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在自我更新過程中實現千城千面,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文化與生活體驗,這也是多元化氣質的體現。
最近,河北的省會石家莊,因官宣將“安徽牛肉板面”更名為“石家莊牛肉板面”一事上了熱搜。
石家莊為此還特意召開了“石家莊牛肉板面公用品牌發布會”,由市長親自站臺。
石家莊市長親自站臺“石家莊牛肉板面”品牌發布會
許多網友感到不解,為何一個省會城市突然要和“安徽牛肉板面”較上勁?
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板面在河北的受歡迎程度。河北人喜歡吃面,但無論是蘭州拉面,還是扁豆燜面,都不及板面的人氣旺。
在某點評網站搜索“板面”,石家莊有25980條結果,邢臺有6283條結果,邯鄲有13975條結果,保定有24821條結果,唐山有23028條結果……
顯然,石家莊人對板面情有獨鐘。
在石家莊,相隔不到數百米的距離就有數十家板面館,其密度完全不亞于便利店。
石家莊的安徽板面店標語,圖片來源:小紅書@蛋包飯
所謂“板面”,就是把面做成長條狀,在案板上拍打制成,爽口耐嚼。
板面的制作其實并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各地做法略有不同。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面條一定得寬,而且得配肉。
對于石家莊人來說,吃板面必須是“安徽牛肉板面”才夠味。
據說,安徽板面在石家莊高峰期開到2000多家,而全國最知名的“蘭州拉面”在石家莊才1000多家。
所以有網友戲稱,“石家莊境內向任何方向出發,不出十分鐘即可抵達‘安徽板面’”。
安徽板面火爆到已成為石家莊的當地美食代表,沒有之一。
幾乎所有來石家莊的游客,一定會被當地人推薦“安徽板面”。
歌手薛之謙來石家莊開演唱會,就被粉絲推薦去吃“石家莊特色正宗安徽板面”。
薛之謙石家莊演唱會手持板面,圖片來源:小紅書@
在河北拍戲的演員王迅,問到當地美食,劇組的人不約而同推薦“到河北,你必須去吃一次安徽板面”。
“安徽板面”為何與石家莊有如此深厚的淵源呢?
據說,板面起源于皖北阜陽市的太和縣。
20世紀90年代,大批來自阜陽市太和縣的打工者千里迢迢來到飛速建設中的石家莊。
“太和板面”以其價廉物美的優勢在石家莊遍地開花,用一碗碗面香筋道、香辣十足的家鄉板面填了打工者的肚子,解了鄉愁,也為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地。
安徽太和板面,圖片來源小紅書@檸檬炒番茄
可太和縣的知名度實在太低,全國叫“太和”的又不止安徽一處,很容易混淆,于是“安徽板面”才逐漸代替了“太和板面”。
石家莊坐落在盛產小麥的華北平原,麥質上乘,加上當地板面師傅精湛的手藝,使得“嫁”過來的安徽板面味道更為誘人。
太和當地板面配的是羊肉,而石家莊人偏偏不喜歡吃羊肉,雙方曾僵持多年。
最終,安徽板面妥協了,換成牛肉后煥發新生,才成為今天的石家莊牛肉板面。
這也很正常,許多地方美食遷移異地后,都經過了本土化的創新與融合,最終演變為符合當地人口味和習慣的當地美食。
尤其是在石家莊,這座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類似缸爐燒餅、驢肉火燒、牛肉罩餅等傳統小吃,其實都是沿著鐵路線傳播而來,經過些許改變,從而換來了和石家莊人的長相廝守。于是,“石家莊的安徽板面”,這個略帶喜感的詞匯一直被石家莊人津津樂道。
原本與城市相安無事的“安徽板面”,石家莊為何又要如此急切地為板面爭一個“名分”呢?
“石家莊是河北省會”,說完這句,似乎很難再令人想到與這個城市有關的代表性記憶。
也難怪,石家莊除了是省會,還是Ⅰ型大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但在同類城市中,卻難以成為真正的記憶點。
由于地處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也因此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石家莊“火車頭步行街”圖片來源:小紅書@吳導師
不過,作為河北省會的歷史,石家莊并不久遠。
解放后,河北省的省會歷史經歷了多次變遷,直到1968年,石家莊才最終成為了河北省會。
自此之后,石家莊憑借雄厚的紡織、制藥等基礎,一直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輕工業基地。
隨后幾十年間,石家莊一直籠罩在北京、天津的光環之下,極為低調。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孕育了被譽為“相當于搖滾樂的九年義務教育”的《通俗歌曲》與《我愛搖滾樂》兩份刊物,才有了“搖滾之城”這個梗。
近十年來,伴隨石家莊不斷建設,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發展速度并不算理想。
尤其是作為省會城市,石家莊的經濟總量顯得有些拿不出手。
2022年,石家莊GDP為7100.6億元,位列全國城市第38名。經濟總量不高,人均水平則更低。2022年石家莊人均GDP僅為59645元,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排名倒數第三(僅強于南寧與哈爾濱)。
作為河北省的“一哥”,石家莊的地位也很尷尬:
比經濟,經濟總量不如唐山市;比環境,不如靠海的秦皇島;比古代歷史,不如千年古都的邯鄲;比近代史,不如拱衛京畿重地的保定;比人物,不如名人輩出的滄州。
在國內眾多省會城市中,石家莊近乎“小透明”,毫無存在感。
彼時,國內有太多城市靠著音樂節迅速走紅,從官方到民間都展現出難得的支持態度。
2023年,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已經和“音樂節”深度綁定,連遠在河南的新鄉市都在爭奪“搖滾之城”的稱呼時,石家莊終于坐不住了,正式打出“RockHome Town(搖滾之城)”的旗號。
石家莊“搖滾地鐵”,圖片來源:小紅書@皮卡丘
應該說,無論是從歷史還是樂隊知名度,石家莊的“搖滾之城”都名副其實。
萬眾期盼中的石家莊,在邁進“搖滾之城”的路上不斷加速。
石家莊市委宣傳部邀請了當地中青年搖滾骨干匯聚一堂,暢談搖滾樂發展與打造石家莊城市名片。
市內萬象城的大屏幕不斷滾動放著“萬能青年旅店”的演出海報;城市公交的車廂甚至化身搖滾樂隊演出的舞臺。
甚至,“萬能青年旅店”那首《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火遍大江南北后,河北共青團還趕緊重新填詞翻唱了一首《殺不死的石家莊人》……
石家莊迫不及待“搖”了起來,希望盡快把沉睡許久的搖滾夢再次“搖”醒,賦予城市年輕化的內涵。
石家莊音樂節,圖片來源:小紅書@飛呀飛
顯然,那時的石家莊肯定覺得“搖滾樂”要比“板面”高大上的多。
可惜搖滾樂特有的反叛氣質并不是誰都能接受……
自從石家莊打出“搖滾之城”后,經歷了一些風波和質疑,然后就沒有了下文。
這期間,曾經火熱的城市音樂節也相繼遇冷,再無往日風采。
但隨著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大火,以美食出圈的城市卻越來越多。
按照中國旅游研究院此前發布的《2023中國美食旅游發展報告》,隨著旅游空間從風景到場景的轉變,美食在旅游目的地建設和發展體系中的地位越發凸顯。
越來越多的城市將美食文化納入城市品牌戰略的范疇,成為促進旅游消費、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于是,蘇州發布《蘇州飲食文化振興計劃》,宣布要打造“世界美食之都”;鎮江推出了“鍋蓋面里的鎮江味”;東北吉林組建“鍋包肉辦公室”,招募網絡博主、美食達人,助力將鍋包肉打造成地標美食。
相比音樂,舌尖上的美味似乎更容易被傳播和記憶。
如今,品牌營銷喜歡提IP,指的是一個品牌所獨有的、可識別的形象、符號或設計,既能夠代表品牌的核心價值和特色,又能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與記憶。
最重要的是,這個IP必須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識別性。
對于急需找到城市新名片的石家莊來說,勁道爽滑的“安徽板面”便是兼具文化與美食的城市IP。
畢竟,對于石家莊乃至全國人民來說,辣椒的紅、青菜的綠、面條的黃,色澤搭配沖擊視覺,同時豪邁地融入了辣椒、雞蛋、肉丸子、火腿腸、鹵肉等食材的“安徽板面”,真是要“顏值”有“顏值”,要“份量”有“份量”。
或許有人好奇,“安徽板面”究竟能不能算石家莊的本土美食?
事實上,如今諸多城市美食早已不是原來的風味,很多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外地美食”。
從遍布全國的“啤酒烤鴨”“小龍蝦”“麻辣燙”……很少有什么美食在進入新城市后能繼續保持原汁原味。
雜糅、迭代、共生、創新,遷移到異地并改良的美食,既是碰撞后的升級,更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注腳。
比如去年義烏一場音樂會中,歌手周梓倩在互動環節問現場觀眾義烏特產是什么?
臺下觀眾不約而同地大喊:“江西小炒!”
確實,江浙滬這些年吸引了無數江西打工者,后者帶來的“江西小炒”,遠比在自己家鄉更出名,也更有影響力。
這也難怪,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興起,無數打工者背著行囊奔赴他鄉創業打拼。他們在異地他鄉奮斗時,既靠板面解了鄉愁,也為城市增添了新的風味。
一碗面、一份小炒,講述屬于老百姓的奮斗的故事,也見證了中國改革的宏大歷程。
其實,人們對美食的喜愛是共通的,草根美食更是自帶煙火氣和交流屬性。
亦如板面,發源于安徽太和縣,出圈卻在河北石家莊。
石家莊“火車頭步行街”的牛肉板面文化體驗館
作為傳統面食文化的組成部分,一碗油光锃亮、熱氣騰騰的板面,看上去并不起眼,卻撫慰了打工者的腸胃,就此鋪墊出新的城市飲食習慣,演變為新的城市滋味。
去“安徽化”后,“石家莊牛肉板面”能否繼續發揚光大,打造出特色化的城市IP,提升城市品牌的認知和關注,或許只能靠時間檢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