬物之理。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不肯修。
-10-
未有知而不行者。
摘自《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解釋:沒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
感悟: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行是知的實踐和體現。
-11-
與朋友論學,
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摘自《傳習錄·卷下·門人陳九川錄》
解釋:和朋友一起探討學問,應該委曲謙讓,寬厚待人。
感悟:探討學問應該保持一種寬容、謙虛的態度。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2-
心即理也。
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不須外面添一分。
摘自《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解釋:心即理也,此心沒有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從外面添加一分一毫。
感悟:心學的觀點認為理在心中,至陽明先生確立并發展成儒家新的高峰,無人超越。
-13-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摘自《傳習錄·卷下·門人黃省曾錄》
解釋:你沒有看到這朵花時,這朵花和你都處于寂靜無人知的狀態;當你來看這朵花時,此刻這朵花的明媚就生動地展現在你的眼前。
感悟:此花原本在你心中,只是未見時歸于寂滅,見到時煥發生機,此花從來不曾獨立于你心外。
-14-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摘自《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解釋:只知道而做不到,只是因為不是真正的知道。
感悟: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夠真正產生價值。
-15-
至善是心之本體。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
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摘自《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解釋:至善是心的本體,只要‘明明德’,并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當然了,至善并未與具體事物相脫離。
-16-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摘自《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解釋:到具體事物中尋求至善,如此就把義看成是外在的了。
-17-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摘自《傳習錄·卷下·門人黃以方錄》
解釋:謙虛是一切善事的基礎,驕傲是一切惡事的根源。
感悟: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摘自《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
解釋:真知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不實踐就不能稱為真知。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
摘自《傳習錄·卷上·門人陸澄錄》
解釋:教育不可局限于一個方面。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摘自《傳習錄·卷上·門人薛侃錄》
解釋:種植樹木的人一定要重視培育樹木的根系,只有根深才能樹大葉茂;修養品德的人一定要重視培養自己的心性,因為心性是品德修養的根基。
-21-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
方其根芽,猶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
摘自《傳習錄·卷上·門人陸澄錄》
解釋:立志用功和種樹一樣,正當它生根發芽的時候,是沒有樹干的;長成了樹干,還沒有枝條;長出樹枝后才長葉,長葉以后才能開花。
-22-
為學大病在好名。
摘自《傳習錄·卷上·門人薛侃錄》
解釋:做學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貪慕虛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