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把靈魂揉進泥巴里》是中國書籍出版社“當代名家散文精選”叢書中的一本散文集。這套叢書共4本,作者是上海的朱大路,北京的王乾榮,杭州的趙青云和巧哥。
《把靈魂揉進泥巴里》本書收集了巧哥近十年來創作的數十篇散文,該書共分三個篇章,第一篇章是“人生需要一把好壺”,寫壺藝師、寫壺、寫玩壺的人,他們玩出了生活的趣味與人生的價值。
第二篇章是“畫人生”,寫的是手藝人如何傳承非遺文化,追求藝術。
第三篇章是“風車的哲學”,寫的是生活拾趣,生動細膩地描寫了那些煙火生活與人生追求的故事。
巧哥把與藝術有關的作品,在本號刊發。
常有朋友來我家請教如何鑒賞壺,也有不少壺藝師請我去鑒賞他們的壺,提出一些意見。別看他們是壺藝師,但不是會做壺就會鑒賞壺,有的做了半輩子壺,也缺失鑒賞的眼光。
鑒賞壺要眼光,還要有一定的學識與研究。對于一般人來說,主要從如下幾點來看,壺是否有三點成一直線,這是指壺的嘴(出水口)、壺把、鈕要成一直線;壺的整體與各部分的組合是不是很勻稱;壺嘴流水是不是順暢有力,用手提起茶壺是不是感受隨手,重心是不是適可而止;壺蓋與壺身的嚴密度高不高,壺底壺面滑潤與落款是否整齊等。
但我認為這是鑒賞的初級階段。一把壺,如果壺藝師沒做出以上的要求,這把壺就是不合格的次品。
壺藝欣賞是個高逼格的事情,藝術往往是相通的,欣賞一把壺猶如欣賞一幅畫,欣賞一幅畫,一看構圖,二看色彩,三看光影,四看筆觸。
而欣賞壺,一看壺型,二看材質,三看線條,四看神韻。
我們看一幅畫時,第一眼看到的首先是大致結構,構圖是對一幅畫作整體的把控力,也決定了畫作的廣度和深度。
如果把壺看作是一幅畫,壺型就是畫的構圖,型的美感對欣賞者來說是最直接的,對藝術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也是最為干脆的,在壺的形式美的所有因素里,結構形態美感是重要的基礎。
我們可以從歷代的名壺中可以看出,比如時大彬的“扁壺”、“僧帽壺”,陳曼生的“石瓢壺”,邵大亨創的“掇球壺”,程壽珍的“仿古(鼓)壺”、楊彭年的“井欄壺”、朱可心的“報春壺”、顧景舟的“提壁壺”,章燕明的“長虹貫岳”,都是經典器型,意境超凡脫俗。
藝術是相通的,畫與壺的欣賞也是相通的,當然這種欣賞需要研究去對比,比如畫的三角構圖,達?芬奇《蒙娜麗莎》、《狼牙山五壯士》,畫面中所表達的主體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態勢。
壺的構圖更直接,比如石瓢是三角型構圖,更多的壺去看都是這樣的三角形構圖。
畫有平行構圖,壺更多,當然潮州手拉壺構圖大多是圓型,但也是三角與平行的構圖較多。
再看霍貝瑪的《樹間村道》:畫面主要運用了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分割,對空間的立體分割上強調了道路向遠處延伸的運動透視感。其實壺藝的制作大都是如此,從鈕頂上的小吼垂直而下,而嘴與把是水平的。
典型的是水平壺,嘴,壺口、把,放倒在桌面上都必須在水平線上,否則都是不標準的水平壺。我們可以把壺拍出圖片打印出來,然后畫出它的垂直線與水平線,對這把壺就能判斷它的優劣。
因為壺的水平線大多與該幅《樹間村道》的畫面相反,由于水平壓低的緣故,而增強了兩條垂直線向上的生長趨勢,打破了呆滯的畫面格局,單純而簡潔大氣。
但壺水平抬高,使壺更加生動活潑,典雅大方。
材質,我就不講了,線條其實上面也談到了,下面就談談神韻。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的神情意態、喜怒悲歡都可以從這窗戶中觀察出來。壺好不好,常說這壺有沒有神韻,我認為這“神”是指“精氣神”,簡單說就是靈魂,在一把壺上,能找出讓人產生出思想碰撞的火花來。
做壺,行內有句話叫“把隨壺身定,嘴從把根出”,也就是說,一把壺最后做的是壺嘴,壺嘴做的怎么樣,就關系到壺的神態意境怎樣。
一平一轉皆有意,一肥一瘦總關情。但如果嘴裝上神了,把裝上后韻沒了,就可能是平轉沒意,肥瘦沒情,往往是嘴太肥,把太瘦。這就是沒有掌握好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分割,嘴把鈕的均衡性。
做壺者也好,研究壺者也好,都應好好研究霍貝瑪的《樹間村道》這幅畫,再看看你手中的壺。
當初,我設計《月亮船》給壺藝名家章海元制作,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技藝過硬,而是他領悟了《月亮船》的詩意,尤其運用好了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分割,嘴把肥瘦有度,線條流暢見美。從而達到整體自然和諧貼切,氣韻瀟灑。此壺獲國家級特別金獎。
裝嘴把,又叫搭架子,這搭架子的事說簡單非常簡單,誰都會搭,裝上去就行。說難是非常難,難的就是這嘴把裝上去要有神韻。比如章燕明做張守智設計的《紫晞》(也有人叫守智壺),是制作得嘴上有神,把上有韻!
但當今市場上的《紫晞》,大多是敗筆,不是敗在嘴上,而是敗在把的弧度上,所以這些壺都沒有神韻中的韻味。
很多人做一輩子壺,也沒明白“神”是舍,”韻”是舍,又怎能做出有神韻的壺來?
我曾用上述技巧指導過兩個壺藝師,他們制作壺的水平是日益提高,升值非常快。壺嘴,又稱“流”,流與口的形態是各種各樣,不管怎么變,或有形體語言,或有靈動點,或有動感延伸線。這在有些壺的鈕和把上也有體現。
如果你掌握了上述技巧,壺藝水平就會有大的提高,鑒賞水平就不必說。
看壺如看人,萬物可擬人,人生有百態,動靜皆藏神。
所以,看一把壺是否有“神韻”,就要看神在何處,韻在哪點,靜是靜的態,動是動的形。
善于察其神,觀其韻,鑒賞水平也就不一般。
(摘自中國書籍出版社的“當代名家散文精選”叢書《把靈魂揉進泥巴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