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300指數“九連陽”之后的“四連陰”,又一次把A股投資者跌的頭暈目眩。
7月25日,A股迎來大會結束后的四連陰,上證指數再破3月以來的新低,全市場交易量5930億,也再度跌破六千億元的大關。
市場對大會后指數的擔憂成為了現實,在沒有了大會前和大會中神秘資金的強力買入后,托底性的買入僅能起到不大跌的作用。千億神秘資金買出來的滬深300指數九連陽也損失殆盡。截至7月25日,滬深300指數年內跌0.93%。
如果看市場寬基指數如上證、滬深300等指數,表現仍然尚可,跌幅并不大。但以全市場的表現來看,2024年初至7月25日,萬得全A平均股價跌幅為-27.6%,為年內次低點,距離2月6日非理性下跌的最低點僅有一步之遙。全市場5000多家上市公司,股價漲跌幅中位數為-27.5%,全部上市公司中股價上漲公司僅有600家左右。申萬31個行業中也僅有銀行、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石油石化四個行業守住了漲幅,其余行業均下跌。
很多投資者對于當下的行情異常的絕望,也產生了很大的疑問,在已經跌了三年多甚至到了第四年,以及春節前后流動性危機導致眾多爆倉的行情下,為何還有如此大的空頭力量?到底是誰在賣?
基于這個問題,本文試圖從資金的角度來解釋一下近期A股為何再度大跌,以及到底是哪些人在不斷地賣賣賣?
從資金的角度來說,資金的流向是結果,導致資金流向變化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政策、經濟基本面、估值、心理預期等,但短期看資金的流向是市場變化最主要的原因。對于A股而言,截至7月25日,總市值約為82.3萬億元,其中自由流通市值約31.1萬億元。按照資金屬性的分類,A股中主要的資金主要有幾種,包括產業資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外資也就是北向資金,兩融資金、保險和社保等長線資金、散戶資金以及國家隊資金等。
在這些資金中,規模有大小,資金期限不同,交易活躍度不同,并非是誰的規模大,誰的影響力就大。股市是個邊際增量資金決定的市場,誰的邊際變化最大,誰就是階段內市場的主要影響力量。
其中,產業資產主要是在分紅、回購、增減持等方面有作用;公募之中主要是主動權益基金交易活躍度較高;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類似;北向和兩融亦是交易活躍度較高的資金,對市場有較大影響;保險和社保長線資金對于中長期風格的影響較大;散戶資金更多是對主題、炒作等影響較大;而國家隊資金屬于非常態化資金,只在特定時期才會活躍在市場。
基于交易的活躍性和可觀測性,我們主要以以下幾類資金的變化來看,到底誰在賣賣賣?
以兩融中的融資交易規模來看,截止7月24日,全市場融資余額已經降低至14093億元,為3月份以來的新低,2024年內看僅比春節前后的非理性下跌期間高。相比于近三個月內融資余額在5月22日最高點的15009億元,融資額凈流出超過900億元。融資交易額占A股總成交額比重同樣處于三個月內的低位。
而對于融資余額不斷下降的原因來看,一方面是監管出臺的“融券新規”,包括提高融券保證金比例、叫停新增轉融券規模等,因為融資融券具有雙向交易機制,可以進行做多做空交易。融券交易的停止,客觀上也導致了融資規模的下降。
另一方面則主要是市場風險偏好的顯著下行。從歷史上看,融資余額與市場走勢往往有正相關的關系,市場走強,賺錢效應好,市場風險偏好高則融資余額會顯著上升,反之亦然。而對于A股而言,不僅面臨連續三年不斷創新低的困境,投資者損失慘重,市場預期的走弱也使得投資者風險偏好不斷降低,更多的資金涌向如定期存款、理財、債類產品等低風險偏好產品方向的配置。融資交易作為一種杠桿交易的方式,市場風險偏好的下行必然導致融資余額的下降。
可直接觀測到的高頻資金流向除了兩融資金外,另一較為活躍的資金就是北向資金。以北向資金對A股配置的情況來看,截至截止7月24日,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余額為17850億,與年內在5月22日最高點的18643億元相比,凈流出近800億元。
除了以北向資金作為觀測外資配置A股的資金情況外,很多機構更傾向于援引EPFR(即亞洲離岸基金)的數據,來觀測外資對A股主動配置的情況。根據中金策略對于EPFR數據的追蹤來看,截至7月中旬,A股中的主動外資仍在繼續流出,且周度數據顯示資金流出的速度還在加快,且海外被動型資金同樣轉為流出。因此以EPRF的數據來看,外資對于A股的配置毫無疑問也是流出的。
而對于外資持續流出A股的原因來看,可能主要存在兩個原因。首先是匯率的因素,從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走勢來看,年內人民幣處于持續貶值的走勢,5月到7月期間,人民幣更是走了一波單邊的貶值走勢,這也成為了外資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匯率因素外,外資對于經濟基本面擔憂是另一重要維度。從4月下旬開始,外資其實曾經出現過一波密集的唱多中國資產的聲音,包括提高中國2024年GDP增速,提前房地產拐點等,A股也因此短暫的迎來了一波外資回流潮,助力上證突破了3100點,但是隨著5·17房地產新政的落地,以及后續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經濟基本面快速回暖的預期落空,強刺激的政策預期亦落空,外資轉向流出。當前國內經濟基本面偏弱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居民部門的信用收縮,在沒有觀測到有強力刺激政策后,加上高頻經濟數據對于經濟強復蘇的證偽,基本面預期由此轉弱,外資也開始轉為流出。
除了北向和兩融資金外,近期引起市場最大關注的其實是公募基金,也是近期引起市場最關注的資金之一,“基金贖回”的討論特別熱烈。特別是公募基金二季報的發布,更坐實了公募基金的贖回潮。根據長江證券截至上半年末的統計數據,主動權益基金的規模約為3.5萬億元,在二季度,新基金發行了232.62億,老基金凈贖回2634.38億,總計凈贖回了超過2400億,單季度凈贖回額在2005年以后單季度凈贖回額中排行第三,僅次于2015Q3和2024Q1。基民呈現出反歷史規律的“越跌越贖”。
可以看到,北向、兩融、公募基金都呈現出了大幅度資金流出的趨勢。不過另外有一個好消息就是,國家隊資金呈現出了超常規的放量流入。特別是近一個月內,包括滬深300指數與中證500指數在內的指數基金,凈買入近千億的規模。但是顯然,從規模上來看,與北向、公募、兩融等凈流出近4000億的水平對比來看,并不能對沖資金流出帶來的負面影響。
所以,總結來看:
近期主要是外資、融資盤的降杠桿、公墓的贖回潮等多類資金的流出,雖然有國家隊資金對滬深300、中證500等指數的護盤買入,但買入量難以對沖資金的流出,不僅指數下跌,且公募、外資等主要資金重倉的板塊跌幅更大。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