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縮水甘油酯的測定》于今年2月發布,將于8月8日正式實施,為市場監管和行業質量提升提供科學依據。
何為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
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是近年來備受國內外關注的新型食品污染物,在食品高溫加工過程中可能形成。近年有研究報告顯示,這兩種物質可在精煉植物油和含油脂的食品(例如餅干、薯條、方便面、嬰兒配方奶粉)中找到。
為何要檢測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
縮水甘油酯和氯丙醇酯在進入人體經消化系統作用后可能轉變為縮水甘油與3-MCPD氯丙醇。這兩種物質被認為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世衛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縮水甘油與3-MCPD分別列為2A (很可能對人類致癌)、2B (疑似可能對人類具致癌性)等級。
不過,關于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毒理學研究尚不系統。德國風險評估研究所對歐洲人群經植物油攝入縮水甘油酯的風險進行了評估,認為一般人群經植物油攝入的縮水甘油酯對健康不存在安全風險。我國目前公開發表的研究資料也認為一般人群在通過植物油等食品攝入的縮水甘油酯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較低。
據了解,歐盟相關法規規定食用植物油縮水甘油酯的限量為1mg/kg,嬰兒食品用油中限量為0.5mg/kg;同時建議將食用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的限量設定為1.25mg/kg,嬰幼兒食品及配方食品的限量設定為0.75mg/kg。
食用油應對新挑戰
我國雖然尚未對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含量做出明確限定,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已明顯強化了相關指標監測及監管,油脂業界更早已高度關注。研究表明,食用植物油的精煉工序中會產生3-氯丙醇酯及縮水甘油酯等風險因子,通過優化精煉工藝可以降低和控制這兩種物質的產生。
本著“多出油,出好油”的原則,近年來我國油脂行業持續開展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的深入系統研究,在全行業提倡“適度加工”,將好的營養成分保留在油里,同時避免風險因子的形成,在3-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防范控制和脫除等技術領域不斷取得創新突破,一些企業油脂產品中該兩項指標控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的優于歐盟標準,油脂品質顯著提升。
今年6月,我國糧食行業標準《食用植物油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發布,首次對植物油生產過程安全風險成分控制作出技術規范,其中包括對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的控制,從原料質量、油脂制取、油脂精煉、生產管理等多方面做出詳細的規定,以加強在全行業的推廣應用。
食用油質量安全一直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和國家重點監管,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測定標準的實施有利于更全面地保障公眾健康,相信下一步出臺限量標準的時間不會遙遠,為油脂行業帶來提質升級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