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藩王,名義上是一地國主,所以地方官有朔望相朝的義務。景泰三年(1452年)十二月初一,陜西三司官員在朝見過秦王朱志(土絜),離場途中發現門外走廊上赫然躺著一封匿名文書。過后,幾大巨頭相聚一堂,開啟文書閱覽過內容后,頓時覺得整個人讀不好了,皆因內里“秦王五府王謀逆”七字太過刺眼。所謂“五府王”,指出自秦愍王朱樉一脈的永壽王府,因始封君序齒第五故稱。
西安鼓樓
秦藩有過安定王謀反的先例,是以三司官對此非常重視,向陜西鎮守、刑部右侍郎耿九疇作了匯報。耿九疇也不敢耽擱,立馬奏報朝廷。明代宗同樣很是重視,指示陜西巡按御史秘密稽查,一有結果即刻稟報。
“庚戌。狹西三司朔日朝秦王出,見有署于門外廊者,曰:‘秦王五府王謀逆。’鎮守、刑部右侍郎耿九疇以聞。帝曰:‘此雖匿名文書當置之,然涉王府重情,不可不慮。命巡按御史密察之。’”(《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然而翻遍《實錄》,都無此事的下文,當是一起針對永壽王府的誣告。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被人下黑手的永壽王朱志埴。
為何會被卡十多年才授爵
朱志埴(音zhí),為永壽懷簡王朱尚灴(音hóng或hōng)嫡長子,秦愍王朱樉之孫,生母永壽王妃吳氏。《明憲宗實錄》稱他出生于“永樂甲申”,也即永樂二年,1404年。
永樂十八年(1420年)八月十二日,永壽懷簡王朱尚灴薨逝,在位19年,終年31歲。
明初,宗室制度相對寬松,并沒有嗣王需滿孝才能襲爵之說,比如朱志埴的伯父秦隱王朱尚炳這位大明有史以來的第一嗣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秦愍王朱樉去世。當年六月,明太祖正式冊封秦世子朱尚炳為秦王。
因此時朱樉依然處于停靈狀態,沒有落葬,朱尚炳還在充當喪主為父守孝。冊封親王要用五禮(吉、兇、軍、賓、嘉)中的嘉禮,居喪守孝則屬于五禮中的兇禮,兩者不管是冠服,還是禮儀都截然不同。為此,朱元璋命禮部加班加點制定一套嘉禮與兇禮轉換的流程,以便兩不相誤。
周憲王朱有燉(音dùn)也是如此。洪熙元年(1425年)閏七月,周定王朱橚去世。當年十月,身為周世子的他就被冊封為周王。
是以正統以前,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只要嗣王能同時滿足《皇明祖訓》中“郡王嫡長襲封者”“年及十歲”,“先上聞朝廷遣人止行冊命之禮”等幾個條件,便可很快襲爵。
明代郡王冠服
明成祖雖然自永樂二年四月初四大封宗室后,就吝嗇于封爵,幾乎極少冊封新的郡國,但并沒有卡嗣封宗王,一般滿足條件之后,便會給予冊封,最多延遲些時日。
比如永興王朱尚烈于永樂十六年(1418年)正月去世,身后沒有嫡子,只有朱志墣(音pú)、朱志埁(音cén)兩個庶子,其中庶長子朱志墣時年12歲。明成祖以其“無嫡子故”,拖了數年,但還是在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月冊封朱志墣為永興王。
再如永樂八年(1410年)正月保安王朱尚煜去世,只留下一個遺腹子朱志坰(音jiōng),且還是庶子。永樂十九年(1421年)七月,明成祖正式冊封12歲的朱志坰為保安王。
按實錄記載,朱志埴應當是二人的堂兄,父王去世時當年已17歲,且身份與二人截然不同,為嫡長子。朱尚灴去世后,明成祖又當了六年皇帝。照理這位四叔祖在位期間,應當會解決他的身份問題。
然而并沒有。別說是明成祖,連一上臺就大封宗室,將父皇虧欠的爵號統統補上的明仁宗,也將這位堂侄給忽視了。直到宣德六年(1431年)四月,號稱“小太宗”的明宣宗不經意間想起來秦藩還有一位待襲十多年的小叔叔,才著急忙慌的派人進行冊封。按照制度,朝廷對宗室成員的封冊,會先積累一部分人選,再行統一冊封,以節省開支。然而朱志埴這批只有兩人,另一個為代世孫妃。臨時起意可見一斑。
“丙午。命廣平侯袁禎、吏部員外郎柰亨為正副使,持節封永壽懷簡王嫡長子志埴為永壽王。崇信伯費釗、吏科給事中車遜為正副使,持節冊西城兵馬副指揮楊瑛女為代世孫妃。”(《明宣宗實錄》)
朱志埴如此被朝廷另眼相看,是不是永壽王府得罪了朝廷,因此遭受懲罰呢?答案是否定的。懷簡王朱尚灴在位時很是低調,對四叔也算恭敬,曾四赴京師朝覲,為此差點被意圖謀反的六弟拿去祭了旗。
秦王府故址:西安新城廣場
那又是為何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完全是實錄將朱志埴的生年搞錯了,才會出現如此烏龍。我們先來看下實錄中關于他的生平簡介:
“秦府永壽王志埴薨。王,(懷)簡王之長子也,母妃吳氏,永樂甲申生,宣德辛亥襲封永壽王,至是薨,年五十有七。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如制,謚曰安惠。”(《明憲宗實錄》)
咋一看完全沒問題啊,“永樂甲申”是永樂二年,“宣德辛亥”為宣德六年。對,沒錯單看這條記載,的確看不出什么問題來,但結合以下幾條信息,就能明白問題出在哪了。
其一,朱志埴的生母懷簡王妃吳氏受封于永樂九年(1411年)五月初一。
其二,朱志埴去世于成化六年(1470年),前面所引的那條內容,就位于《明憲宗實錄》成化六年部分之中。
要知道這是古代,而非風氣開放的現代,怎可能出現嫡子比生母成婚早七年出生之事?所以“永樂甲申”這個生年必然有誤。再結合第二條信息,及“年五十有七”的記載,可推算他當生于1414年,也即永樂十二年,這又能與第一條信息相契合。所以朱志埴當生于永樂十二年。那么這年用甲子紀年是什么年呢?答案是“甲午”。
由此可知實錄在謄寫信息時,將“永樂甲午”誤記成了“永樂甲申”,從而導致朱志埴“早降生”了十年,也讓相關內容出現自相矛盾之處。
如此一來朱志埴在父王去世后,等了十多年才得以襲爵就說得通了。一則是因為他過于年幼,朱尚灴去世時年僅7歲,還不到襲封年齡。當然更主要的也與秦藩的尷尬境地有關,居長的朱標一脈被剔除之后,既嫡又長的秦藩倫序在升格為帝系的四支之上,由不得皇帝不忌憚。所以以仁著稱的明仁宗在大封宗室時,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已經符合條件的朱志埴。明宣宗上臺后更是忙著如何削秦國的藩,自然也將他踢到了一邊,直到秦藩護衛被解除,才想起來有這么個等了十幾年的小透明,隨即急匆匆地進行授爵。
擅自游玩五臺山
宣德七年(1432年)七月,朝廷冊封西城兵馬副指揮胡信之女為永壽王妃,朱志埴自此也算是有家室的人了。朱志埴子嗣眾多,見于實錄的共有七子,分別為:嫡長子朱公鋌、嫡次子朱公錟、嫡三子朱公鏴、嫡四子朱公鏷、第五子朱公鉌、第六子朱公鏈、第七子朱公鑊。
西安易俗歷史文化街區
可不知是否受秦藩短壽基因的影響,朱志埴的身體向來不怎么好,為此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技術援助。如景泰七年(1456年)四月奏請藥品,天順元年(1457年)五月又奏請在府中派駐醫士一人,皆獲得恩準。
也正因此,永壽王殿下于正統五年(1440年)上疏朝廷,表示自己體弱多病,請求準許他此后三年中,每逢六月十五日都去南五臺觀音寺行香。
民間有“一年許愿三年還”之說,寓意著許下愿望并希望得到上蒼的保佑時,必須展現自己的誠意,連續還愿三年。“三年”不僅是一個實現夢想的時間跨度,也是在付諸行動和展現堅定信念,以讓上蒼感受到真心,從而實現愿望。顯然,朱志埴已經許了保佑自己身體安康的愿。
能在發愿之后堅持還愿,本就是一件好事,且朱志埴選擇的地點——南五臺山也非常合適。
注意是南五臺山,而非五臺山。
五臺山是大名鼎鼎的佛教四大道場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周邊。核心區域在五臺縣,距西安路程近1500里,以那個時代的交通方式,郡王出行打個來回少說要個把月。在藩禁森嚴正統朝,自然不會準許宗王如此長途跋涉,長期脫離地方監管的。故而正統八年(1443年)朱志墣以生母罹患重病為由,奏請赴五臺山祈愿時,被明英宗毫不客氣的打回。
“壬午……永興王志墣母夫人疾,乞往五臺山祈禱,并賜藥品調治。上命太醫院如數給之藥,復書曰:‘事神以誠為本,叔堅此一念,雖在宮中祈禱亦應。況國王去五臺尚遠,叔方旦夕侍母疾,豈可去側!不必往也。’”(《明英宗實錄》)
南五臺山
而南五臺山位于今西安市長安區五臺街道,內有奇峰五座,名:大臺、文殊、清涼、靈應、舍身,故得名五臺山。 因地處耀縣北五臺山(即藥王山)以南故稱。南五臺山處于終南山北麓,延袤十里許,是終南山的一部分,山形峭拔,風景秀麗,存有明清以來大小廟宇40多處,是許愿、還愿的好去處。
對朱志埴而言,南五臺山還有一個優點,北距秦藩所在的西安城僅50余里,即便是當時也可在一天之內走個來回,無需在途中或山上留宿,便于朝廷監管。
有鑒于此,明英宗同意了,不過提出了幾點要求:必須如期而歸,須戒飭隨行人員不得擾民傷農。
獲準消息傳來,估計朱志埴是一蹦三跳的。當年赴南五臺山敬香,他表現地相當規矩,算是狠狠地刷了一波印象分。沒想到第二年就開始放飛自我了,明明說得是敬香,只去一天,結果這次卻帶著弟弟朱志埵,在一大堆人隨侍下,借機跑南五臺山觀光游覽三宿才回城。像極了跳出井底的青蛙,見到外面花花世界后的表現。
負有監管責任的地方官自然不會視若無睹。明英宗聞訊被氣得半死,我好心好意準許你外出放風,結果你給我玩這一出,這是欺負朕年幼無知是吧。遂去信對朱志埴兄弟進行了嚴厲警告。
“(正統六年七月)丁未,貽書永壽王志埴曰:‘比聞王偕弟以行香故,引火者官校四十余人,于南山五臺寺觀游覽三宿方回,而防閑甚疏。萬一為小人所侮,非惟虧損令德,其如先王遺體何。凡今諸王之出,在禮有不可已者,亦必先期遣人馳奏。今叔以游覽輕出露宿,不知自愛,是皆惑于左右小人之邪說。繼今宜謹自防非,親親之厚,不致此言,叔其亮之。’”(《明英宗實錄》)
遭此打擊,朱志埴的頭腦總算是清醒了。
永壽王二三事
游宿南五臺山雖然影響比較惡劣,但總體來說永壽王朱志埴為人還算低調,沒惹出什么事件。當然幼年失祜的他極其重視親情,一生都在孜孜以倦為弟妹、為子女爭取各種利益。有幾件事頗可以聊聊。
1、意圖與京官聯姻
朱志埴有據可查的弟妹,共有三人,分別為:二弟朱志垤(音dié)、三弟朱志埵(音duǒ)和延長縣主。當時間進入正統朝,三人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可當正統元年(1436年)九月朱志埴將延長縣主儀賓人選呈報上去后,頓時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他遴選的妹婿,竟然是行在通政使司右通政李錫之子李珍。
明代政治架構
受宗室制度調整影響,大明宗室婚姻歷經洪武中前期與勛貴聯姻,到洪武后期選取中層文武家族,再到永樂以后以良家為主的全國遴選,最終于宣德朝形成在藩地擇取良家的一系列變遷。宣德以后,雖偶有擇取在任官員子女之事,不過一旦聯姻,該員官員或卸任臨授虛職,或遠調他地,總之不給宗室有任何染指政事的機會。
在這種狀況下,朱志埴的選擇就顯得極其過分,竟然將主意打到了京官頭上,還是能與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并稱大九卿衙門的通政使司三把手:右通政。此舉激起禮部的激烈反彈,宣稱銀臺乃朝廷喉舌,按制不得與宗室聯姻,堅決要求永壽王府另選他人。
“癸丑,秦府永壽王志埴言:其妹選配行在通政使司右通政李錫之子珍。禮部以珍父居喉舌之司,于制不當連姻宗室。上復書,諭令更選。”(《明英宗實錄》)
沒奈何,朱志埴只能重新挑選妹婿,最終周鑒成為延長縣主儀賓。正統三年(1438年)七月,朝廷賜予夫婦二人歲祿共六百石,米鈔兼支。
惜乎周鑒終究辜負了大舅哥的期望。正統十年(1445年)三月,因縱容其家人肆意毆打守城官兵,被明英宗要求上疏自陳罪狀,雖然事后被寬恕罪責,只遭到戒飭。不過此事多少讓朱志埴臉上無光。
2、與宜川王爭奪宅第
正統初年,西安衛指揮沈達調任他地,宜川王朱志堢(音bǎo)相中了這出宅子,以其緊鄰宜川王府為由上疏奏請將其劃歸自己所有。
這里有必要提一下,沈達的宅子屬于官宅,產權屬于官府,只是劃撥給在任官員居住,離任后會重新收回,待有新任官員到任再行撥給。大明宗室的宅子很多為這類官宅改建而來,比如朱志堢的宜川王府便是由大明開國元勛、曾任秦王府左相的長興侯耿炳文西安舊居改建。
就在朝廷考慮是否要將沈達宅劃撥給宜川王府之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其堂弟永壽王朱志埴。
明代西安府城圖
永壽王府位于明代西安鼓樓以南,大約在今西大街與竹笆市街交匯處西南側。而宜川王府位于西安府城西南角,大約在甜水井街與東梆子市街交匯處西南側。兩者相距頗有一段距離。既然沈達宅在宜川王府邊上,朱志埴即便拿來也無法將其并入永壽王府,事實上他是給自家三弟朱志埵準備的。
就距離而言朱志堢更占優勢,何況還是他先提交的申請,所以只要秦王愿意出面,很大幾率會被判給宜川王府。但身為兄長的朱志(土絜)卻不肯為弟弟說話,直接把此事推給了朝廷。
于是明英宗命行在工部派員進行核查,再行考慮劃給那座王府。調查過后,宜川王殿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塊嘴邊的肥肉,飛進永壽王府鎮國將軍朱志埵的碗里。原因是宜川王府底子好占地面積頗大,而永壽王府本就狹小,沒條件提供空間供朱志埵開府。
“(正統三年五月庚子)上命行在工部核其相去遠近、宜否以聞。至是,尚書吳中言:‘其宅近宜川王府,但府地已廣,不必加益。永壽王府雖相去里許,然本府窄狹。又王第鎮國將軍志埵將欲別居,必須宅第,宜如永壽王請。’從之”(《明英宗實錄》)
3、私自留用自宮內侍
明代對宗室的防范還體現在,王府人員的任用上,上到王府長史、承奉,下到普通內侍,統統需要朝廷調派,不得擅自招募使用,王府能自由調派的只有護衛軍、校尉,及二者派生出的軍余。
然而明代部分活不下去的百姓為搏出路,會私下自宮,但朝廷對這種不在凈事房挨一刀的閹人并不認可,壓根沒有入宮的可能,自然也不可能光明正大的被分配到各王府。
然而有明一代,各王府為解決人員使用問題,乃至培養親信,往往會私下收留這種閹人。即便朝廷屢屢打擊,也收效收微。
明代宦官劇照
比如正統四年(1439年),朱志埴因為擅自收留郭能等九個自幼傷殘凈身的閹人,而遭到明英宗降敕訓斥,表示念在親親之誼,本次就饒了你,郭能等人也可以繼續留在府中聽用,但今后當“恪遵祖宗法度”,不可胡作非為。
可朱志埴顯然并未當回事。景泰五年(1454年),又被查出私自收留劉福等十一名自宮者在府使令。因為有前科在,這次明代宗就不再客氣了,命他將劉福等十一名統統解送入京聽候處置。同時以此為由,對王府教授陳琛進行追責。
陳琛是永壽王府前任教授陳本道之子,又是朱志埴于正統四年(1439年)四月親自舉薦任用,在教授任上一干就是十余年,屬于永壽王殿下的絕對親信。故此朱志埴雖然把一切罪過都攬在了自己頭上,陳琛依然借此機會被轉交給陜西按察司治罪。也算是一種變相敲打。
“戊戌。秦州永壽王志埴奏:‘……禮部奏本府教授陳琛不能阻諫,請行狹西按察司究治其罪。然此事之作,非出于教授也。況教授亦嘗沮諫,而臣失于聽從。今欲以不諫之罪,實臣之所累也。且本官輔討十五六年,忠厚篤實。乞賜乖憫免究其罪,仍留輔導,以資啟沃之益。’不聽。”(《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阿越說
成化六年(1470年)六月初一,永壽王朱志埴薨逝,在位40年,享年57歲,朝廷賜謚曰安惠。
朱志埴在位期間雖犯有游宿南五臺山、私自留用自宮內侍等事,可與當時的其他宗王相比而言,都不算什么大事。且景泰年間遭到明代宗敲打后,變得愈發低調。即便是趕上明英宗復辟之后大發利是的好時機,也只是隨大流的奏討了官鹽歲十引,在宗室之中并不顯眼。是以去世之后,朝廷還是給予了安惠這個算是美謚的蓋棺定論。
因始封君朱尚灴英年早逝,導致永壽郡國一度停封十余年,直到朱志埴成長起來才得以續封,執掌王位長達40載,對永壽郡國的繁榮穩定貢獻卓著。可因實錄對其生年的誤記,造成諸多誤解,最夸張的當屬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稱朱尚灴去世后永壽郡國“絕五十年,子安惠王志埴始嗣,一年薨”。
相關文章
永壽王朱尚灴:郡王侍衛規模的開創者,秦藩唯一常存的郡國始封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