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羅翔老師的推薦,了解到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短篇寓言小說《黑羊》。
在一個虛構的國家里,人人都是小偷,他們晝伏夜出,每天破曉提著偷來的東西回家時 ,自己的家也失竊了。
偷與被偷形成了閉環(huán),誰也窮不了、誰也富不成,人們倒達成了一種生存默契,幸福地過著日子。
平穩(wěn)的生活,因為一個誠實人定居到此而被打破。
因為他夜間在家看書不出去偷,就意味著有一戶人家第二天沒了口糧,有一戶人家沒有失竊,便有了貧富差距。
這讓該國人感到不安,紛紛指責他。
為了不影響別人偷,誠實人只好晚間出門,走到遠處的橋上看流水,天明回家總能發(fā)現丟了東西。
不到一個星期,誠實人就被偷到家徒四壁。后來總不被偷的變富了,總去誠實人家里行竊的變窮了。
富人得閑,便雇了窮人替他偷,為了不被偷,又雇了最窮的看守財富,資源被重新分配,不過?人人?還是?賊?。
只有?誠實人?死了?,是餓死的。
在一個人人都彼此欺詐的社會里,誠實的人反而成為眾矢之的的“害群之馬”。
短篇僅僅一千來字,讀后卻脊背發(fā)寒,它對現代社會深刻的洞察和批判,就像“皇帝的新裝”里喊出“他沒有穿衣服”的孩童,直抵人性困局——
“房間里的大象”從來都在,只是我們都選擇視而不見。
荒誕的現實:劣幣驅逐良幣
做一個純粹的好人是很難的!
因為要觸碰絕大多數的利益,往往“大多數人”,便代表了心照不宣的正確。
當一束光照進黑暗,這束光便有了原罪。
誠實人在“偷國”不偷是錯的,夜間在家不給別人偷也是錯的。
誠實人的道德原則,破壞了原有的社會秩序,讓習慣不勞而獲的人感到焦慮?。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德行?是?正確?的?,但?誰?也?不愿?反思自己的行為?,這相當于?推翻?自己的?生活?。
共同的利益?讓他們發(fā)出??理直氣壯?的?指責?——
“縱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過日子,可他沒有理由妨礙別人干事。”
小說里的誠實人對這套自洽的邏輯無力反抗,他只好像別人一樣,晚上出門,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竊。
堅持原則、?不愿同流合污的代價?,便是?自己?被?餓死?。
落定在現實,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司空見慣。
就像最初的自媒體,優(yōu)質且有社會責任心的良知創(chuàng)作者不在少數,但不說假話、空話,不追逐流量、不出賣良知、不消費他人、不博人眼球,就難以吸引關注,必然會被流量驅逐。
如今的Ai批量創(chuàng)作,更是擠壓了創(chuàng)作者的生存空間。
內容“向下兼容”是不得已的迎合,畢竟低頭融入現實環(huán)境,比做一個純粹的“誠實人”容易得多。
在平臺上看到一位餐飲從業(yè)者的無奈,他用新鮮的食材、用心烹飪,卻干不過周圍用預制菜的,因為他們成本低、出餐快,長期入不敷出,最終只能無奈關店。
當消費者因為吃到一口新鮮有鍋氣的食物驚嘆不已時,有沒有想過,這難道不是餐飲最基本的標準嗎?
《黑羊》 中誠實人的后果無疑是慘烈的,他絕不是第一個來到“偷國”的定居者,之前的誠實人必然經過堅持、對抗、矛盾、妥協……最后順應這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成為一個?麻木的?偷竊者?。?
要么離開、要么加入、要么完蛋,“誠實人”的困境,也是小說對現代社會的精準觸達。
“誠實人”的悖論:成為害群之馬
黑羊即“blacksheep”,在英文語境里意為“敗家子、敗類、害群之馬”,文章用“黑羊”為題無疑是極其諷刺的。
小說里富裕起來的人不需要行竊就能保持富有,但停止行竊他們會變窮,因為窮人會偷他們。
因此他們雇人行竊,又雇了窮人中的最窮者來幫他們看守財富,捉到行竊者,就意味著要建立警察局和監(jiān)獄。
富人的財富堂而皇之地被合法化,享受社會保障。
新的組織架構就這樣形成了,“偷國人”很快適應這套生存規(guī)則——
“誠實人出現后沒幾年,人們就不再談什么偷盜或被偷盜了,而只說窮人和富人。”
“窮人”不會去仇恨“富人”,他們只會記恨最開始打破平衡的“誠實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所有人都一樣窮時,大家都活得很安心。
正因為“誠實人”的到來,打破這種窮得很平均的平衡,導致后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產生很多矛盾。
“誠實人”便成為大家的公敵,是把“偷國”敗壞得亂七八糟的“害群之馬”!
誠實人有錯嗎?
他只是想不偷不搶,做一個有良知的普通人罷了。
就像在職場中,大家都虛情假意、爾虞我詐,唯一真誠單純的人,就會被孤立,被嘲笑為愚蠢。
大家都趨炎附勢、溜須拍馬,腳踏實地干活的人,便會被排斥,成為被欺壓和忽視的對象。
想到被熱議的“大衣哥”,通過歌聲走紅后,他不忘家鄉(xiāng),捐款修路、接濟鄰里,他手中不還的欠條高達幾百張,很多人蜂擁而至,爬進他家的院墻,以拍他博取流量。
以一人之力帶動家鄉(xiāng)經濟,但并沒有人感謝他。
砸門破?窗?常有?,嫉恨?詆毀聲?一片。
“一人給一萬”、“給莊上每人買個小轎車”、“他的錢都花不完”、“路修的太少”……
大家都混的不好,你好起來就是最大的錯。你所有的付出都是想當然,被群體架在“道德高臺”上隨時審視!
《烏合之眾》里有一句經典之言——
“數量,即是正義,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
群體的權利可以合理化一切“惡行”。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在“偷國”人全體的排斥下,誠實人餓死,似乎“窮人”與“富人”的矛盾也劃下了休止符,又開始掩耳盜鈴般地“平靜”生活。
大多數人丑陋不自知,貌似和諧的社會秩序充滿了荒誕感,這是社會本身就存在的殘酷一面。
自我的持守:經驗世界“逆行者”
羅翔感嘆:
“在我們肉眼可見的經驗世界,詭詐遍行于世,不義隨處可見。厚黑之學以成功學的名義為無數人信奉……人應該做一個真正正義的人,還是做一個假裝正義的人;承受不義,還是行不義?”
審視當下,指摘別人的人越來越多,反省自己的人越來越少;講假話的人越來越多,說實話的人越來越少;弄虛作假的人越來越多,真抓實干的人越來越少;跟風發(fā)泄的人越來多,獨立思考的人越來越少;冷漠看客越來越多,挺身而出者越來越少………
人性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的,更多的人會在觀察大環(huán)境后,選擇迅速地融入,因為和大多數人一樣,最不需要思考,也意味著最安全。
《黑羊》里的誠實人堅守自己,但并不作為,他沒有去反抗規(guī)則,而是妥協于言論壓力走出了家門,默許了“偷盜”的發(fā)生。
可他已經足夠勇敢。
遵循心中的正義,去做別人口中“傻人”、“愚人”,已經是經驗世界中的逆行者!
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永遠是這么一群“誠實人”。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下:
“生者的地獄是不會出現的;如果真有,那就是這里已經有的,是我們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們在一起集結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辦法有兩種,對于許多人,第一種很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種有風險,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里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
“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世人大多如螻蟻,受困于生存,當我們不夠勇敢時,那要做的,就是給勇敢者讓行,并給予認可與尊重,而不是成為“看不見的權力”中的推手。
?文學作品?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力量?。《?黑羊》?深刻?地表達了卡爾維諾對現代社會的洞察和批判,?同時也引發(fā)?讀者?對讓美好人性和?理想社會的憧憬和思考。?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