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把靈魂揉進泥巴里》是中國書籍出版社“當代名家散文精選”叢書中的一本散文集。這套叢書共4本,作者是上海的朱大路,北京的王乾榮,杭州的趙青云和巧哥。
《把靈魂揉進泥巴里》本書收集了巧哥近十年來創作的數十篇散文,該書共分三個篇章,第一篇章是“人生需要一把好壺”,寫壺藝師、寫壺、寫玩壺的人,他們玩出了生活的趣味與人生的價值。
第二篇章是“畫人生”,寫的是手藝人如何傳承非遺文化,追求藝術。
第三篇章是“風車的哲學”,寫的是生活拾趣,生動細膩地描寫了那些煙火生活與人生追求的故事。
巧哥從今天開始把與藝術有關的作品,在本號刊發。
泥土與黃金誰有價?
洪巧俊
少林寺一位得道高僧對火頭僧說:“一塊金子,一堆爛泥,哪個有用處?”
火頭僧答:“俺猜金子吧。”
這是電影《新少林寺》的一個鏡頭,其實我們當中會有很多人會如這個火頭僧一樣回答。
高僧再問:“給你一粒種子呢?”
高僧的這問,讓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篇寓言,叫《金子與泥土》,“說一塊金子落在一塊泥土上。金子黃燦燦的耀人眼目,泥土黑乎乎的黯然失色。金子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泥土,優越感油然而生。它不屑地問泥土:‘在我面前你一定很自卑吧?’泥土回答說:‘不好意思,我沒有半點自卑。’接著反問道,‘你以為你存在的價值一定比我大嗎?’金子說:‘不是我吹牛,我的價值無論什么時候都比你大。’ 泥土說:‘話可不要說得太絕對。價值大不大,不能一概而論,而要看在誰眼中。’”
此話還真對,要看在誰眼中。后面故事就是那位高僧講到的,當給一顆種子,黃金不能使種子發芽、結果,而泥土就可以。
要是鬧饑荒,有了種子,泥土的價值就更不一般。
著名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陳傳席講了另一種泥土與黃金誰有價的故事,他說朱元璋是個叫花子出身,他當家以后,皇家享受的東西他不叫別人享受。他規定商人不準用金用銀。商人有錢也沒地方花了,但是他們也有辦法,你不讓我用金,不讓我用銀,我就把這紫砂壺做得非常精致。
商人出重金買壺,紫砂藝人賣一把壺就夠吃一年的,他就細細研究怎么做,他還有資金和當時的文人請教,這個壺就越做越好。一時之間“泥土與黃金爭價”,黃金的價錢還不如泥土貴。
當然那時商人可賣絲綢,但不準穿絲綢,農民允許穿絲綢,但沒錢買,這就是朱元璋這個叫花子的奸詐。那時商人都很富有,也很聰明,你不讓我們穿絲綢戴金銀,我們把文化玩進壺里總可以吧?紫砂壺就這樣達到興盛期。于是涌現了供春、董翰、趙梁、時大彬、徐友泉、惠孟臣等制壺名家。紫泥經他們的手制成壺,又何止是黃金價?
再說現代的吧,顧景舟是上個世紀最牛的制壺師,他的一把不到500克的壺拍賣到1400多萬元,平均毎克達2.8萬元。而這個世紀章燕明制的一把《中華大鼎》,朋友賣了8.6萬元, 201克,平均每克427.8元,顯然價高于黃金。
10多年前章燕明制作的那把在網上爭論的世界最小壺,重0.55克,有人岀價10萬要買走此壺,章燕明不肯賣,所以我們去章燕明藝術館還可以欣賞到這奇特的珍品。
0.55克10萬元,一克泥土多少錢?18萬元。當然,你會說這哪是泥土,這是藝術珍品。
但是如果你拿這0.55克的壺給偏遠山村給老農看,說賣給他100元錢,他肯定不要,這個是小玩具又不能泡茶。就是你把那1400多萬的顧景舟的壺,賣1萬元給他也不會要。如果你說此壺價值1400多元,你別把他嚇倒了,1400萬,鄉下娶個媳婦彩禮才18.8萬元,村里可娶多少個媳婦?自建一幢小洋房也才30多萬元,可建40多幢小洋房。說這樣一把泥巴壺賣1400多萬元,他們打死也不會相信。
這就是泥土與黃金在大眾中的視角與價值,也是富人與窮人消費觀的差別。
(摘自中國書籍出版社的“當代名家散文精選”叢書《把靈魂揉進泥巴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