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情2024年07月24日 浙江
醫學是惠及百姓、改善生活的科技之一。兩宋重視醫學,醫藥學研究達到空前的規模和深度。南宋溫州,以陳言為代表,以陳氏弟子王碩、孫志寧、施發、盧祖常、王暐為骨干,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石,以《易簡方》為學術中心形成了“永嘉醫派”,并留下諸多醫學著作,影響深遠。
中國現存最早的脈象圖,為南宋溫州人施發所繪。
(插圖源自杏林大觀園)
一、陳言在溫州創立病因學說
陳言(1121—1190)字無擇,祖籍樂清,生于青田。南宋名醫,是中醫病因學的奠基者,也是中醫病因辨證方法的開創者。他長大后,長期居住、行醫在溫州城區,娶溫州城區吳氏為妻。溫州博物館存有他兒子的墓志碑刻,稱“遂為溫之永嘉人”。
宋 碑刻《陳楧墓志》見證陳言在溫行醫,定居溫州。
( 溫州博物館藏)
在溫州,師從他的弟子有 70 多人。他于紹興三十一年(1161)在溫州撰寫醫書初稿六卷,又加擴充,至淳熙元年(1174)撰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18 卷,類分 180 門,另撰有《三因司天方》等。“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則收錄祿穎編著《陳無擇》,專著出版于 2017 年。
宋 碑刻《陳楧墓志》見證陳言在溫行醫,定居溫州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受永嘉學派創立時溫州儒學的影響,陳言以儒學治醫學,其理論上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在“三因”二字上,并將“三因”的概念在各科病種中加以靈活應用,通過對病證規律性的理論思考和把握,去審視與統率諸方,走出了一條方劑學的由博返約、貼近實用的路徑。
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第七章指出:宋代在病因學和診斷學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陳無擇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三因”學說,他將致病因素歸納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是在張仲景“三條”論述發病方式基礎上的更全面更切合實際的創造性發展。陳無擇另辟蹊徑,創造性地對歷代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的病因學內容重新進行高度概括,打破了數百年來病因學停滯不前的局面。
宋 陳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日本元祿六年和刻本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陳言在溫州所寫的著作《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今存宋刻本,缺葉配元刻本,原為燕京大學圖書館藏書,鈐有“趙孟頫印”“潘祖蔭藏書記”等,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有 2005 年《中華再造善本》高仿本。今有27個刻本、抄本、整理本.其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青蓮華館刻本多地有藏,日本歷代刻本有 6 種,如元祿六年(1693)越后屋刊本,有燎原書店 1978 年 8 月影印本。清代抄本有 5 種,此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又入選《四庫全書珍本》;近代石印本有上海文瑞樓、鴻章書局、錦章書局自 1920 年至 1935 年石印 6 次。以藏書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宋刻本、元刻本、日本刻本、清抄本。
點校整理本由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7 年版,又收入《中華醫書集成》《中醫臨床必讀叢書》,列入“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對陳言及其《三因方》做了深入研究,他們點校整理的《陳無擇醫學全書》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重點選題,被收入《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王象禮主編,《全書》又被收入《三因司天方》),附刊王碩撰《易簡方》,并寫作了長篇論文《陳無擇醫學學術思想研究》。整理本《三因方》另有單行本,被收入“中醫經典文庫”。
二、王碩《易簡方》恵及大眾
陳言也是南宋醫風“尚簡”的推波助瀾者。他的溫州弟子王碩,撰《易簡方》,被奉為至寶,風靡一時。書的內容是常用方劑 30 首,介紹使用 30 味藥物的炮制方法和性味功效,本意是供給一般民眾使用的備急方書,以其簡便易行,很快盛行于世。被譽為“近世名醫之藪”。王碩當然清楚疾病證候的復雜性,但他認為,一般人是很難了解脈象的,面對治療某一證候的眾多方劑,必然會糊涂,甚至以病試藥。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不如“從事于簡要”,所以選 30 首常用通治方,“對方施治”。這樣輕病可望治愈,如果不能全好,也可以爭取時間去招請高明的醫生來治療。
宋 王碩撰《易簡方》清光緒二十四年孫詒讓刻本
(溫州市圖書館藏)
就此現象,《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廖育群、傅芳、鄭金生著,科學出版社 1998 年版)有一大段的評述。一本小小的醫方冊子,居然成了當時的“名醫之藪”,被奉為與儒家四書同樣的地位。這樣的結局,即便是王碩本人,恐怕也是始料不及的。南宋之時,隨著儒學的發展由繁向簡轉化,醫學的簡化之風也日趨擴展。王碩撰《易簡方》,追根溯源,是受其師陳言的影響。
當時溫州城區,有多位學者研探醫學,圍繞《易簡方》開展學術討論。今天我們知道的有:孫志寧撰《增修易簡方論》和《傷害簡要》;施發撰《續易簡方論》和《察病指南》;盧祖常撰《易簡方糾謬》;王暐撰《續易簡方脈論》。如《續易簡方論》6 卷,對王碩所撰《易簡方》中的 30 方分別予以論述,強調辨病要明虛實冷熱,脈律精微,不可一病而統治之。
宋 王暐撰《續易簡方脈論》日本嘉永六年鈔本
(日本內閣文庫藏)
劉時覺編著《永嘉醫派研究》(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認為:“永嘉醫派”的學術成就足以與河間、易水鼎足而三,共同開創了宋金元時期醫學學派爭鳴、學術繁榮的局面,而在中國醫學史占有一席之地。
宋 王碩撰《易簡方·孫詒讓跋》清光緒二十四年孫詒讓刻本
(溫州市圖書館藏)
施發撰成《續易簡方論》六卷,今日本存有舊抄本。盧祖常的《易簡方糾謬》,又名《續易簡方論后集》,有日本文政十年(1827)松屏舍藏版刊本附于施發《續易簡方論》后。1994 年12 月中醫古籍出版社據日本抄本影印《續易簡方論》,與清孫詒讓重刊日本刻本《易簡方》一起被收入《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善本叢書》。
三、施發繪制中國脈象圖
施發(1190—?),字政卿,號桂堂,永嘉人。青年時代攻讀醫學,并攻舉子業,年長后,專心致力醫學研究,對疾病診斷理論及技術用力尤勤。著有《察病指南》 3 卷、《續易簡方論》6 卷,傳世。另有《本草辨異》,今佚。
宋 施發撰 《察病指南》日本享保四年和刻本
(日本內閣文庫藏)
《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脈學內容為主的診斷學專著,為現存較早的診法學專著。以脈診為主,兼及一般診法。引證范圍廣泛,融會貫通。有自序、趙與諮序和趙崇賀序。上卷闡述脈的三部診法及其與臟腑的配屬關系,診脈方法,五臟六腑和四季的平脈、病脈,辨三因以及定生死脈訣等二十七則;中卷為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脈及診七表相承脈法等;下卷主要論述各種證的生死脈法,二十一類病證的生死脈象變化,婦人小兒之病的生死脈候十一則。該書較全面闡述脈診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書中首次創造性地繪制了33幅脈象示意圖,其中包括 26 種常見脈象和7種怪脈的脈象,脈象圖大部分比較形象,在《脈經》脈圖久佚的情況下,實開脈象圖示之先河,不僅對推廣和傳授脈診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疾病的診斷,作出了貢獻,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脈象示意圖是宋代脈圖較好的一種,也是中國現存脈圖最早的一部。全書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并附有歌訣,易學易記。
宋 施發撰《續易簡方論》日本文政十年和刻本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認為:施發的脈象圖,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應當肯定其歷史價值。直到現代,人們也還沒有研制出理想的、能反映中醫脈學特色的脈搏描記儀器,將脈象圖形化、客觀化;施發在 700 多年前就已進行了這樣重要的探索,其思想無疑是可貴的和相當先進的。
宋 施發撰《察病指南》日本寬永二十一年和刻本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察病指南》的版本,著名的是北大圖書館所藏的日本活字本,慶長年間(1596—1614) 據日本室町時代覆宋淳祐(1241—1252)刻本排印,善本書。中土久佚。而日本有正保三年(1646)等 4 個刊印本。《中國古籍總目》著錄民國時期鉛印的《三三醫書》本。
另有上海中華新教育社 1925 年石印本,至 1949 年,7 次重印。以后又有上海衛生出版社 1957 年版、科技衛生出版社 1958 年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59 年版的點校整理本。近年來,整理本相繼被收入各叢書主要有《歷代中醫名著文庫》《歷代中醫珍本集成》《中醫必讀百部名著》《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中醫古籍珍本集成》《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與“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施發繪制的脈象圖,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脈象圖,此為示意圖醫古籍名家點評叢書》《浙派中醫叢書·原著系列》等。
四、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
王執中,字叔權,瑞安人。醫家。乾道五年(1169)考中進士。曾任從政郎,峽州、澧州教授,將作丞。年少多病,故舉業以外,兼攻醫藥,悉心研究醫學理論,對民間秘術和土法也兼收并采。他既精于針灸,又通于方藥。撰有《既效方》(已佚)和《針灸資生經》。黃龍祥主編《針灸名著集成》(華夏出版社 1997 年版)時,據南宋王璆《是齋百一選方》所作記載考證后認為,成書初刊當在 1180 年至 1195 年間。《針灸資生經》為南宋針灸學的代表作,全面總結了南宋以前針灸理論和臨床經驗,明代《針灸聚英》《針灸大成》,清代《針灸集成》等皆取材于該書,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欽定四庫全書·針灸資生經》清影鈔本
(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
《針灸資生經》共七卷,是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針灸著作。卷一主論腧穴,按頭、胸、背、腹、四肢分部介紹,附經穴圖 46 幅,并考訂了穴位、取穴主治、禁忌諸項;卷二主論針灸法,如定穴、宜忌等,以灸法為多,對后世很有影響;卷三至卷七敘述內、外、婦、兒各科 193 種病證的取穴施治。該書對宋以前的針灸學成就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是一部博采眾長、內容豐富、羅列詳悉、因病配穴,有較高參考價值的臨床針灸專著。作者不囿舊說,具有擇善而從的治學精神,推崇針、灸、藥并用的綜合治療。書中輯錄了許多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心得體會,有針灸醫案 50 余例,記載了 21 個民間常用有效而前人未曾記載的別穴,還辨正了前人關于腧穴的某些錯誤論述。《針灸資生經》在前人經驗基礎上,明確提出“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相去為一寸”的同身寸法,一直沿用到現在,是公認的針灸取穴標準。王氏在針灸治療方面的另一特點是在治療前,往往要尋求病人身上的某些有反應的腧穴,按之酸痛然后施術,明顯提高了療效,這與孫思邈的阿是穴有異曲同工之妙。
《欽定四庫全書·針灸資生經》清影鈔本
(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
《針灸資生經》對后世針灸學有重要影響。黃龍祥主編《針灸名著集成》有《〈針灸資生經〉考略》,指出:元以后針灸書多受《資生經》一書的影響,例如《普經方·針灸門》病癥治療內容主要抄自《資生經》卷三至卷七;徐鳳《針灸大全》卷三“周身折量法”雖曰謹按《明堂》《銅人》《資生》《甲乙》諸經,參考訂定孔穴,集成歌括,名曰“周身折量法”,但經對照,該篇實際上系完全依據《資生經》一書編成。《針灸集成》卷上針灸治療也系節錄自《資生經》;《針灸聚英》卷一腧穴部位、刺灸法等文字多系直接抄錄《資生經》,腧穴主治癥也主要從《資生經》中輯錄。明代還出現了研究《資生經》的專書——《資生經明堂經穴道校正》。
《針灸資生經》在古代中國先后刻印過 6 次,日本有寬文九年(1669)翻刻本。四庫全書本有影印單行本多種,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59 年出版的整理本,近年被收入《中國醫藥叢書》《中華醫書集成》,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醫古籍名家點評叢書》,被收入《歷代中醫名著文庫·針灸名著集成》《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中國針灸大成》等,還節選入院校教材。
宋 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日本寬文九年翻刻本
( 京都大學圖書館藏)
后來還有中國最早的本草歌訣,即東嘉周天錫1294 年所撰的《圖經備要本草詩訣》,以七言詩述藥365種,簡約,易記。元代有著名法醫學家王與(1261—1346),他的著作《無冤錄》,成為當時刑事偵查、死傷檢驗的必備用書。宋元溫州醫家的著作,大多有日本或韓國的刊刻本,記載著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