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幾乎全民討論《抓娃娃》,我也去看了下,感覺后勁很大。
回來被小紅書按頭推送了一些影評,發現全部都在說電影是“東亞式恐怖片”,馬成鋼的教育“很窒息”。但我看電影的時候的感受,老馬的教育方式確實有問題,說窒息也沒錯,但真的還好,并沒有很多人說的那么恐怖。
全網都在罵馬成鋼的時候,我可能是唯一一個想替老馬說兩句話的人。(以下可能有劇透)
先簡單介紹下劇情:西虹市富豪馬成鋼因為大兒子教育失敗,帶著小兒子馬繼業搬進自己小時候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明面上的劇本是:一家四口人,每個月生活費只有1000多,爸媽都是辛苦的打工人,奶奶癱瘓在床。家里屋頂漏雨,窗子漏風,全家找不出一件沒破的衣裳。主打一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但這個殘破的大雜院的地下,是一個龐大的為馬繼業24小時服務的教育專家團隊。教育專家們以大雜院鄰居的形式,被安插在馬繼業周圍。門口的小攤販,保安,都是為馬繼業服務的NPC。連癱瘓在床的奶奶,都是教育專家李老師。
馬繼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部在教育團隊的監控之下。這是一個微縮版的“楚門的世界”。直到某天,馬繼業發現了世界的異樣……
這部劇中描繪的一些場景,比如沒苦硬吃,愧疚綁架,對孩子嚴格的監控與操縱,可能過于勾起了大家的童年陰影,所以現在看到最多的觀后感,都在說它是披著喜劇外衣的“東亞恐怖片”。但我自己的觀感真的還好。
首先這部電影里的教育模式并不具有什么代表性。真正的富人家庭絕對不會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他們想讓孩子吃苦,會給他們吃更高級的苦;真正的窮人家庭當然也不會讓孩子“沒苦硬吃”——不硬吃也到處是苦。
這電影真正的原型可能是,那種有點錢但不多,卻有讓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執念的那種家長。這個電影應該就是他們如果有條件的話,最想做的那種教育實驗。
但電影是有過分夸張的。吃苦過度,愧疚作秀,監視方面,直接造出一個“楚門的世界”——普通人倒是想這樣,奈何兜里的錢不允許。
所以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物質上可能吃不了這么多的苦,也不會被如此嚴密的監控。普通人家的孩子會感覺到“窒息”,恐怕更多的是因為精神,而不是因為物質。
這也是我看《抓娃娃》時一直感覺還比較輕松的一個原因——電影里的馬繼業雖然表面上,物質方面確實沒少吃苦,但精神方面其實一直沒有匱乏。
物質貧乏帶來的最大的一個副作用——自卑,被他爸老馬用物質以外的東西化解了。
比如發現他英語課上有些自卑,張不開嘴,這邊老馬立馬安排外教在路上“偶遇”,幫孩子練習原汁原味的英文。圍繞馬繼業的小宇宙,不用說,更是24小時在線的夸夸群。在這樣的環境里,其實很難自卑。
馬繼業住的大雜院里,旁邊就是書店,他想看什么書都可以借;睡覺的時候“擾民”的音樂是鋼琴曲,出門就是寫毛筆字練書畫的老師,門口的花匠是園藝師,修鞋的師傅是金牌物理老師,下棋的大爺是數學大拿……在完全無痛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把知識和興趣愛好灌輸到孩子的腦袋里。
這不就是很多家長夢寐以求的“精神富養”嗎?
人在精神世界豐富的情況下,是會忽略掉一些物質方面的匱乏的。
更重要的是,在馬繼業成長的過程里,感受到的愛與陪伴并不少。家庭氛圍和諧,父母關系融洽,有大把空閑時間陪伴他。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都關心他,隨時關注他成長中遇到的任何一個問題。
電影里的一個細節,當馬繼業沒有受到誘惑,關上了收銀臺的抽屜時,滿滿一屋子人爆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
這也是愛——馬繼業這個孩子,其實一直是被愛包圍的。就算是綁架孩子,那底色也是溫柔的。
真正傷害孩子的是什么?不是物質貧乏,而是伴隨而來的那些副作用:自卑,匱乏,貶低,打壓,指責,想控制孩子卻又不給任何信任或者支持,讓孩子永遠活在無人兜底的緊張里,孤零零地,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
而且說實話,現實中真正有這種想法的普通家庭的家長,尤其是當爹的,跟馬成鋼比,真的差遠了。
整個教育過程里,老馬沒有暴力,沒有貶低,沒有因為孩子的錯誤過度反應,沒有強硬地要求孩子“照我的來”,最后孩子高考交了白卷,后來又堅持考體育學院,他也沒有強行干預。
全劇爭議最大的一段劇情:馬繼業拿了全家人的“生活費”,結果卻買了一個平板電腦的時候,馬成鋼把電腦煮壞了,讓馬繼業沒法退還,想要給他一個教訓。馬繼業無奈之下去撿瓶子,結果被歧視,被嘲笑,可能刻下了終生難愈的傷痕。
純粹站孩子的立場,會覺得太委屈,太窒息。他明明也沒有做什么過分的事,只是想體驗一下同學都有的平板電腦而已。
不過換個角度看,放手讓孩子管理全家的生活費,這首先讓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信任。信任本身也是一種力量。
真的想控制孩子的普通父母,百分之八十也是不信任孩子的父母。如果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信任,恐怕孩子百分之八十的心理問題都會被抵消掉。
其次這件事讓馬繼業明白做決定的后果——那天發生的事,他肯定終生難忘。而在一個人漫長的一生里,早早就知道“后果”的嚴重性,一定是好處多過于壞處的。
而且這件事比較好的后續是,馬成鋼沒有責備孩子,而是直接幫孩子兜了底,告訴他“這事翻篇了”。并且教會了孩子“聰明地撿瓶子”,把馬繼業拉出了“窮人思維”。
全家人一起撿瓶子的那個夜晚,馬繼業一定是感覺到溫暖的,充滿力量的。就算這種方式錯了,但那種被家人接納、支持的踏實感,是可以給他心理能量的。
所以即便是在這種環境下,馬繼業也一直保有很高的價值感。別忘了他在思想政治課后去找老師解惑,張嘴就來的是“為什么我家條件那么艱苦,還能培養出我這么一個品學兼優、英俊健碩、愛好廣泛的學霸呢?”
從成果來講,馬繼業教育得已經很不錯。片中末尾,還沒成年的他能憑一己之力,把一群大人耍得團團轉,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未來也絕不至于太差。首先德智體美勞的底子有了,其次他爹有充足的家底供他試錯,對他自己的人生,他有充分的選擇的空間。
甚至馬成鋼的大兒子也還算養得不錯了。他底色溫暖,最后也通過登頂珠穆朗瑪峰,獲得了精神的自由。
能養出溫暖,善良的孩子,至少說明在成長過程里,父母并未讓他們感受到太多的黑暗。
而且細想,大俊和繼業,他們的自由是因為什么?還是因為爸爸有錢,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啊。
無論你愿不愿意承認,父母的資源就是孩子的底氣。有錢人裝窮,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普通人按富人標準養娃,恐怕才是真正的悲劇。
我當然不認為馬成鋼的教育方式正確。我只是覺得,純粹從電影的具體場景來講,馬成鋼情有可原。至少他用的是最順應人性的一種方式:潛移默化。他企圖用傷害和對抗最小的方式,給孩子設計一條自己認為最正確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里,他也是100%的用心+身體力行的實踐,并且小心地避開了很多孩子可能會踏進去的坑。比東亞很多當甩手掌柜,或對家庭一點貢獻都沒有,卻非要強調父親權威的爹,要好得多了。
真正恐怖的不是馬成鋼。真正恐怖的是現實里,沒有馬成鋼一樣的認知和資源,也給不了馬成鋼一樣的支持、信任和陪伴,卻非要設計孩子的人生,用貶低、責罵甚至暴力的方式控制孩子,強迫孩子聽自己的那種父母。
所以只是把責任都推給老馬,挺不公平的。而且我做為家長,一定程度上能理解家長的一些執念。
不求孩子大富大貴,起碼讓孩子擁有向下的自由,這是很多中國家長的想法。但擺在面前的通道就那么一條,不卷能怎么辦?
說真的,有幾個家長真心喜歡雞娃?起碼我不喜歡。同時浪費我和孩子的時間,還傷害親子關系。有那個時間,我也想多睡一會,逛逛街,哪怕看看書,看看劇,發發呆,也比雞娃更舒服更放松。
關鍵是,現在給孩子自由,將來他可能就沒有自由。父母也是真心想為孩子好,甚至這“為孩子好”當中,不包含自私的成分,就是真的自己毫無所求,只求孩子以后能過得好一點。但因為要跟孩子的欲望對抗,有時候避免不了發脾氣,說教。
父母的好意,孩子接收到的,可能是窒息。而且因為隔著時代的原因,父母的教育總會有一些延遲,有知識或視野的盲區。父母再用心,也很難有絕對完美的教育。
所以比起影片中大篇幅的“沒苦硬吃”等主劇情,我更喜歡的反而是它的一些前后呼應的小細節,以及片尾的彩蛋。
一個細節是,老馬讓孩子跑步去上學,本來是為了讓他減肥,鍛煉身體,磨練意志,沒想到激發出了他的跑步天賦。
第二個細節是,老馬給孩子撿瓶子,本來是想教他用聰明的方式賺錢,沒想到孩子反而愛上了撿瓶子。
這個“撿瓶子”的結局,看你怎么解讀。很多人認為馬繼業是有了童年陰影,但我覺得他是在懷念那個全家人一起撿瓶子的夜晚——如果不是這樣,他的表情不會更多的是釋懷、放松,而應當是壓抑的,苦大仇深的。
無論如何,都與老馬的設計背道而馳。
人的成長其實類似蝴蝶效應。你永遠不知道,孩子遇到的哪一個人,哪一件事,會對他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老馬計算得夠精確了吧?但就算再嚴密的控制,也總會在計劃之外。設計孩子的人生這件事,類似《神雕俠侶》公孫止家祖傳的武功,難練易破。練了幾十年,抵不過蝴蝶扇一扇翅膀。
人生來只能是自由的。像片尾曲唱的:“不在計劃內的光,才值得我勇敢地前往”。能自由控制的人生,哪怕是在犯錯,也比當一個提線木偶更快樂。
放下良苦的父母心,把人生還給孩子。
全片我最有感觸的,其實是著墨不多的馬大俊的故事。和被嚴密控制的小兒子相比,馬大俊是被忽視的一個。他的故事可以腦補:馬成鋼白手起家的時候,顧不上大兒子的教育,后來跟前妻離婚,想必家庭關系也不和睦。馬大俊成長過程中雖然有充足的物質,但精神上的缺失永遠無法彌補。
他并非沒有優點,甚至所有人當中我最喜歡他。他溫暖,真誠,善良,卻成了父親眼里廢棄的“大號”。
這個孩子這些年左沖右突,走不出不被父親認可的陰影。
而彩蛋里,馬大俊登頂珠穆朗瑪峰,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拔掉氧氣罩,也要喊出那句:老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這個一直被忽視,被父親恨鐵不成鋼的大兒子,終于放下了“讓父親認可”的執念。當放下的那一刻,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這是全片我最喜歡的一幕。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有真正釋懷的感覺。
父母當然要給孩子自由。但我更想說的是,一個人的真正的自由,來自于自己,而非來自于父母。
當一個人真的從內心生長出力量的時候,其他一切因素,都不能成為束縛他的牢籠。
像馬大俊一樣,他獲得自由,是通過登頂珠峰,找到了自己的力量——父母的教育或許不完美,但我們的人生并非沒有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