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訪談 | 孫江:歷史書寫新視角——詞匯背后的近代中國變遷

0
分享至

嘉賓: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會黨史研究會會長。提倡“全球本土化”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力求打破古今中外之區隔,學科涉及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領域。近著有《重審近代中國的結社》《重審中國的“近代”——在思想與社會之間》等。主持“學衡爾雅文庫”、《記憶之場》全譯本15卷翻譯等。

采訪、撰稿:高明勇資深媒體人、政邦智庫理事長

感謝“歷史學人”(The_Historian)授權轉載。

問題意識的基本原點是你的生活

高明勇:就歷史研究而言,在書寫中“詞匯”很受關注,比如關于時間的,有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關于地點的,如史景遷先生的《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李恭忠教授的《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關于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的,更是不可勝數。作為歷史學家,您有沒有想過這種書寫方式的特殊性?

孫江:嚴格地說,你提到的問題不止是“詞匯”問題,史景遷、黃仁宇、李恭忠的著作展示的是切入歷史的角度。受樸素的實證主義史學影響,注意是“樸素的”,不是“真正的”,很多人認為對于過去發生的事情,通過挖掘史料就可以將其復活或再現。如今,大家對這種看法持有的懷疑越來越多,我們知道的歷史是通過文字、影像、聲音等媒介表征出來的,但被表征出來的未必就是實際發生的。盡管如此,如果借用現象學的方法,不斷切換觀察和認知的視角,是有可能洞悉事物的本質的。如《萬歷十五年》是通過設置一個特殊的年份,來觀察一個王朝傾覆的契機。李恭忠通過“中山陵”這一死亡符號探討現代國家的創出。

高明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歷史觀察視角的轉變?

孫江:凡是歷史的皆不可定義。歷史學是一門反思性的學問。自從19世紀中葉現代歷史學誕生以來,歷史學家借助其他學科的方法不斷內省,其表征就是不斷改變觀察歷史的角度。遠的不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歷史學靜靜地開始了“文化轉向”,不滿于結構史取向的研究是“沒有人的歷史”(history without people),人們關注“主體”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此,人類學方法起到了媒介作用。在我看來,人類學和歷史學彼此可以借鑒,但不能合二為一,二者原則上是不同屬性的學科。再往后,在“語言學轉向”的沖擊下,歷史學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后現代史學的興起。后現代史學打破男與女、自然與文化、真實與人為、理性與情感、自我與他者、公共與私人等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拓展了歷史學的思考空間,可以說,不管你是贊成的,還是反對的,當下的歷史學多少都照拂在后現代的思想之光中。當然,要注意與一些“歷史恐怖分子”的狠話(如歷史即虛構)相區隔,后者的言說已經不屬于歷史學了。需要指出一點,后現代史學的先驅大多是馬克思主義者,這些人如伊格爾頓之所以后來“倒戈”,是因為發現如此下去,歷史學無法擔當變革的動力。

高明勇: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最早是用英文書寫的,后來翻譯為中文,寫出后在西方史學界存在不小的爭議,出版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孫江:爭議?每一本新人的第一本書的出版都不順利,并非西方史學界不認可。首先,漢學或中國研究在美國、歐洲乃至日本,是一個非常小的學科,影響力更弱。在這么一個小范圍內,特別是漢學有些規范而古老的主流敘事,現在突然冒出一種奇特的歷史敘事,人們當然一下子很難接受。這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出版問題,當時美國的情況我不了解,對于出版社來說,還有一個成本問題。我曾和日本著名出版社平凡社資深編輯聊天,他說,一般情況下,同類題材的歷史書,如果研究日本史的賣3千冊的話,研究西洋史的能賣到2千冊,至于東洋史,不超過1千冊。

高明勇:我記得李恭忠教授的《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是您主持的叢書之一。作為叢書主編,當時怎么看?

孫江:其實,恭忠兄的那本書早就出版了,這次是修訂本。他在撰寫這本書時,也就是說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我們還有過一些討論,那時我也開始關心記憶、象征問題。這項研究,追根究底,是和后現代史學的問題意識相關的,如果說“心象”是過去通過慣習、儀式等對現在的投影的話,記憶則是在特定的當下主體的話語實踐。如果你看過我的書就會發現,雖然我沒有專門寫一本書,但我有很多文字是關于記憶、象征、敘述等的。以前我們講歷史時,特別推崇“文字”,就廣義而言,文字和語言,還有圖像、聲音等都是“媒介”,我們是借助媒介來捕捉歷史瞬間的。中山陵與明孝陵比鄰,共同構成了南京東郊的景觀。如果你了解1912年2月15日在卸任臨時大總統前夕孫中山曾率黃興、蔡元培等拜謁明孝陵并發表了兩篇祭文的話,就明白二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遞進關系——從王朝國家到現代國家的嬗變。

高明勇:我對年鑒學派比較關注。我平時在研究評論歷史的時候,也會聯想到年鑒學派的一些研究方法。

孫江:中國學人為什么喜歡年鑒學派?早期的年鑒學派史學是結構史學,你看年鑒學派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歷史學家,對其影響最大的是經濟史。盡管年鑒學派不屬于馬克思主義史學,但與隔海相望的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具有天然的親和性。我們是受馬克思主義史學訓練的,易于接受年鑒學派的史學寫作。

但是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后,人類學的影響滲透進來了。人類學家關心人,主體是怎么想的這個問題,第三代后就開始質疑前輩的結構史學。其實,對于結構史,六十年代初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E·P·湯普森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就提出了質疑。“英馬”(英國馬克思主義)是將馬克思主義原理放在歷史的經驗中重新檢驗,提出修正案,給出新的解釋。年鑒學派主要是在七十年代以后開始關注“主體”的。

歷史學是一個萬金油,缺乏學科的獨立性,現在除了文獻學之外,依附于其他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等。如果漠視了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歷史學就會停留在個人主義的經驗上。

高明勇:確實,年鑒學派的跨學科方法對史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江:我不認為新思潮出現后就會淘汰舊的寫作方式。實際上,二者是一種競存關系。互相競爭,共同存在。還有,歷史寫作多少要回答當下的需要,歷史是活在當下的,活在人的意識中的,所謂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指的這層意思。

高明勇:“學衡爾雅文庫”確定的這100個詞匯,是如何產生的?

孫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在撰寫博士論文時對歷史書寫所使用的語言、概念產生了質疑。例如我研究近現代史,使用的概念實際上是在近代產生、逐漸定型的。從更大的方面看,影響我們人文社會科學書寫的關鍵概念,都是這一兩百年的產物??墒?,我們經常不自覺地把這些概念當成自明的概念。其實不然,它是非自明的,是歷史的產物。這些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這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高明勇:是否有一個量化的標準進行遴選?

孫江:遴選有多個標準。我經常說的“近代”或“現代”,其實很不好定義,無法定義。概而言之,近代是一個“勻質化”的過程。思考近代,可以從三個“間”切入——空間、時間和人間。主權國家在“空間”上有效地進行支配是晚近的事,而實現這一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安德森說民族國家的有限性就是指這一點。其次是“時間”,我們常說自己的歷史有幾千年甚至上萬年,這種直線的歷史觀也是晚近的產物。最后是“人間”——“民族”,確切地說是“國民”,不同地方、一輩子或幾輩子也不會謀面的人群,為什么會有相互認同的意識,這是教育的結果,人們是在共同的歷史和記憶——空間和時間中,想象彼此的同一性的。

所以選擇研究什么概念是需要斟酌的。第一個標準是關乎近代民族/國民國家的概念,人種、民族、革命、帝國領土、主權等就屬于這部分。第二個選擇標準,是在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不同的黨派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在上述概念中衍生出了一些政治性的語匯,最典型的是后綴為“主義”的,例如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帝國主義等,這些政治性的概念是我選擇的第二個標準,和第一個標準是有關聯的。第三個標準與社會生活有關的。例如結社、社會、營養、衛生等。第四個標準是學科概念,就是大家熟悉的人文社會科學和少數自然科學概念。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個標準之間并不是截然區隔的,彼此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不管是哪個概念,作為近代概念,我們關注的是概念本身,即一個概念沉積了多少過去“人類的經驗”,在使用過程是否反映和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高明勇:我看到您主持的“學衡爾雅文庫”,您在弁言中說,“旨在梳理影響近現代歷史進程的重要詞語和概念,呈現由詞語和概念所構建的現代,探究過往,前瞻未來,為深化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一塊基石?!备鶕?00個詞匯,計劃出版100本,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目前出版了快10本了吧?

孫江:因此,梳理出100個概念并不難,實際上我們框定的是135個,中國人喜歡整數,所以就拿100個來說事。現在號稱研究概念史的人員越來越多了,但真正管用的“槍”非常少。在邀請學界名家的同時,我已經改變了方針,培養年輕學生來寫。任何一件大項目,都需要年輕人的參與。目前已出7本,馬上有2本要出,第一輯有9本。目前出版過程比較長,如果順利,我希望明年底能出到20本。

高明勇:我注意到這些詞匯中,您專門寫了關于“人種”的。看到這個詞之后,我的第一印象是寫這個詞的難度相當大。我好奇的是,您為什么選擇來寫“人種”?出于什么考慮,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還是因為這個詞雖然很重要,但沒有合適的研究者,您就自己來完成?

孫江:我關心這個概念,是與思考nation概念有關的。今天我們討論nation時,至少有三個詞語必須予以考慮。第一個是“民族”,第二個是“國民”,第三個是“人種”。這就需要回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語境中。當時的人,例如梁啟超等,混用了三個概念。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時,不能忽略國民層面的含義,也不能忽略人種層面的含義。這是我思考的起點。

如果放大看,那么我們所謂的“現代性”是從人類的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大航海打破了人與人、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自然隔絕和社會隔絕,進而是心理隔絕,當人們四目相對時,互相認知,互相懷疑的瞬間,包括人的區分的概念就產生了。所以康德說,地理知識是所有知識的起點?,F代知識的起點是地理發現。當地理空間打開后,人們對植物、動物進行分類,人也分類了。

??抡f,人是18世紀的發明。當時人種學被視為科學。理解人種概念非常重要,它是啟蒙另一張face,啟蒙有兩個面孔,一種人可以從蒙昧的狀態將自己提升到光明、理智的狀態。另一種人則無法完成文明化。大多數啟蒙思想家都涉足人種概念,尤其是康德,他幾乎沒有離開科斯尼堡小鎮,卻非常了解地球上的人種分類,撰寫過許多關于人種學和地理學方面的著作。

高明勇:這個倒是有些意外,之前不太了解,沒想到“人種”的重要性如此關鍵。

孫江:我認為人種概念是研究現代概念中首先必須關注的概念。如果說,在18世紀作為分類知識,被賦予科學內涵,那么變成政治概念則在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市場的擴大,與人種相關的知識轉變為政治化知識。人依文明優劣被等級化,最優秀的是白人,最低的是黑人。我的小書《人種:西方人種概念的建構、傳布與解構》,就是表述了人種序列的建構和傳播,以及如何在中國語境下最終被消解的過程。遺憾的是,最后一章沒有被收進來,這章寫毛澤東的世界革命戰略和黑人為實現種族權利平等的關系。

對過去有多執著,對當下就有多冷漠

高明勇:剛才談到詞語和概念,兩者的區別在哪里?

孫江: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確實是很容易弄混淆的問題。在概念史流行的當下,有些標明概念史的研究,其實是詞語史研究。概念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詞語+歷史。今日我們所說的概念史有自己的一套說道,研究的是18世紀啟蒙時代所帶來的歷史斷裂:圣與俗、內在良心與外在服從、政治與社會的撕裂。啟蒙的歷史哲學取代了神學,它用烏托邦的方式展示了未曾有過的未來的地平線。在差不多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經過時間化、民主化、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等形成的主導性概念,不但積淀了過去的經驗,而且還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概念史要研究的是這樣的概念。

科塞雷克在為《歷史性基礎概念——德國政治與社會語言歷史詞典》所寫的導言開頭,引述了一段戲劇家萊辛關于兩個共濟會士的對話。一個叫恩斯特的說:我對某事有一個概念,就能用話語表達出來。另一個叫福爾克的則反其道:并非總是如此。至少一般而言,他人通過我所表述的話語并不能完全得到我想傳達的概念。這就是說,前者認為言語可以表達心中的概念,后者認為人們使用的即使是同一言語,也未必能夠表達同樣的概念??迫卓艘眠@段話是有深意的。

何謂話語?一個簡單而略顯粗暴的表述是:由語言表出的事實。因此,話語是介于詞與物之間的實踐,既可能反映事實也可能扭曲事實。交流可能通暢也可能不通暢。韓國概念史雜志名為《概念與疏通》,這里的“疏通”,比“交流”有動感。

概念與詞語的區別是,詞語的內涵是明確的,而概念就像兩個共濟會士的對話所顯示的,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接受者,會有理解上的歧異,因而概念是多義的,需要置于一定的語境中來把握。特別是,在經歷了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后,隨著概念抽象程度的提高,概念與其本來的面目會越來越遠。

高明勇:我非常認可您的觀點,隨著抽象化程度的提高,“概念”被賦予的含義也越豐富且多元,這種情況下,也最容易讓人誤解和曲解。其實,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這些詞匯,比如從思想史角度,像葛兆光先生的研究,從觀念史角度,像金觀濤先生的研究,包括從詞匯史角度,從概念史角度,從發生學角度,您如何考慮這個問題,如何看待這幾個角度的區別?

孫江:現在的學者,無論是研究哪一個——觀念史、思想史、概念史以及詞語史,都會關注語言。回到我們剛才談到的話題,語言不止是我們認識歷史的媒介,還是歷史本身。雖然如此,切入研究的方式各有不同。詞匯史研究者,關心的是詞語如何被發明/翻譯出來的、以及在使用中發生的變化。觀念史研究的是觀念單位,觀念不是實在的,因而沒有真正的歷史。思想史有時被稱為觀念史,很容易混淆。斯金納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似乎可以稱作政治語言史、政治話語史。他研究言與行之間的關系,依托的是奧斯汀的語言學,這與概念史根本不同,概念史是從德國的歷史語義學和闡釋學傳統中產生的。

觀念史、政治思想史、概念史、詞匯史,這四者共有一個“史”字,這里的“史”是有必要追究的,即到底是什么歷史?如果不確定“史”的含義,即使對“史”的前綴理解得再準確,也無濟于事。觀念史的“史”,是觀念演化的歷史,與真實歷史之間存在距離。概念史的“史”,在科塞雷克那里指的是“結構史”。在斯金納那里,思想史是特定情景里的語言或話語的歷史。詞匯史是詞義本身變化的歷史。這么看來,金觀濤和劉青峰的大著《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雖然名為“觀念史”,實際上應該歸入“概念史”。

高明勇:這樣的話,這幾個詞匯之間的關系就相對清晰多了。我日常與出版界交流較多,觀察過去近二三十年的出版界,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書名里的高頻詞,如常識、思維等高頻詞的出現,其實也與社會觀念水位的變化有很大關系。

孫江:從大的方面說,八十年代是一個轉折點。一個去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才有可能使反映日常生活世界的詞匯凸顯出來。離政治越遠,距常識越近。很自然地,一些使用頻度不高的非政治化的詞語出現了,而政治化的詞匯被安置在特定的領域里。非政治化的詞匯的流行和影響可以檢測生活世界是否安泰,生活世界越安泰,政治需要付出的就越少。

高明勇:還有一些被“發現”或者被“發明”出來的詞匯,也在社會生活領域熱起來,比如前些年歷史寫作方面的“潛規則”、“血酬定律”、“隱權力”、“軟制度”等,也提供了一些觀察歷史的新角度與新思考。作為歷史學家,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孫江:有“潛規則”必定有“明規則”,其他詞匯同樣存在“對應”的詞匯。這些詞匯的發明,說明人們在表象的世界之外看到了內隱的東西,從兩個方面警示人們,規則本來是契約,如果契約還要為其他因素所制約,那么這個契約肯定是有問題的。就研究者來說,歷史的表象令人眼花繚亂,我們能夠看清楚的十分有限,要防止自己封閉在洞窟中只看到自己的倒影。

高明勇:您在進行相關歷史寫作時,會使用類似新詞匯嗎?

孫江:我很少使用,或者說我不會簡單地使用新詞匯。作為一個研究者,我追求的是一種明確的敘述。如果有必要,我會在比較之后,選擇切合所指稱的事物的解讀方式,包括新詞匯。中文寫作難度很高,隨便使用新詞匯,任意套用西式句子,會造成文意混亂?,F在提倡外譯,很多著作,我真的不知道譯者是怎么譯的,因為根本無法譯。

高明勇:新詞匯的出現也和大眾史學的流行有關系。

孫江:大眾史學或者公共史學的流行意義重大。大眾或公眾不僅僅是讀者,還是“作者”。我常說,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很僵化,要么是說教,要么在說書。說教是道德化的歷史,從小學到中學,我們一直在學習這種歷史,這是培養一個公民的必要過程,所謂公共教育或義務教育,目的正在于此。另一方面,人是復雜的動物,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世俗空間里,需要一種與自己生活相接近、情感相關聯的知識。這時歷史的另一個功能便出現了,即說書的功能。說書的歷史的流行,說明市民生活的多樣化。說教的歷史影響越大,說明公共生活越貧瘠。補充一點,如果在說書里套上說教,歸根究底還是說教的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但中國的歷史學并不發達。原因是我們的歷史意識搖擺在說教和說書之間,我們的歷史學家沒有創作出多少優秀的著作,在世界上有影響的中國歷史著作很少。你剛才提到年鑒學派,年鑒史學只是法國歷史學的一道風景,還有其他靚麗的風景。更多的法國學者在說教和說書之外,探尋歷史的真理,磨礪歷史的修辭。在法國學生喜歡的科目中,歷史一直位列前三甲,這和史家的寫作不無關系,值得我們學習。

高明勇:您既是歷史研究者,也是歷史教育者,有什么建議?

孫江:我問我的學生,對你們影響最大的歷史學家是誰?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太史公司馬遷,都能說出那句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就是歷史教育的效果。你可能沒有翻過《史記》,但可以通過這句話理解或想象歷史的內在同一性。但是,細細想想,“通古今之變”,僅僅有“過去”和“現在”,沒有“未來”!是的,“未來”進入歷史學是18世紀末以后的事情。如果我們沉迷于太史公這句話,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何謂歷史學,準確地說是現代歷史學。

在18世紀末以前,傳統史學足以從過去吸取資政的經驗,換句話說,過去持續影響著現在。但是,當“未來”與“進步”攜手進入歷史學后,從此,現代歷史學便掙扎在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地平之間巨大的斷裂之處,過去夠不著,未來不可觸,縮小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距離便成為史家的工作。

你看,現代歷史學家應該通古、今、未之變,這是司馬遷所沒有的時間意識。在傳統社會,歷史可以發揮鏡鑒作用,可以是生活的導師。在現代社會里,歷史的實用價值是限定的,能夠提供的資政經驗更是少之又少。

作為資深的歷史學從業者,我從未認為歷史有多么重要。對過去有多執著,對當下就有多冷漠。實際上,因為歷史是復數的,如果你抱著探求真理的目的進入歷史,必定會遍體鱗傷地返回生活世界。

高明勇:您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我認識不少法律人,有次一位法律人說,學習法律、從事法律工作二十多年,在這個行業工作的時間越長,反而更多的是懷疑,甚至有些不再相信法律。您有沒有同感?

孫江:法律關乎秩序,用佛教的話說是一種“助道品”。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方法要明確善惡界限,制定懲罰的規矩。如果將法律被置之高閣,任由潛規則作為,從業者產生幻滅感是理所當然的。其實,更糟糕的是,在倫理上對共同體所造成的持久的傷害?!皩W衡爾雅文庫”收錄了李冬木教授的《國民性》一書,里面的內容會讓很多單細胞的讀者血脈噴張的,但捫心自問,很多殘余還在。

歷史是現代國家強化認同的工具。在全球化時代,民粹主義和民族主思潮抬頭,反映了強化認同的需要。認同在英文里是identity,還可譯為“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訴求含有排他的暴力,黨同伐異的暴力。正是因為同一性中充滿血腥的張力,真的歷史學家都會以“和”為歷史研究和教育的目的。

記憶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搶救個體經驗

高明勇:回到剛才提到的概念高度抽象化的問題,詞匯和概念都是用來交流的,這些詞語高度抽象化后會帶來很多交流障礙。例如,本來一個詞匯可以傳遞信息, 有時卻需要其他詞匯來解釋,即使如此,未必能解釋清楚。由此,可以推出您策劃“學衡爾雅文庫”的意義。

孫江:概念越抽象,越容易濫用和誤用,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賦予其新的內涵。“公共知識分子”原本是一個非常好的詞匯,在一些人那里成了貶義詞,有些被稱為“公共知識分子”的,本人還很不高興。

概念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助長濫用和誤用,而是想通過“正本清源”的努力搭建進行堅實的對話的基礎,大家能在基本概念、進而歷史的基本問題上達成共識。共識有“內在的”和“對外的”,“內在的”就是我經常引用的一句話:沒有共同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社會,更不要說有行動的政治領域。如果連內部都達不成“共識”,又如何與外部交流和疏通呢?前些年,學界談“天下”,作為中國人,我們理解天下的正面含義——四海一家,世界大同。但周邊的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國家的學者就不這么看,認為是天朝意識的返照;西方一些學者也不這樣看,認為是中華帝國夢。還指指戳戳認為有什么來歷。在對外交流時,多用彼此可以互通的詞匯,姑且不問天下有多大的實在性,在現代國際交往體系里,天下永遠應該定格在過去。

高明勇:“內在共識”的建立,同樣任重道遠。

孫江:很重要。特別是在經歷過戰爭、被殖民和革命的中國,歷史滿身瘡痍,包括概念史在內的歷史研究,應該以尋求共識為取向。法國大革命及其后續的血雨腥風給不同階層留下了深深的創傷。在大革命二百周年紀念來臨之前,法國人原本想以和解為主題策劃紀念活動,后來發現不同記憶和不同觀點的人之間的隔閡太大,最后干脆各行其是。實際上,19世紀下中葉以后,法國歷史敘述的主旋律是在撫慰傷痕、建立民族的共識。

高明勇:剛才說的詞匯、概念使用上出現的問題,涉及“翻譯”。從歷史上看,有不少詞匯是從日語翻譯過來的,即使是在今天,仍有不少詞匯通過“翻譯”進入中國。

孫江:跨語言、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涉及翻譯問題。translate源于拉丁語transfero,fero即搬運,transfero是把東西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把一個文化中的概念搬運到另一個文化,涉及復雜的概念再生產問題。

來自日本的詞匯或概念叫“和制漢語”。許多人因為是日本的詞匯,情感上接受不了。實際上,將西語詞匯翻成漢字的日本人都有一個身份——漢學家,他們熟讀經史子集,會寫漢詩,寫漢文,在浸漬于中國傳統文化上,今天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只能望其項背。在文化上,漢字就像中世紀歐洲的拉丁語一樣,存在著以漢字為中心的文化連帶。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人,在知識屬性上與這些日本人有很多共同點,因此,可以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地拿來就用。

其實,“和制漢語”的翻譯很多并不確切,如用《漢書》自由翻譯liberty,很好使用,但不如嚴復的“群己權界論”準確。嚴復曾經激烈抵抗“和制漢語”。宗教一語源出于六朝,是“一宗之教”的意思。嚴復認為religion應該譯成“教宗”——“一教之宗旨”。可是,抵不過“和制漢語”所依托的日譯書,后者大量流入中文世界,最后連嚴復本人也改用宗教了。


高明勇:查資料時發現您有一個思考模型,很直觀地表現了您的全球在地化的學術思考。

孫江:這是我學術思考的模型,說明了我為什么要研究看似互不相關的問題的原因所在。今天我們常聽到歷史碎片化的呼聲,這提醒我們思考為什么要研究歷史?總不成像個“肉喇叭”以傳遞他人的思想為己任吧。需要有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的原點就在你的生活中,人都會生老病死,都需要柴米油鹽,基于生活而來的思考是最本真的。將思考之光投射到歷史之中,從歷史角度看待彼時的人事,自然就會觸及兩個關鍵概念——世間和社會。

表征人群聚合離散的“世間”是個佛教詞匯,我用來強調這種聚合是不知不覺自然形成的。在這個基礎上,由有意為之的規則建構的秩序是“社會”。二者之間有差異,各有各的規則。這是我思考的出發點,就是我所研究的“社會史”。

高明勇:這個模型很接地氣,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

孫江:人是受慣習影響的,甚而可以說大多數人是生活在慣習之中的。比如,有人有求于你,即使你不愿意見,基于人情世故,也要見,甚至還要一起坐在圓桌旁。這是中國人的習俗,習俗鑄就了我們的“心性”(mentality)。與“心性”容易搞混淆的是memory(記憶)。記憶,確切地說是“回憶”,之所以值得研究,因為是主體自身的喚起的行為,影響甚至主導了主體的思考和行為。如果再進一步追究,我們是生活在由語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那些支配我們思想的概念,無疑值得研究。因此,我把自己的學術研究用三個關鍵詞——社會、心性(記憶)、概念勾連起來了。

在社會、心性、概念的外圍,分別是在地化(本土化)、全球化和全球在地化。我本來使用“本土化”,現在用的人很多,我覺得和我的用法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標榜本土化的自主意識,在我看來就是“西方中心”的投影或翻版。所以,為了區隔,我現在改用為“在地化”?!霸诘鼗焙汀氨就粱笔且粋€意思,都是“全球化”刺激下的產物,如果沒有全球化的“他者”,就沒有在地化的“自者”。在二者的交互碰撞中理解社會、心性和概念,是“全球在地化”的研究?!皩W衡爾雅文庫”可以說是實踐“全球在地化”的一個嘗試。

高明勇:如果把您規劃的100個詞匯放在一起,將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詞典,相當于一個符號體系、集體記憶的圖譜。作為策劃者,是否有一個目標或者期待?

孫江:我策劃這項研究,是和我個人的經驗有關的。同樣是中國研究,美國有區域研究,日本有東洋學,歐洲有東方學或漢學,它們各有傳統和問題意識,那么我們的問題意識是什么呢?為什么需要龐大的研究人員來研究自己?從海外看,中國的學術從業人員眾多,文字生產量大,但影響非常有限,原因可以舉出很多?!皩W衡爾雅文庫”沒有什么雄心壯志,就是想為中國學術的發展做些基礎服務工作。

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很難,非常難。我們的工作是靠我和幾位同僚,特別是我的弟子們來展開的。我告誡自己不抱怨,永遠不要抱怨。提到學衡研究院,大家會想到概念史,我們的記憶研究,無論是翻譯還是研究,在國內學界都是可圈可點的。我從國外回來的目的是要推動概念史研究,但舉目望去,沒有同路人。但是,我的同僚有不少人在從事記憶研究,就這樣,一邊做記憶研究,一邊學習概念史研究。在“學衡爾雅文庫”之外,隨著皮埃爾?諾拉主編的《記憶之場》全譯本(15卷)和我們圍繞南京記憶的研究著作的出版,人們會發現,原來記憶研究也是學衡研究院的一大特色。

高明勇:我研究評論史的時候,留意到“中國問題”這個概念,不管是羅素、費正清,還是梁漱溟、胡適、王造時,包括當下的汪丁丁等學者,都很關注這個問題,做出了不同的闡釋。您是如何理解“中國問題”這個概念?

孫江:一下子報出這么多名字,每個人的“中國問題”各不相同,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一般而言,就中國自身而言,從古至今,所謂“中國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外在秩序問題。如何建立自洽、合理的秩序,秦漢之際有封建制和郡縣制的抉擇;在大一統下,封建制仍被屢屢提及,絕大多數情景下的意義是,如何激發基層官僚制的活力。這個一直影響的你提到民國時代的人的思考。第二個是內在秩序問題。中國的近代化是一個持續斷裂的過程,以犧牲過去為代價的近代化,可能舍中國之外而無他。斷裂之后如何重塑精神世界,也是上述民國人物思考的問題。

高明勇:在您的研究構想中有“中國問題”這一概念嗎?

孫江:我沒有特別強烈的“中國問題”意識,用你的話是概念。如果將“中國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的一定是對策性研究,我不擅長。

高明勇:“七君子事件”中的王造時,很容易被人忽視,他當年專門制定了關于“中國問題”的研究計劃,將問題細化,逐一分析。

孫江:作為一個史家,我剛才提到為什么我對歷史的作用持懷疑態度,原因在于我們對過去的看法越執著,對當下就愈冷漠。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下的人,更應該把時間、精力投入到與當前問題有關的歷史研究中,戰后美國的中國研究何以后來居上、一枝獨秀,就是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從問題意識出發,使用嚴格的社會科學方法進行研究。

在這個意義上,我完全理解你提到的王造時的想法與做法。如果給我條件,我也愿意做同樣的事情。我們目前研究的記憶問題,具有當下性的,與口述史關聯。如果不搶救個體記憶,隨著個體自然生命的消失,歷史也會隨之消失。因此,口述史的當務之急是搶救個體記憶。時間在加速流逝,網絡的出現造就了虛擬社會。而隨著大數據的出現,個體經驗逐漸被消解,記憶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搶救個體經驗。

高明勇:您這么一說,我感覺系列訪談也有了記憶研究的意味,包括咱們的訪談。

孫江:確實如此。隨著自然生命的消亡,歷史在史家的身邊流逝。如果我們沒有記錄當代,沒有留下關于活著的歷史的痕跡,那就有負于史家之名了。

訪談工作非常重要,需要智慧,在給定的條件下做最重要、最有益的事情。給多大空間,就做多大的事情,不要抱怨。

高明勇:謝謝您的鼓勵,雖然在不同的領域,我相信都在追求一種更有價值的工作。雖然“政邦茶座”的訪談也有“口述史”的色彩,但和學術上的“口述史”還是不太一樣的?;氐浇裉斓闹黝}上,同一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孫江:是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創造一個詞語,我其實不喜歡“口述史”這一說法,因為漢語里的“史”與西文history,很不一樣。(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越南談中越戰爭:中國不是給越南一個教訓,而是摧毀,他們做到了

越南談中越戰爭:中國不是給越南一個教訓,而是摧毀,他們做到了

欽點歷史
2025-04-26 17:40:05
再次收獲30+!詹姆斯和喬丹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達到季后賽100場30+的球員

再次收獲30+!詹姆斯和喬丹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達到季后賽100場30+的球員

雷速體育
2025-04-26 12:41:12
74年周總理下達特別絕密:妥善保管273號骨灰盒,多年后真相大白

74年周總理下達特別絕密:妥善保管273號骨灰盒,多年后真相大白

小米一個
2025-04-26 16:30:11
表面是演員,實際軍銜卻高到嚇人,這4位明星個個深藏不露!

表面是演員,實際軍銜卻高到嚇人,這4位明星個個深藏不露!

草莓解說體育
2025-04-25 01:51:46
符勇、石晟屹、許達昌、韓碧蕓、侯同波、覃俊,被罷免

符勇、石晟屹、許達昌、韓碧蕓、侯同波、覃俊,被罷免

上觀新聞
2025-04-26 11:58:04
狗子睡覺太死被禿鷲誤會,在旁苦等半天,結果...

狗子睡覺太死被禿鷲誤會,在旁苦等半天,結果...

英國那些事兒
2025-04-21 23:32:58
浙江女子曬婆婆和親媽做的區別菜火了,網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浙江女子曬婆婆和親媽做的區別菜火了,網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阿龍美食記
2025-04-26 12:35:14
湖人vs森林狼G3復盤筆記:愛德華茲關鍵攻防 老詹對抗時間

湖人vs森林狼G3復盤筆記:愛德華茲關鍵攻防 老詹對抗時間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2025-04-26 17:16:03
趙麗穎帶兒子買玩具,想想眉眼酷似馮紹峰,牽著媽媽的手乖巧可愛

趙麗穎帶兒子買玩具,想想眉眼酷似馮紹峰,牽著媽媽的手乖巧可愛

毗那夜迦
2025-04-26 01:00:03
怎么吹?胡荷韜96分鐘門線解圍力保蓉城3分 獻多次搶斷及關鍵傳球

怎么吹?胡荷韜96分鐘門線解圍力保蓉城3分 獻多次搶斷及關鍵傳球

直播吧
2025-04-26 17:50:09
金晨身上有多處紋身,作為公眾人物在形象展示上還是有點不妥吧?

金晨身上有多處紋身,作為公眾人物在形象展示上還是有點不妥吧?

喜歡歷史的阿繁
2025-04-26 00:37:57
全紅嬋老家蓋新房,老爹找的別墅建筑隊已入場,大片空地被推平

全紅嬋老家蓋新房,老爹找的別墅建筑隊已入場,大片空地被推平

奇特短尾矮袋鼠
2025-04-25 17:25:08
83歲高明喪子后首露面,滿頭白發神情黯然,遺孀發文令人淚目!

83歲高明喪子后首露面,滿頭白發神情黯然,遺孀發文令人淚目!

古希臘掌管月桂的神
2025-04-25 14:46:42
NBA季后賽明天4月27日賽程:第四場勇士主場PK火箭

NBA季后賽明天4月27日賽程:第四場勇士主場PK火箭

薇說體育
2025-04-26 17:30:25
北影節晚宴暴露咖位:林志玲無人問津,金晨被冷落,c位雷打不動

北影節晚宴暴露咖位:林志玲無人問津,金晨被冷落,c位雷打不動

頭號劇委會
2025-04-25 12:23:15
安徽鐵塔的瓜!疑內部人員稱:各自有家庭,事發時媒體設備沒開機

安徽鐵塔的瓜!疑內部人員稱:各自有家庭,事發時媒體設備沒開機

奇思妙想草葉君
2025-04-25 23:29:40
58年毛主席來濟南軍區,無意間看到67軍軍長,直呼昵稱:小李子

58年毛主席來濟南軍區,無意間看到67軍軍長,直呼昵稱:小李子

悠閑歷史
2025-04-25 17:20:45
每天只睡5小時!杭州程序員腦干出血,昏迷15天!醫生:這個時段一定要睡覺

每天只睡5小時!杭州程序員腦干出血,昏迷15天!醫生:這個時段一定要睡覺

環球網資訊
2025-04-24 13:47:06
已確認!他在空襲中喪生

已確認!他在空襲中喪生

FM93浙江交通之聲
2025-04-22 21:35:54
重慶好色院長包養20名情婦,案發后,竟因一本日記被判十二年

重慶好色院長包養20名情婦,案發后,竟因一本日記被判十二年

朝暮書屋
2024-04-24 16:57:00
2025-04-26 18:23:00
新史學 1902 incentive-icons
新史學 1902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史學公眾號
644文章數 447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美媒記者探訪義烏工廠 工人們懟:你以為我們怕美國嗎

頭條要聞

美媒記者探訪義烏工廠 工人們懟:你以為我們怕美國嗎

體育要聞

去更大的舞臺追夢 專訪中國男籃國手楊瀚森

娛樂要聞

金掃帚獎出爐,包貝爾意外獲“影帝”

財經要聞

韓國的"宇樹科技" 是怎樣被財閥毀掉的?

科技要聞

李斌:對蔚來公司四季度盈利非常有信心

汽車要聞

充電5分鐘續航100公里 探訪華為兆瓦超充站

態度原創

家居
時尚
本地
手機
數碼

家居要聞

清徐現代 有溫度有態度

今夏流行“不穿褲子”!洋氣顯瘦顯腿長,誰穿誰好看!

本地新聞

云游湖北 | 漢川文旅新體驗:千年陶藝邂逅湖光

手機要聞

谷歌安卓 16 測試可選安全功能:鎖屏后禁用 USB 連接

數碼要聞

由于未能通過測試 Google已放棄三星的HBM3E工藝轉用美光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贵定县| 台东市| 酒泉市| 班戈县| 庐江县| 金塔县| 历史| 茌平县| 许昌县| 清河县| 五指山市| 石河子市| 积石山| 桦甸市| 定远县| 随州市| 桂平市| 安化县| 彭州市| 田阳县| 济阳县| 海阳市| 漳平市| 政和县| 棋牌| 霍林郭勒市| 天柱县| 井研县| 马山县| 治县。| 洪湖市| 彭泽县| 台北市| 大理市| 钟山县| 鹤岗市| 曲阳县| 元阳县| 增城市|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