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3年年初,冷眼就曾猜測過旅綜將是疫情結束后最為亮眼和突出的品類。
果然不出所料,不管是經典IP的重啟,還是創新模式的孵化,這兩年旅綜絞盡腦汁的創新誕生了不少名場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也成為了旅綜的價值背書,特別是《花兒與少年·第五季》的火熱更是將旅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相比于看明星在異國他鄉受苦,當下的旅綜在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功能性,旅綜的熱門路線和打卡地甚至成為了旅行社的攬客招牌。
《旅行任意門》更是直接把旅綜的功能性放大,打著文旅推介的口號,和當地文旅局合作,通過抽盲盒旅行的方式將嘉賓分為兩組PK,以文旅推介的效果決出每一站旅行地的推薦官。
如此上價值,節目會不會仍是口號先行的形式產物?冷眼帶著這樣的擔心觀看了節目。
P人視角下的“盲盒”旅行
盲盒玩法,并不是《旅行任意門》的獨創,大多數節目都有“隨機抽取”的橋段,但基本上只存在于節目的某一環節中,《旅行任意門》全程用“抽盲盒”的方式決定旅行方式和節目內容,確實比較大膽。
但特別的是,大多數節目在嘉賓組隊時使用“盲盒拼團”來增加人物之間的新鮮感的方式,主打盲盒式旅行的《旅行任意門》卻沒有采用,仍舊是由節目組定好每組嘉賓的人選,倒讓冷眼覺得很特別。
其實,旅行的重點無非兩個,“和誰旅行?”以及“怎么旅行?”
在“和誰旅行”上,以往的旅綜往往聚焦于描繪互不相識的人之間碰撞出的沖突和成長,以《花兒與少年》第二季為典型。
但隨著原生關系在綜藝里的發酵,“熟人”往往會讓節目更加親切和自然,特別是在旅行這樣的極具獨特性和私密性的事件上,《旅行任意門》結合兩者,選擇了氣場更為符合的“旅行搭子”組隊,讓節目更具松弛感,也對比呈現出不同的相處風格帶來的火花。
比如“湊合玩兒組”楊迪、古力娜扎、陳哲遠主打一個P人和J人的完美結合,而丞磊、張云龍、敖子逸的“任意門組”則因為是三個大男孩,所以有了更多的青春和粗糲感,但整體來說,兩個組的感覺都很松弛,沒有陌生人社交的小心翼翼,也不刻意塑造抓馬橋段,整體是非常融洽的,這樣的氛圍也為旅行增色,讓節目的觀感非常舒適。
而在“怎么旅行”上,節目組則用了“抽盲盒”的隨機玩法,雖然形式簡單,但對于內容卻做了認真的考量,絕不是以模式為噱頭的“新瓶裝舊酒”式節目。
首先,節目雖然選擇了熱門旅行城市,但盲盒旅行項目卻不是“特種兵旅行”式的經典景點打卡地,而是非常規的小眾寶藏體驗項目,比如西雙版納特輯中沒有選擇熱門的星光夜市、大佛寺等,而是選擇街頭按摩、睡藥館、邊境碼頭等更具特色,主打當地體驗的項目,同時也加入了很多當地美食餐館的項目,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旅行特點。
這就讓旅綜真正地展現了“不一樣”,看膩了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商業古街和特種兵打卡,《旅行任意門》里嘉賓可以作為真實的游客,去深入旅行地探索真正好玩的事情,比如“湊合玩兒組”路上肚子餓了,娜扎直接搜索附近排名第一的餐館,又或者突如其來地去當地市場買民族服飾,讓這趟旅行在十分接地氣的同時,也能夠引發經歷和感受的共鳴。
而對于節目中未詳細呈現的當地特色,節目組也別出心裁地用了盲盒中的“謝謝參與”卡來補充,消解了觀眾對于說教式內容的排斥,以會心一笑的方式接受這份“宣傳”。
整體看下來,節目組對于內容的把控十分成熟,敘事流暢、節奏輕松、笑點合適,同時兼具一定的自由度,讓觀眾有一種觀看“旅行vlog”的紀實和沉浸之感,真實又舒服。
文旅推介,這次是認真的
綜藝本身就肩負著一定的文旅宣傳的使命,但更多的節目還是口號為上,憑借優質的內容將旅行項目打出去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部分節目仍舊延續“美人美食美景+沖突故事”這樣被驗證的模板,對于“如何告訴觀眾怎么能玩得開心”卻思考地不夠深入。
《旅行任意門》是真真正正對文旅推介動了心思。
首先,在人物動機上,嘉賓旅行不再是一場純玩,而是帶著任務,為旅行結束后的推介會做準備,要記錄自己體驗過的每一個項目,也要在PPT、匯報、展演上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每一位觀眾的選擇。
楊迪為了在西雙版納推介會上取勝,偷偷內卷,瞞著另外一組寫歌、編舞,還準備了民族服飾和小糖果,將原本可能會是一場無聊的推介會變成了大型晚會現場,瞬間點燃現場氣氛。
這樣的“卷”直接顛覆了旅綜中嘉賓和觀眾的關系,原本的旅綜里明星嘉賓是吃喝玩樂的享受者,觀眾只有羨慕的份,而現在,明星嘉賓是乙方,觀眾才是真正擁有選擇權的甲方。
特別是陳哲遠在節目組之外,以個人名義聯系酒店老板爭取的折扣,更是為觀眾帶來實打實的優惠,而嘉賓整理出的攻略也迅速發布到社交媒體上,成為新一批的打卡地。
正因為如此,明星嘉賓才能成為真正的“體驗官”,節目的功能性才能凸顯。
于是到了第二站漳州,首戰落敗的丞磊組更是挖空心思為推介會做準備,在每一個景點都拍攝轉場視頻,兩組之間還偷偷搜索社交媒體上的路透,“卷”出新高度,讓作為甲方的觀眾極具爽感,也更愿意沉浸到節目內容之中
實際上,嘉賓抽取盲盒體驗旅行項目,其實也是接替了節目組的任務,節目組是選項的提供者,而當旅行項目的攻略、路書都需要嘉賓自己去準備,尤其是結合了自身的體驗時,嘉賓才能將旅行講述地更加言之有物。
正如張云龍在漳州站推介會上所說,“在當今可以很容易得到旅游攻略的今天,我們還能分享什么”,所以他們選擇講述旅行過程中的故事以及在旅行地生發出的情感,就像丞磊將旅行中拍攝的照片視頻加上手繪的設計做成推介PPT,講述PPT的過程也是講述了他們三個人相知相識的旅行感受。
這種娓娓道來的方式更能體現出嘉賓的真誠和用心,推介匯報的環節成為對一段旅行故事的總結,讓可能是一場枯燥的宣傳加入了動人的故事感
《旅行任意門》打通了一條“文旅融合”的鏈路,導演組引導大方向,做選項的提供者,嘉賓完成人、體驗、場景的結合,再通過與文旅局合作的推介會傳遞給觀眾,做到了既有故事,又有邏輯的可被復制的模式閉環。
可以雙線并行,但不要內容割裂
與其他旅綜“大型旅游團”的方式不同,《旅行任意門》采取三人成行的小團體模式,同時為了增加競爭感和豐富節目內容,兩組也根據抽取盲盒的不同而踏上不同的旅行線路。
一方面,這讓旅行更有未知感和獨特感,但另一方面,也讓內容稍顯割裂。
比如西雙版納特輯中,楊迪組連續兩天抽到了按摩和藥浴,整體的旅行氛圍是悠閑松散的,而丞磊組抽到的更多是“速度與激情”的項目,于是我們在節目中可以看到當丞磊、張云龍、敖子逸在邊境河岸上乘風破浪時,下一秒就轉到了楊迪、娜扎、陳哲遠在雨中悠閑按摩。
當然,兩種氛圍帶來兩種故事,但長時間的反差,讓節目感覺呈現了兩檔旅綜。
為了將兩條故事線交匯,節目組一方面是通過推介會競技的方式讓兩組有沖突互動感,另一方面,每晚也會有一項團體活動將內容整合。但有些遺憾的是,融合的部分沒有和旅行的主題相加成,設計的環節略顯單一。
比如西雙版納的“大冒險”、漳州的籃球賽,不是不好,而是太常規,當觀眾的情緒被旅行的快樂所感染時,最后的項目最好能把這種情緒推向高潮,把對于旅行地的印象記得再深刻一些。
在當下的內容基礎之上,節目可以在團體內容部分再豐富一些。
比如,在兼具小眾寶藏體驗項目和熱門景點打卡地之間,可以將小眾寶藏項目作為盲盒選項,熱門景點則采取共同游覽或爭奪游覽的方式。
共同游覽一來可以豐富團體的故事,增加新的人物關系;二來,針對同一項目做出的推介工作更有對比性,讓“內卷”的趣味發揮到極致。
而若要采用爭奪游覽,節目組正好可以借一些當地特色的方式讓嘉賓PK,增添節目的趣味性,比如西雙版納的潑水,漳州的閩南簪花等,甚至充分發揮路透的優勢,結合社交媒體或者直播等方式讓觀眾也能線上參與進來,實現內容的破圈。
其實,肩負著宣傳使命的旅綜并不好做,既要內容有趣,又要發揮該有的影響力,但《旅行任意門》恰如其分地平衡好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究其原因,還是在于節目真的做到了“告訴觀眾如何玩得開心”。
從呈現內容到提供價值,綜藝正在發生生態的轉型,但情緒的共鳴永遠是實打實的,內容的鮮活和有趣永遠是綜藝不敗的生命力。
《旅行任意門》呈現了旅行最為真實和舒服的狀態,也給予觀眾極具真誠和實用的攻略,既講述了動人的故事,讓這些有趣的地方成為我們“人生清單”的選項之一,也讓我們的人生狀態,跟隨著綜藝的故事而產生新的體驗和感受,旅綜的意義在這一刻真正“具象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