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應邀來到湖南博物院,作了以《從文物管窺:漢代女子的生活圖景》為題的講座,結合正在湖南博物院舉辦的“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中的文物及國內出土的其它文物,分析了古代女子所處的世界和所呈現的美,為當代女性所面臨的困境提供借鑒與反思的突圍之道。
遙想漢代女性生活日常,除了那些文字的記錄之外,最形象直觀的就是文物了。帛畫、陶俑、服裝、飾品、生活用品等文物,再現了漢代女性的生活圖景。蔡琴的講座從形象、妝容、生活三個方面展開。
關于形象之美
蔡琴例舉了大量文物進行分析,如西漢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盡顯中國古代女性之古典美;塑衣式彩繪直立侍女俑,就是墓主人的貼身侍女形象,面目豐潤,身材勻稱;塑衣彩繪侍女俑,漢服色彩鮮艷,款式突出形體之美;
長沙仰天湖墓出土的曲裾深衣婦女彩繪俑,袍長曳地,鑲錦緣;雕衣女侍俑,對襟半袖長襦,款式特殊;長信宮燈,發尖垂梢,半臂襦,內襯領和袖鑲有寬邊的大袖袍。
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的非衣即飛農,寓意死者靈魂升天。
羅地“信期繡”絲綿袍,其紋飾的主要特點是穗狀流云兩朵,“信期繡” 紋飾中的長尾小鳥,似燕,燕為南造北歸的候鳥,就和信期發生了關聯。
絹地“長壽繡”絲綿袍,曲裾,交領,右祍,素紗里,絹地“長壽繡”面,內絮絲綿。其面料是在絹地上用朱紅、金黃、土黃和綠色,穗狀流云間填以土黃色的云紋。
印花敷彩紗絲綿袍,面料為印花敷彩紗,里、袖、領、緣為絹,內絮絲綿。
朱紅菱紋羅絲綿袍,上衣下裳相連,衣領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側身帝。面料是一種單色的暗花絞經組織絲織物。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有兩件,一為直裾,一為曲裾,都是右祍,曲裾的素紗單衣在工藝上更高超,因為它更長、更寬,卻比前者還輕1克。
蔡琴講解了曲裾和直裾的區別,以及褥裙、綺地“信期秀”香囊。
關于妝容之美
蔡琴告訴我們,“對鏡自視”審視的不僅是儀容樣貌,還有言行舉止,她以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為例,說仕女照鏡的畫面帶有強烈的道德宣傳色彩。
漢代是我國青銅鑄造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銅鏡鑄造數量大幅增加,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應用。銅鏡的種類和紋飾出現了許多新的紋飾和鏡種,草葉紋鏡是其中數量較多的,是典型的漢代鏡。
焉支山產一種叫紅藍花的植物,就是胭脂的原料。紅藍花制作的胭脂無毒無害,健康又美麗。
蔡琴說,妝容,漢代以白妝為主,漢代的發型從文物資料來看,豐富多彩,西漢女子常見的發型多為頭頂梳中分,在腦后挽髻的反綰髻,及一些單環垂髾髻及高髻垂髾的發型;到了東漢,高髻垂髾這類發型越來越多發型,種類也非常豐富;
為了使女子面部的妝容有更加迷人的魅力,女子還喜面靨,這是漢代女子施于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容。
為了使妝容更加美艷動人,漢代女子還喜歡使用花鈿?;ㄢ毷且环N可以貼在臉上的裝飾品。大多以彩色的光紙、云母片、金箔等為原料,制成圓形、葉子形、桃型、梅花型等貼在面部,色彩斑斕,精美非凡。
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漆奩盒是湖北棗陽九連墩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長方形漆奩盒。漆奩盒常盛放有梳理頭發的梳篦、照容用的銅鏡和化妝用的脂粉等梳妝用品。
古代一般稱奩盒,“妝奩”又稱“香奩”。西漢時期的男女都使用奩盒,女性的奩盒中有粉黛,男性的奩盒中一般僅有梳篦和銅鏡而無脂粉。
多子奩常見的有三子奩、五子奩、七子奩、九子奩。
梳篦一般放置于馬蹄形子盒內,直徑較大的銅鏡放置于奩盒內,直徑較小的銅鏡則放置于圓形子盒內。
除了梳篦和銅鏡外,西漢時期女性的梳妝用具還有粉撲、鑷子和刮刀,研磨黛粉用的黛板和杵石,描眉用的眉筆等。
據蔡琴介紹,宋代王詵《半閑秋興圖》中的妝奩盒,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黑漆描金妝奩盒;新疆各地墓葬也發現了漢唐時期的漆奩、藤奩、皮奩等文物,其中以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墓葬出土的奩具最為著名,是漢晉時期精絕婦女梳妝用具。
妝奩的質地多種多樣,有竹奩、木奩、藤奩、瓷奩、陶奩、銅奩、銀奩等,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出土的藤奩放置于女尸的左側,內盛有錦袋、木梳、絲線和絲綢粉黛。
1995年在尼雅遺址發掘出土了一件漆奩,內裝龍虎紋銅鏡的漢字銘文錦袋、小香囊、生絲、木線軸及各種絲綢小團等。
西漢時期的漆奩盒內除梳妝用具和化妝用品外,還置放玉簪、金釵、銀釵一類的發飾。假發在西漢漆奩盒中也時有發現,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有用黑絲制成的發髻。佩戴假發也已成為了當時的風尚。此外,還有巾幗、首飾和印章等。
組玉佩是一組較復雜的佩飾,由3種不同材料的20個器件組成,從上而下依次是:連體雙龍佩、兩件玉環、三鳳渦紋壁、玻璃珠、10顆金珠、五件玉璜。
南越王墓中出土組玉佩11套,以南越王和右夫人的最為精美。自上而下依次為兩件透雕玉環、玉舞人、兩件玉璜、玉管。小玉環雙面透雕龍紋,大玉環雙面透雕兩龍兩獸,互相纏繞。兩件玉管一頭大一頭小,中間中空。
關于生活之美
蔡琴認為,劉向著作《列女傳》,為當時社會不同社會角色的女性提供了可以用來參考的行為準則,肯定了女性的價值,鼓勵身為不同社會角色的女性都能夠注重自身才智與道德養成,無論在母儀、賢明、仕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等,哪一方面突出,都可以稱為漢代社會先進的女性。選取自《列女傳》中的《衛姬諫齊桓公》制作的石像,位于山東沂南北寨村。
蔡琴說,在漢代,“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寶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人所賤也?!鄙頌槊癖镜霓r民依舊很窮,看似低賤的商人卻富了起來;很多漢代男子想要出世入世,漢代女性也就獲得了更多從商的機會。
河北保定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夫人竇綰墓中,出土了一套40枚的酒令錢,其中20枚記數錢中,缺了“第三”,多了一枚“第十九”,且錢徑為3.7厘米。一塊畫磚描繪了漢代婦女乘輜車出行的畫面。
成都楊子山出土帶卷棚的車,這種車多為婦女所乘坐。廣州市先烈路出土的東漢陶車馬,外面的人看不到坐在里面的婦女。
著衣式女騎兵俑,雙腿分開做騎馬狀,通體施有橙紅色彩繪,頭發、眉毛、瞳仁均呈黑色,頭發中分,自腦后挽結成髻,眉脊如山,顴骨突出,神情冷峻,目光果敢,顯得英姿颯爽又十分剽悍。
西安新筑鎮三里西村出土的陶水亭位于圓形水池中,池周圍環繞人物、馬、鵝等。
該盒胎體以蘆葦編成,用錦、絹織物縫包外表,絹裱里壁。盒體四表中心用紅絹刺繡,以藍、綠、白三色線繡出纖細云狀紋,邊緣棱角處用黃地平紋錦鑲邊。錦上有白色帶鉤銅爐紋。內盛木線軸、木纏線板、銅針筒、針、玉飾、貼金羅等實用器物,故該盒是合葬墓女主人所使用過的盛放針黹的器具。它是漢代絲路河西段人們生活狀況的真實反映,也是漢代絲路河西段紡織技術和文化多樣性的客觀表現。
在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禮儀要求女性具有“德、言、容、工”四種德行,女紅正是四德的表現之一。紡紗織布,縫補漿洗,針織刺繡成為女性成長中必學本領。幾千年來,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出土實物,女紅展示了女子的蕙質蘭心。
漢代人們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通過歌舞的形式表達出來,漢代是我國歌舞藝術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先秦歌舞大多能在漢代歌舞中見其遺緒。漢代民間歌舞藝術深受楚國樂舞的影響,擊節用樂以鼓為主,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奔放豪邁,漢舞重在雍容典雅,以手袖、腰肢動作為主。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著衣歌舞俑,面部敷白粉梳垂髻,短褂長裙。西漢陶繞襟衣舞俑、撫瑟女俑,出土于徐州馱籃山楚王墓。
塑衣舞蹈女俑,塑女俑五官及服飾均施彩繪,面容清秀,發式前額中分,長發后攏于項背,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縷青絲。
國家博物館藏的舞女俑,正在跳舞的侍女,一手彎曲在前,袖子隨著上抬的動作堆疊在臂彎處,一手在后微微擺動,衣袖隨著動作自然甩出,衣裙勾勒出纖細的腰身,長長的下擺蓋住了腳面,增添了一份神秘。
東漢時期的樂舞俑,出土于廣州先烈路,原為彩繪,舞俑衣飾華麗,作濃妝打扮,頭上結三具髻,插五個簪,兩耳戴菊花形耳環,右手在前,左手反旋于后,作歌舞姿態。
江西博物館收藏的西漢鏤雕舞女白玉佩飾,上穿交領衣,下穿長裙,腰垂寬帶,一手垂袖于腰間,一手甩袖過頭,衣裙拖地,身姿婀娜,似在翩然起舞。
蔡琴最后強調,從當前世界人文領域的熱點來看,女性主題備受關注,無論文學、戲劇、電影,或者當代藝術。今天這個講座從文物研究的角度,引導觀眾和群體共同思考,聚焦漢代的女性群像,是對當下熱點話題的響應,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徑。
講座結束后,蔡琴還對熱心聽眾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特別鏈接:
蔡琴:浙江省博物館二級研究館員、副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陳列專委會主任委員。
“華美致遠——中國外銷絲綢”“江南生活美學”“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系列展覽)策展人。出版專著《博物館新視域》《浙江博物館歷史研究》《通向世界的絲綢之路》《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她們:中國古代女子圖鑒》等,其中《她們:中國古代女子圖鑒》榮獲2023年度“中國好書”榮譽;出版散文集《女人是天生的收藏家》;新浪微博知名歷史博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