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及時作出了“搶占東北”的偉大決策,這一決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為后來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的勝利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可以說這是一個極為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但關于這一偉大決策一直有一個爭議:這一偉大決策到底是毛主席、劉少奇還是黃克誠或者別人先提出來的?
毛主席
1945年6月,黨的“七大”結束將近2個月時,日本外務省通過中立國向中蘇美英4國政府表示要求投降。當時,黨中央毛主席已經預判到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必勝,但沒料到勝利會來得這么快。這個勝利來得如此迅速,以致整個局勢在短時間內發生了急劇變化,一下子涌現出了許多新問題。
急劇變化的形勢以及迅速涌現出的許多新問題,要求黨中央毛主席立即作出相應的預判和對策。當時形勢極為復雜:老百姓飽受戰亂之苦,熱切盼望和平;國際上美英蘇等國出于自己利益考慮,都不贊成中國發生大規模內戰;蔣介石想發動內戰,但條件不成熟,因為他的精銳主力當初為了保存實力而被他遠遠放到了西南、西北地區。
蔣介石向來極善于玩弄陰謀,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為了化被動為主動,想出了一個極具他個人特色的陰謀——接連發出三份電報,向全國人民做出和平的高姿態,“盛情”邀請毛主席前往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在這一陰謀的掩蓋下,他借助美國當局的幫助,拼命把精銳主力大規模運往華東、華北和東北等地,大肆搶奪抗戰勝利的果實。
蔣介石這一招極為陰損,假如毛主席不去重慶談判,那他就可以把破壞和平的屎盆子扣到中國共產黨頭上;假如毛主席去重慶談判,他就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故意拖延時間,為他搶運部隊、準備發動大規模內戰爭取寶貴的時間。不管怎樣,蔣介石都有大把的好處。
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專門討論時局以及毛主席是否去重慶的問題。毛主席在會上說,現在已經結束了抗戰,進入了和平建設階段,民主民生的要求更為突出,我們現在新的口號是和平、民主、團結。
會議最后決定毛主席赴重慶談判,在此期間,由劉少奇代理毛主席的職務,書記處再另推陳云和彭真為候補書記,確保在此期間書記處還有5個人開會。劉少奇還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和總政治部主任,并兼任城市工作部部長。在這個緊要關頭,劉少奇負責代理毛主席的職務,他肩上的擔子可想而知有多重,毛主席特意在臨行前同他談了整整一天一夜。
對此時的中共中央而言,最緊要的事情莫過于處理東北問題。東北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就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到了抗戰后期,黨中央毛主席其實就已經在考慮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東北的問題。1942年7月,劉少奇應毛主席之召在從華中回延安抵達山東時,毛主席就曾在電報中和劉少奇探討:戰后準備把八路軍和新四軍集中到東三省。
劉少奇
由此來看,關于東北的問題,最早給予高度重視的人其實就是黨內最高領導人毛主席。毛主席本就是黨內最高領導人,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從最高的戰略高度把握全黨的戰略問題,從他當時已有的十幾年的革命生涯來看,這方面也恰恰是他最擅長、最拿手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全黨從戰略高度認識到東北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的第一人就是毛主席。
到了1945年黨的七大上,毛主席對東北問題的極端重要性進行了極為經典的闡述:“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么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毛主席是全黨最高領導人,他把東北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來認識,自然而然,全黨對東北問題的重要性也有充分的認識,更何況劉少奇向來就擅長從理論高度來思考現實問題,他作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最迫切要做的,就是怎樣把毛主席提出的關于東北重要性的問題,通過具體措施落實下去。
所以,1944年9月1日,劉少奇在剛剛擔任中央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時就提出,現在主要準備一批干部做滿洲工作。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中共中央迅速調遣長期駐在東北邊界的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火速先行進入東北,配合蘇軍作戰,收復了山海關等地,并進駐了錦州和承德。
中國共產黨如此急著派兵進入東北,原因很簡單,如果東北被中國共產黨控制在手中,就可以形成背靠蘇聯、蒙古和朝鮮的戰略基地,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被國民黨軍隊四面包圍的被動處境。也就是說,搶占東北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一個極為重大的戰略問題。
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搶占東北的重要性,國民黨蔣介石也不傻,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如果東北落入國民黨手中,它就能利用東北強大的工業基礎,同華東、華中相配合,就可以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根據地進行南北夾擊。
所以,早在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在同蘇聯簽訂的《中華民國和蘇聯友好同盟條約》中就規定:一俟收復區域任何地方停止直接軍事行動之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擔負管理公務之全權。很顯然,他們企圖通過外交手段,達到獨占東北的目的。
日夜兼程進軍東北(油畫)
在8月23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討論東北問題時,針對東北當時還處于蘇聯的軍事管制之下的現實,毛主席提出,派干部去東北是確定的,派軍隊去不能定,要看,有可能不能去。毛主席要赴重慶談判,此次會議上提出的對東北是否派軍隊去的問題“要看”的重擔,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劉少奇的肩上。
8月28日上午,劉少奇送別毛主席。下午他就去中央黨校為首批出發趕赴東北工作的干部送行。劉少奇在講話中就提出,我們決定還是派軍隊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熱河邊境看一看,能進去就進去,以后再抽些隊伍抽些干部去東北,抽幾萬去。一切要看情況,有空子就鉆,蘇聯紅軍走了,國民黨還沒有去,你們要趕快去搶。
8月29日,劉少奇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在這個指示中,劉少奇分析了爭取東北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標志著,劉少奇從此時已經開始大刀闊斧地開始對搶占東北的工作進行部署了。他不斷強調一點:時間寶貴,決不能遲疑等待。先進入就處于主動地位,后進入就會陷于被動。
劉少奇在部署部隊搶占東北的同時,頻繁與在重慶的毛主席通過電報匯報和磋商搶占東北事宜。9月13日深夜,毛主席和周恩來復電表示同意劉少奇初擬的“組織東北中央局,以彭真為書記,以便迅速開展東北工作”的請示。這就標志著,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在一定程度上轉向了東北。
14日上午,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沈陽衛戍司令的冀熱遼軍區第16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專程飛到延安報告并請示工作。劉少奇等對東北情況進一步了解后,進一步明確了爭取東北的戰略方針,并決定成立東北局,以彭真為書記,代表中共中央全權領導東北黨和中共組織一切活動并處理一切問題。
在蘇聯紅軍準備從東北撤退,國民黨軍借助美國幫助而加緊進軍東北的關鍵時刻,劉少奇于9月17日向毛主席提出“向北推進、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以及大規模調動部隊進軍東北的部署,毛主席和周恩來于9月19日復電表示完全同意劉少奇提出的戰略部署。劉少奇還于當天召開政治局會議,正式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這也是我黨搶占東北的正式戰略方針。
“英雄所見略同”。除了毛主席以及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敏銳認識并提出了搶占東北的問題,黨內許多高級干部對搶占東北的重要性也有相當的認識。比如時任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以及新四軍政委饒漱石都認識到了搶占東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黃克誠
“搶占東北”的偉大決策到底是誰先提出來的?綜上所述,最先從戰略高度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就是毛主席;對“搶占東北”作出迅速而果斷部署的人是劉少奇,沒有他的這種果斷而迅速的部署,“搶占東北”這個決策很難落實得這么出色;黃克誠和饒漱石等將領也認識到了搶占東北的重要性,并向中央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也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書目:
《劉少奇傳》:金沖及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