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洞見·楓子
來源 | 洞見(ID:DJ00123987)
你以為孩子是來報恩的,其實是來對賬的。
1
“打了200個電話,半天就被攆回來了。”
近日,山東一女孩,填完高考志愿后,想著去打暑假工,便在中介那里交了300元介紹費,找了一份工作。
女孩的工作,主要是打電話,挖掘潛在客戶。
本以為,這樣的工作并不難,一天掙兩三百,是輕輕松松的事。
所以女孩說起這件事時,臉上盡是掩飾不住的笑意。
但沒想到,上班第一天,女孩就受到了暴擊。
整整3小時,她一次次撥通電話,又一次次被掛。
一個上午連續打了200多個電話,最后還是被機構嫌棄任務不達標,直接把她辭了。
“連吃飯都是自己掏錢,交通費也沒有……3小時的工錢啊!”
女孩越想越委屈,最后竟哭了出來。
有一說一,女孩雖白干了3小時,卻懂得了打工的艱辛,明白了掙錢的不易,收獲了寶貴的一課。
正如高贊評論說的:
- 讓孩子知道世界的不容易,是給孩子最好的成人禮。
是啊,同樣是高考結束,同樣是成人禮,有太多的孩子,卻只知道大額消費,到處旅游、各種買買買,根本不懂父母賺錢的辛苦。
比如有位博主高考完2天就花完了媽媽3個月工資。
買的是“蘋果三件套”,筆記本,手機,手表,還有一些大牌化妝品、護膚品,七七八八算下來,2萬塊就剩下35元。
可謂父母掙錢跑斷腿,孩子花錢動動手指。
還有一位剛高考結束的網友,父母答應給她2000元買手機,但她卻看中了6000元的,被拒絕后,她竟公然發帖怒罵父母:
“你養不起就不要生小孩,不要把自己能力不行加諸于孩子身上,6000塊錢沒了真的吃不起飯嗎?”
一邊心安理得花著父母的錢,一邊又對父母百般嫌棄。
“后高考經濟”熱潮的背后,無疑暴露了很多家庭教育的一個錯誤:
對孩子太好了,讓他們不知生活疾苦,不懂父母艱辛。
所以啊,面對過了18歲即將步入社會的孩子們,最好的成人禮,莫過于教會他們責任與擔當。
- 最好的教育,莫過于讓他們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2
重慶電視臺播曾報道過一位洗車工——宋大姐。
她每清洗一輛車,需要蹲起20次,彎腰50次,耗時40多分鐘。
清洗、擦拭、吸塵,一套動作看似簡單,但一天下來,汗水早已浸透衣服,臉上也沾滿灰塵,全身幾乎累到要散架。
即便如此辛苦,宋大姐還是省吃儉用,這才攢下2萬元的存款。
然而,在一次取款時,她卻發現,2萬元的積蓄,只剩下了8毛錢。
而偷偷取走這筆錢的,不是他人,正是她護在手心里的兒子。
她辛辛苦苦攢了一年的積蓄,兒子三兩天就花光了,并全部用在了游戲充值上。
宋大姐痛苦不已,兒子卻一臉無辜:
“我不知道花掉的錢是這么大一筆數目,不知道這是媽媽所有的積蓄。”
正如經濟學家楊長江所說:
- “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里來的。
- 在孩子的眼中,金錢就像是一種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他們完全忽略了金錢背后的勞動付出。”
- 因為不知道掙錢有多苦,孩子花錢才不痛不癢;因為不知道生活有多不易,孩子才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就像我鄰家一嬸嬸,家里雖然條件一般,卻從來沒有讓兒子吃半點苦,受半分難。
平日里,她買幾十元的衣服都要考慮半天,給兒子旅游,研學花費幾萬眼都不眨;
自己天天青菜配飯,卻讓孩子外賣奶茶買不停。
她自以為活成了一堵高墻,替孩子屏蔽掉了生活的苦,結果孩子卻把她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對金錢毫無概念。
不僅經常質問她為什么不買個大房子讓他養狗,還吃穿用度樣樣都要用名牌,幾千的手機說換就換……
其實,父母心疼孩子沒有錯,但不應該把孩子隔絕在自己背后,享受生活。
否則,我們為孩子構建出的安逸世界,只會喂大孩子的欲望,扼殺孩子的責任心。
上海科學院沙拉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父母若在該教會孩子付出的年紀縱容他們的索取,在孩子該成長的時候替他們負重前行。
那這樣的“愛”一定會成為“害”,最終不僅寒了父母的心,也賠上了孩子的品行。
3
孟德斯鳩說過:
“我們接受三種教育,一種來自父母,一種來自老師,另一種來自社會。第三種教育和前兩種教育完全背道而馳。”
每個孩子成人前,接受的首先是父母的教育。
父母若一味把孩子養在溫室中,過度滿足孩子,讓孩子習慣了享受和索取,那孩子到了社會這片海,就會出現巨大的排異反應,無法立足社會。
真正為孩子計之深遠,就應該家里什么條件,就怎么樣養孩子,盡早讓孩子知道家庭條件有限的事實。
而這就是在提醒孩子要理性消費,不要做欲望的奴役。
知乎博主@有夢想的小咸魚分享過親身經歷。
從小學開始,媽媽每月發了工資,都會用張紙寫著:菜錢××元、水電××元、儲蓄××元……
如果有剩余的,就會分她一點,如果沒有,那就會跟她說:沒錢了,這月沒得你的。
有時實在想買什么東西,媽媽就會拿出那張紙計算開銷,想辦法從別的項目擠錢出來,給她買東西,要是實在擠不出來,她也不會無理取鬧。
因為知道媽媽工作辛苦,也知道家庭一個月的生活開銷,所以她雖然也會羨慕同學有好吃好玩的,但對消費一直很理智:
不亂花,也不摳門;不強求,也不攀比。
- 沒有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的孩子。
只有清楚地知道家庭真實情況,孩子才會在有限的財富里,學會取舍,懂得克制。
也只有了解人間疾苦的孩子,步入社會后,才能及時認清現實,快速適應社會,在社會中成長。
4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曾說: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你見哪一個人才不經歷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礪,而不是只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
讓孩子懂得世界的不易,除了讓他們認清生活的真相,還要讓他們看見,并感受父母的辛苦。
而這就是讓孩子知道,他花掉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辛苦勞動所得。
陜西的一個男孩,就曾因為父親給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直埋怨、憎恨父親。
后面,父親便把他帶到自己挖礦的地方體驗生活。
看著父親在暗無天日的礦井下工作,喝不上干凈的水,還要隨時面臨生命危險,男孩當下就羞愧得低下了頭,也終于懂得體恤父親。
感恩、珍惜,都是需要從生活中習得的。
只有當生存的艱辛,掙錢的不易在孩子眼里變得具體,孩子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
還記得那個陪媽媽一起撿垃圾的鐘同學嗎?
高考結束后,他沒有像別人那樣四處旅行,也沒有待在家里吃喝玩樂,而是跑到媽媽工作的景區陪媽媽一起打掃。
在得知自己被北大錄取的那一刻,鐘同學還長舒一口氣:“我終于可以安心下來,幫媽媽好好干活了。”
一直以來,只要有空,鐘同學就會陪著媽媽一起干活,也因為早早就體會過媽媽工作的艱辛,所以他在學習上總是異常刻苦。
在生活上,他也早早就學會了洗衣做飯,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
一個孩子,只有切身體會過辛苦,灑過汗水,他才會知道,手機掃出去的每一分錢,不是一串數字,而是父母的血汗。
也只有經歷了生活的磨礪,孩子才能在實踐的錘煉中學會奮斗,敢于擔當。
- 如此,孩子才能成人又成才。
5
網上有段很火的話:
- “你以為孩子是來報恩的,其實是來對賬的。
- 養好了,你和孩子是股東關系,余生都在享受紅利;
- 養廢了,你和孩子是債務關系,不停為他善后還債。”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給予孩子安逸舒適的避風港,而是給他們插上一對飛行的翅膀。
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引導孩子勤奮和努力,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消費觀,才是高考畢業季,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洞見·楓子,洞見(DJ00123987)旗下專欄作家。洞見,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