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葉 故事/陳明盛
隨著養兒難防老的現象出現,越來越多人認為,現在的社會還是生女兒好,只管生她養她長大就行,最后嫁人了還有彩禮收;不像兒子,養他一二十年后,還要掏空積蓄為他買房買車娶妻又養娃。
那么一個家庭光有女兒沒有兒子就是美好的嗎?
生了兩個女兒的我,對此非常有感觸。過去一直覺得只有兩個女兒很幸福,不僅好養活,不用操心太多,還不用為女兒的人生大事付出什么,比養兒子輕松多了。
可步入晚年后,我卻漸漸發現,其實一個家庭里光有女兒沒有兒子,并不全是美好的,尤其是人到晚年時,會面臨這4大讓人難以妥善解決的難題。
今年66歲的我,22歲結了婚,23歲就當了父親。
本來當年這么早結婚生子,讓我在村里挺自豪的,但老伴五年給我生了兩個孩子都是女兒后,卻讓我在村里很抬不起頭。
我這不是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而是在我們村,都是以香火傳承為重,如果家里沒生出個兒子傳承香火,那意味著這個家就絕后了。
二胎女兒出生后,我也想著再努力生個兒子出來。但政策約束,生兩個孩子已經極限,再生就得被處罰。無奈之下,我只能接受這個事實,帶著“絕戶”的標簽活在村里。
直到后來,看著身邊生了兒子的家庭,一個個為兒子奔忙,我卻發現自己只生了兩個女兒,其實也挺好的。
我的兩個女兒,雖然說在讀書上不怎么優秀,但打小就很聽話,沒讓我和老伴操什么心。
大女兒只讀了初中,畢業后就進了工廠,而小女兒是讀了中專后,去了酒店工作。她們姐妹倆工作后,都沒選擇離家很遠,紛紛都留在本市范圍內,每到周末或放假,也都會回家里來。
同時她們也很懂得孝順,每個月發了工資,都會上交一半的工資給我和老伴。時常還會給我們買這買那,我和老伴很多衣服鞋子都是女兒們買的。
每當女兒們回家,給錢又給物的時候,身邊很多生兒子的同事朋友,都非常羨慕我。
說我生女兒才是寶,不用怎么供養,也不用怎么操心,就如此懂事孝順,不像他們生的兒子,養了一二十年,還要準備很多錢給兒子結婚買車買房。
也在那時候,我開始覺得生了這兩個女兒也挺好的。
我也以為這就是時代變了,兒子成了負擔,女兒才是香餑餑,才是未來我們做父母的最好依靠。
可是,隨著女兒們的嫁人,我又發現,兩個女兒的美好,只存在于她們未嫁人之前,一旦嫁人了,就啥也不是了。
大女兒比較早結婚,25歲就嫁給了同一個工廠的女婿。
我們對于這個女婿也沒什么挑剔的,覺得大女兒喜歡,又不用我們倒貼,大女婿也拿得到好幾萬的彩禮,就把大女兒給嫁出去了。
大女兒剛嫁人時,他們夫妻倆還在市里的工業園工作,離家里挺近的,也照常周末會回來居住,那時候我也覺得挺好的。
更以為大女婿會因為工作,一直和大女兒留在我身邊,像招婿一樣。
但是,大女兒結婚第二年懷孕后,按照女婿那的風俗,回了婆家養胎和生娃,然后就留在了婆家那邊工作。
大女婿為了照顧自己的小家,也在大女兒生育一年后,也跟著回到了他老家那邊再找工作。
雖然大女婿家就在隔壁縣,開車也就2個小時的車程,但因為有了小家庭,還有親家也老了,大女兒更多都留在婆家那邊。
也從那時候開始,大女兒回家次數暴減,從原來每個月至少都可以見到兩三次,到后來一年一兩次。
那時候,大女兒很少回家,但我們身邊還有小女兒,倒也不會覺得有啥不適應,因為小女兒比大女兒更懂得孝順我和老伴。
知道我們老了更需要陪伴,大女兒就跟我們說,她不會像大姐那樣,嫁得太遠。一定會找個附近的對象,這樣就還可以經常陪伴在我們身邊了。
聽到小女兒這么說,我和老伴挺欣慰的,也覺得這么懂事的小女兒,肯定會留在身邊的。但過沒幾年,小女兒卻讓我們失望了,她談了個外地的對象,并愛得死去活來,讓我和老伴都不忍心去干涉。
最后,小女兒就這樣嫁給外地的女婿,并且比大女兒離家還更遠,在省城邊上,開車要5個小時。
不過小女兒還是挺在意我和老伴的,怕她嫁了,大女兒又不常回家,就在出嫁后,一直想要我和老伴去省城女婿家住。
而我這小女婿,挺有本事的,自己住一套復式大四房的房子,我們過去同住也是很寬敞的。
小女兒的話,我覺得挺好的,對于我們只有兩個女兒的家庭,老了肯定要跟著一個女兒生活比較好,這樣有啥病痛也有個依靠。
所以,我55歲退休后,就帶著老伴去了小女兒家生活。
我以為小女兒要我們過去同住的,就可以一直長住下去,結果還是讓我想得太美好了。
我和老伴在小女兒家住了半年,幫他們帶娃又料理生活,剛開始一切都感覺很好,一家五口其樂融融的。
但生活久了,卻讓我和老伴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一樣。而這種感覺不是小女兒小女婿給予我的,而是親家夫妻倆帶來的。
雖然小女婿家里,就我們夫妻和他們一家三口住,但親家住在不遠的小區,也經常來過來吃飯和短住。
每次來都讓我和老伴特別難受,因為親家有點小錢,說話做事都比較跋扈。
可能表面上從不會給我們什么臉色,或說我們什么不好的,但一些行為舉止上,卻總能讓我們有一種被嫌棄感覺,更好像在表示我們在依靠他們的兒子生存一樣。
也就因為這種情況,我和老伴去小女兒家住了半年,還是選擇回到自己家生活。并且除了女兒們主動回來,我們一般不會輕易去女兒家,和要求女兒們回來。
最后,因為這種保持距離,也讓我和兩個女兒成了親戚一樣,再也沒了過去那種美好和陪伴。
最近幾年,我和老伴陸續生病住院了兩三次,老人生病都是希望身邊有子女照顧的,我的兩個女兒也都很孝順,一聽到我們生病了,都會著急萬分,很想回來照顧。
但他們有這孝順的心,卻沒有這孝順的主動能力,除了前年老伴做個比較嚴重的婦科手術,兩個女兒陪伴住院了20多天以外。我今年和去年因為血糖高,住了兩次醫院,兩個女兒都沒回來照顧。
也不是女兒們不孝順了,而是我那兩個親家,都不愿讓她們回來,大女兒家是因為大外孫讀書要陪讀走不開人。
小女兒那邊是親家認為我大女兒都沒回去,這個小女兒就不應該獨自照顧。從而拒絕讓我的小女兒回來,但也沒太過分,轉了幾千元幫我請了護工。
雖然說我這樣也挺好的,不至于病了沒人負擔,但我內心還是挺難受的,尤其是住院期間,看到身邊的病友都是兒子兒媳來陪護的,我卻只有陌生的護工,那些懸殊和欠缺,讓我挺難受的。
也總是在想,如果我有個兒子會不會不一樣?
就這樣,兩個女兒出嫁后的這十來年,我發現了只有女兒家庭的一個真相:那就是當下的社會,女兒再好,可老了光有女兒卻沒兒子,終究還是會遇到這難以妥善解決的4大難題。
1、女兒嫁出去后,就很難再回來
都說不管女兒或兒子,同樣擁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但女兒嫁出去了,就成了別人家的人,她即使有孝順娘家父母的心,卻再也沒有多少孝順的機會了。因為女人嫁人后,要跟隨丈夫料理生活,又要贍養公婆,根本沒多少機會回娘家孝順父母。
2、女婿再好,也不如兒子有用
很多人都說一個女婿半個兒子,但很多人卻不知,女婿再好始終都是外人,他沒有贍養我們的義務。一有事了,他們考慮最多都是自己父母,畢竟血親擺在哪,親生父母總是優先的。
3、養兒難防老,靠女兒更難養老
人人都說現在靠兒子養老很難,但很多人卻不知,靠女兒養老其實更難。因為在一個家庭里,女人從來不是主力軍,要想依靠女兒養老,其實更多還是依靠女婿養老。
本身都養兒難防老了,還想靠一個作為別人的兒子來養老,那簡直是難上難的事。
4、沒有兒子和孫輩的老人,越老越沒有奔頭
不管在不在意傳宗接代、香火傳承,只有女兒的老人,都將越老越沒有奔頭。因為人這一生,除了為了自己而活以外,更多還是為子孫后輩而活。
尤其是到了晚年階段,不用工作,日子閑下來了,身邊沒有屬于自己的兒子和孫輩,那種生活是極其無趣的,不知為了什么而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