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老子《道德經》
曾經,我認為成長是一個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然而,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在《道德經》中寫道:“為道日損”,即追求“道”的過程不是不斷增加,而是逐漸減少。減少到最后,就是“無為”狀態了。
《哈佛公開課——幸福課》上,塔爾教授引用了老子“為學日增,為道日損”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知識、技能、積累經驗,多多益善;自我成長則相反,需要不停地做減法,把無關緊要的雜念一步一步剔除,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專注。
時間是不可逆的,在追求成長的路上,我們要學會簡化和剔除多余,才能抓住最核心的要素,為真正重要的事物騰出空間。
一,減少需求
我們可根據自身情況,設法將需求降到最低值。不僅包括物質需求,還包括精神需求。通過化繁為簡,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首先,降低物質欲望,不去追求一些不必要的,或者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東西,把現有的多余的東西能清理的就清理掉。
沖動購物、超出預計的過度消費、頻繁更換手機……,這些行為在我們中較為常見。曾經看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網友說自己在控制自己亂花錢行為的時候,不小心在網上看到一個賣“野生葫蘆娃”的,頓生好奇,那得買一個看看,有多野。
本來只打算買雙鞋,逛了一圈,回來后,大包小包的買了十幾件,這些中的大部分,是注定要放著吃灰的。
看到商場在做活動走不動,不買點什么總覺得自己吃虧了。
另外就是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消費。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邁巴赫,那就得想一想,我們用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代步工具,那普通的車就可以了。如果錢包厚度足夠,那就無所謂了。
個人不建議為了一件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奢侈品忍受太多艱辛。不管女孩還是男孩,富養還是窮養,養好的第一要素永遠是愛和包容帶來的底氣和安全感,其次才是富足的物質。
虛榮,從表面上缺乏的是物質,骨子里缺的是那種無論混得怎么樣,都有人無條件接納、喜歡的底氣。那么努力想通過物質得到一點點關注,反而引來了一些冷嘲熱諷。如果生活是座大山,普通人是從山腳開始爬的,他們,則是從懸崖下開始往上爬的,未來的艱辛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也不要氣餒,前行一步就有一步的風景。既然無人可以依靠,那我們就想辦法成為自己的太陽。
從地獄里爬出來的人,會比沒有經過地獄的人更深刻、更有力量。
其次,清理精神欲望,去除雜念,去除無謂的精神內耗。
各種精神內耗,都源于沒有穩定的內核。
缺乏關注的人,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不惜嘩眾取寵。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不斷地裝瘋賣傻,引起陣陣哄笑。他看起來非但不覺得羞恥,反而挺高興的。有人看不下去了,問原因,他哭了,“不這樣做的話,根本沒人理我?!?/p>
反向思考,如果他不需要被人關注,完全可以不用這么辛苦。他的內核是空的,需要別人看到才有存在感,哪怕得到的只是嘲笑。
沒有安全感的人,可能會控制欲特別強的完美主義者,也可能會變成敏感脆弱、自我壓抑的討好型人格。
一些小說、電視劇里的“霸總”,可能只是沒安全感。這些人潛意識里覺得,所有的東西都在掌控之下,才覺得安全,任何失控行為都是對他的挑戰。他可能會因為女主角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大發雷霆。與之相反,討好型人格則擔心如果自己做錯了,別人就不喜歡我了,進而努力去滿足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這兩者看上去似乎是完美的一對,但事實上,因為合適的土壤,會讓二者更加極端。
各種各樣的潔癖,其實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當我們對環境、自身健康狀況感到擔憂時,可能會通過各種強迫性的行為來尋求控制感和安全感。
由此可見,不在意、不分析解讀他人的看法;不討好、不試圖控制別人;不自我強迫,可以消除絕大部分精神內耗。
減少不必要的損耗、有利于我們更加專注目標。
二,簡化行為
檢查下日常,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別做了,把無效的努力去掉;然后把不必要的人際關系去掉。
什么叫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一場聚會,去不去好像對工作生活都沒啥影響。但礙于面子,決定還是去了比較好。朋友兒子辦了個氣派的生日晚宴,我要給孩子來個更大的。同事小馬換了新車,我也得換。為了給領導留下好印象,我要拼命加班……
不少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多半跟“面子”有關。
其實,為了“面子”丟了“里子”,才是最沒有面子的事情。
什么是無效的努力?就是我背了一年的單詞,回頭做一下檢測,發現詞匯量跟一年前相差無幾。
可能有人會問了,那你是咋背的呢?好問題!
我檢查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發現,每次用App背單詞的時候,我都會關注其他的東西,而不是單詞本身。比如,每出現一個單詞,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下面幾張圖上,對著圖片浮想聯翩,突然想到什么奇怪的點上了,還會順道去搜索一下相關的信息。
換個App行不?不行,缺乏有趣的圖片我就沒興趣了。
看了下自己的搜索歷史,哭笑不得,比如,綠巨人變大后小腿的壓力有多大?為什么中國的神仙先收定金、事后才付全款?貓肚子下面為什么垂著一塊肉?
三,剔除無效信息
變被動為主動,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式去篩選,即可去除不少無效信息。
有位教育家這樣描繪?今天老師的?講課:“掰開,揉碎,嚼細,喂給學生。”長此以往,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學習?能力上的“殘?疾人”。
并不只是學生,我們很多成年人也是。
現實中,習慣了不帶腦子出門,看大家怎么說,俺也跟著怎么說,大家怎么做,俺也跟著怎么做。
這怎么行呢?我們說什么、做什么,不是因為看著大家說的有道理,做得還不錯。而是根據我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一方面,他人說的、做的,無非是想讓你聽到的、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給自己“立人設”,這是我們每個人自我保護、獲得認同感的本能;
另一方面,即便他人出自真心,他們的說法和方式,未必適合我們。就像別人的鞋子不一定適合我們的腳一樣,可別犯削足適履的錯誤。腦袋懶惰也會養成習慣的。
書上、網上的信息也是一樣。
所以,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書本上、網絡上,所有的信息對我們來說,要么是給了知識,要么是觸發思考,否則,就是無效信息。這些需要我們主動去甄選,把里面好的,有養分的選出來,培養我們的大腦、滋潤我們的內心。
在過去的武俠小說上經??吹竭@種場景,徒弟一路艱辛,終于拜到名師門下。然后名師給他的任務是“先忘掉過去一切你所學的。”
這個師父說的“忘”,就是一種做減法。你得先把自己清空了,才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內心。這個時候再學東西,才不會被過去的經驗束縛。
那么我們會不會因此把過去有用的東西也一并忘記呢?
不會!
內心的東西是剔除不掉的,它們已經內化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剔除的是雜音,對我們來說沒用的東西。
減少不必要的信息輸入,專注于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提高決策的質量和效率。
五代時的《還金述》有語:“妙言至徑,大道至簡?!?/p>
因此,可以這么說:
會做加法的人是博學的人,而會做減法的人是智慧的人。
蒙德里安《紅黃藍黑構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