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種令我印象深刻的荒漠植物一直沒寫過,那就是白刺。
前幾年七八月份我去阿拉善、巴彥淖爾那邊的時候,每天最高估計也就三十四五度,夜間更是只有二十度左右,非常舒適;哪里像杭州,早上八點半氣溫就直升四十。但畢竟水是生命之源,降水稀少的荒漠戈壁終究是沒能長出森林,夏季酷熱難耐的杭州卻郁郁蔥蔥。
不過總有些植物會讓人懷疑這一點,白刺就是其中之一。乍一看,白刺生長的地方跟水是一點關系也沒有。在廣袤沙海的浪濤上,白刺就像海藻一樣漂浮著。
這可是最正兒八經的沙丘,在上面行走是走一步退兩步,沙子極度的松散、干燥。但白刺就是能長在上頭,還能長出嫩綠色的肉質葉子、結出多而飽滿的紅色果實。像我這種比較少去荒漠地區的人見了,立刻就會高呼:奇跡!這是沙漠中的生命奇跡!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白刺科白刺屬)確實是挺神的,但它當然無法脫離水源存活。以我見到的這片白刺沙丘為例,它位于狼山山脈的山前平原。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當我駕車行于公路上時,時不時就能見到路邊有一塊“山洪來了趕快跑,莫留戀財務”的警示牌。問了同行向導才知道,原來這里常發洪水。雖然沙漠地區年降雨總量少,但降雨多為短時暴雨;并且由于植物稀少、地表沙石滲水能力差的緣故,山里根本存不住水,因此幾乎每年七八月都會有山洪。
狼山山脈前的這一片綿延幾十公里,縱深十幾公里的白刺沙丘,就是山洪澆灌的產物。白刺們就靠這樣每年喝一頓、管一年的活法,成為了這片自然沙丘上絕對的霸主。
七到八月恰巧也是白刺的果期,或許洪水正是白刺散播種子的重要助力。它的果實跟枸杞差不多大小,紅而飽滿,看起來可誘人了。事實上確實挺好吃的,酸甜,我感覺比沙棘和沙棗都好吃。也不知道為什么沒人拿它做果汁,都去折騰酸到掉牙的沙棘。白刺的花朵就相對不起眼,花朵小而白,呈傘狀花序。
作為一種防風固沙能力優異的植物,白刺生于固沙,亡于固沙。白刺的根系相當發達,在葉叢下的沙丘中盤根錯節,茂密的枝葉又能積滯飛沙,所以有白刺生長沙丘總會越堆越高。
↑可能是一只赤狐的巢穴
這些高高的沙丘下方常有洞穴產生,為狐貍、狗獾、貉、虎鼬、沙鼠、大耳猬、跳鼠、蒙古兔等動物提供了巢穴;沙丘間溝壑縱橫,為眾多野生動物提供了通路,據說亞洲野貓、兔猻就喜歡這種環境。當然還有牧民們放的羊。
許多人認為的“一片死寂的沙漠”,就這么變得富有生機。
直到因為沙丘堆得過高,白刺無法吸取到充足的水分,最終干渴而亡,化為一叢字面意思上的白刺。
只能說聚散有時,聚散有時啊。
作者 :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