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頂層設計中,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推動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更是各城市著眼未來的必經之路。
而在近日,西安發布重磅文件,將全力爭取這一波發展趨勢。
XI'AN
西安全面支持創新港
7月24日,西安市政府官網發布文件《西安市支持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若干措施》。
這份文件共分三個部分16條措施,將支持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以下簡稱創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鼓勵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院所加強基礎研究、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更加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新質生產力。
措施中在科學裝置、土地、資金、政策、配套等方面都給出相關支持措施。
首先是,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中最為關鍵的科技底蘊。
西安將支持電磁驅動聚變裝置建設,支持西交大在儲能技術、人工智能、醫學攻關等領域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在高能級實驗室體系建設中,對爭取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基地等在創新港布局,加快能源、制造、材料、人工智能、基礎學科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重組,支持西交大建設陜西實驗室等等,都明確表達相關支持措施。
科學裝置和高能級實驗室的建設,不僅具有科研、技術、工程三重屬性且跨領域、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其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特點,也將為創新港的未來發展提速。
讓創新港加速從大學校區到科技策源地的轉變。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措施》對校企合作的重視。
校企合作,即高校與企業之間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旨在推動教育與產業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速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過程,并形成正向的良好循環。
而在《措施》中,西安不僅支持各項重大合作項目在創新港落地,如新型研發機構、聯合研究院(實驗室)、創新中心、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中試基地等科創平臺;長安先導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先進技術成果西安轉化中心等。
給出“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組織方式,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支持企業吸納西交大科研成果,按照實際績效對企業與學校給予雙向補助。
同時,人才如何引進,創新企業如何培育,校友經濟如何發掘,諸多方面,西安都在《措施》中提到。
當然,最令人期待的是,這一發展示范區的建設。
據了解,西安將在西咸新區內規劃建設東至釣魚臺路、南至雙橋村、北至阿房一路、西至西咸新區邊界,共25.77平方公里的示范區,為科技成果轉化、區域招商引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教育、科研和產業用地,充分發揮示范區輻射帶動作用。
為此,西安進一步完善市政道路、水電氣暖、公共設施等配套建設,并對住房安排有著優先措施。
在這里,西安對創新港建設創投小鎮、重大項目招引落地、深度參與科技開放合作、高校畢業生留市就業創業等多個方面,予以多重支持。
并且將建立支持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工作協調機制,該協調機制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負責牽頭調配整合相關資源,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支持辦法,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XI'AN
推動西交大發展 加速融入多方面
這份全新出爐的《措施》中,西交大無疑是主角,而西交大對于西安對于陜西的意義自不必多提。
其實,對于支持西交大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謀劃,已有許久。
早在,今年西安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支持西部科技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完善創新港生態,打造“雙中心”示范區。
4月陜西省印發2024年推進西咸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任務》中,提出支持咸陽市與西安交通大學校地合作,加快建設鎂材料研發中心,共建西部科技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推動“一河兩岸”協同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
而西交大也希望通過推進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發展,推動學校更好融入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融入產業創新。
近年來,這所老牌名校的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資金支持等方面均實現了轉變,搬入西部創新港這個沒有圍墻的新校區,學校發展也進入了新局面。
如今,創新港以特色鮮明、經驗鮮活的“一港模式”,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圍繞理、工、醫、文4大領域,學校建立了8大共享科研平臺、30個研究院和4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深入推進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通過先行先試、破題示范,校地企一體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創新港初步建設了以國家重大科研平臺等為主的創新策源圈層、以校企聯合成果轉化中心等為主的產教融合圈層、以科技產業孵化園等為主的產業培育圈層,形成了特色鮮明、經驗鮮活的“一港模式”,即以“校地企聯建、企業主體、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為主要特征,以“開放、融合、適用”為重要導向,以“資源進港、成果出港”為代表形態的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
與197家龍頭領軍企業共建聯合研究院(中心),建立了77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與1100余家科技企業“聯手”攻關行業發展共性技術難題。
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運營能力方面,組建了60余人的職業化科技經紀人團隊,從已有數萬項存量成果中梳理出1000余項易于轉化成果推送給企業,引入260余家金融機構,轉讓許可專利1000余件,推動科技成果賦權轉化項目140余項,就地轉孵化200余家高新科技企業。
如今,創新港正在發揮以西安交大為代表的區域科教資源優勢,搭建合作轉移創新成果高效平臺,打造具有科技資源“吞吐”能力的創新“港口”。
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建設,必將加速創新港走向頂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編輯:解革
審核:Lyna
監制:號稱嬉皮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