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金融圈成了眾矢之的。已經到了做空挨罵、做多也挨罵的地步——買國債都被批評“擾亂經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今年以來房市、股市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唯有國債一枝獨秀,連番大漲。以至于4月份央行喊話“不要炒國債”,可是依然沒有止住國債上漲的勢頭。
5月22日,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正式進入二級市場交易,“國債熱”達到高潮。連續暴漲,最大漲幅25%,兩次觸發臨時停牌。央媽也從喊話升級為采取行動。
7月1日,央行宣布將于近期面向部分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并表示賣出國債操作正推進落地。央行明確表示要親自下場融券“做空國債”。這一非常舉措,可見形勢之激烈。
于是,照例有業內人士出來“政策解讀”,遂有了“瘋搶國債,也是對經濟的擾動”的暴論。民間腦補繼續加碼,往“中美金融戰”的陰謀論上扯。
但凡金融資產下跌,“做空中國”的帽子滿天飛,已經見怪不怪了。現在連“做多”也不行了嗎?
其實,“瘋搶國債”沒有什么陰謀,而是“資產荒”的極致表現。“資產荒”是當下很多經濟現象的解釋,甚至發行超長期國債本身,也有“資產荒”因素的影響。求解“資產荒”現象,是破解今天經濟困境的一把鑰匙。
5月份,央行發行超長期國債,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財政需求以及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緩解商業銀行因“資產荒”造成凈息差降低的經營壓力。30年超長國債2.57%的發行利率,就是為大型國有銀行量身定做的“小灶”。
大型國有銀行的平均存款成本為1.85%左右,業務管理成本大概為生息資產的0.8%。兩項疊加,資產收益率的底線在2.7%左右。市面上的“資產荒”造成居民和企業的投資意愿下降,銀行存款激增。可是,銀行也找不到足夠的優質資產投,存多貸少的超額儲蓄大幅導致銀行的凈利差收益大減,成了放不出去的燙手錢。商業銀行的經營壓力陡增。這就需要央媽伸出慈愛的小手,拉“孩兒們”一把。
30年期國債發行利率是2.57%,基本滿足了大型國有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底線——名義上還差那么一丟丟,但是大型國有行買國債的管理費用低、不占資本金。2.57%的國債利率至少不虧,甚至略有點盈余。
因此,央行發行超長期國債,就是為國有大行定制的無風險資產。之所以說是為國有大行量身定制的,是因為股份制銀行的收儲成本、業務管理成本都比較高,資產收益率底線要達到3%以上。超長期國債的2.57%沒有照顧這些“小伙伴”。國有大行吃肉,股份制銀行最多喝點湯,其他的金融機構只能眼饞一下。
可是,這樣親疏有別的精準安排在一級市場的發行階段是有效,但在二級市場就不靈了。“資產荒”雨露均沾,金融機構都是有錢不知道往哪兒投,都缺優質資產固守筑底。一級市場吃不到長期國債的肉,更得在二級市場瘋搶。這一搶,就造成了國債價格的暴漲。
債券和股票不同,股票是越買越貴,債券是越買實際收益率越低——因為債券每次上漲都相當于預支了未來的利息收益。所以,國債成了單邊的多頭市,國債的實際收益率大幅下降。這就惹惱了央媽。這幫“熊孩子”不聽招呼的搞法,不是砸場子嗎?
國債的實際收益率是市場無風險利率的標桿,要是跌得不成樣子,會波及整個利率體系。間接也會影響到匯率——中美之間的利率差擴大,的確會加劇資金外流。所謂“中美金融戰”的陰謀論就是這么來的。
不過,本輪中美之間的資金流動,起決定作用的是其他宏觀因素而不是美聯儲加息、中國降息的利差擴大。讓央行煩惱的真正原因,我們金融系統的利率水平是政策主導的,如果和市場實際利率嚴重背離,會影響政策的權威性。這是關乎金融主導權的大事——政策可以給,但市場不可以要,更不能“倒逼”。因此,央行做出了“我要下場做空”的強硬表態,政策解釋家們順勢扣上一頂“擾動經濟”的大帽子。
可是,解釋家們顯然用力過猛了。經濟哪有靜止的,“動”是必然的。至于說“擾動”,那是言重了。金融市場熙熙攘攘皆為利來,誰吃飽了撐的,故意和央媽置氣?“擾動”總有不得不“擾”的理由。沒有人“惡意做多”國債,無非是“資產荒”壓力之下的不得已罷。從居民到企業再到金融機構,上上下下都是有錢也沒處投的“拔劍四顧心茫然”。即便央媽精心設計的長期國債,也免不了被“擾動”了。
這場國債風波,直接影響有限,卻凸顯了“資產荒”對金融體系造成的內傷。央媽是真難,為“資產荒”出手發過債,卻因“資產荒”受到了意外的政策干擾,最后不得不用“親自下場做空”的非常舉措打補丁。這是難為了央行,難就難在左右為難。動作幅度稍微大點,就遭到了市場的反噬。
其實,“資產荒”對央媽施策的干擾遠不止區區的國債風波。很多宏觀的貨幣政策,都受到了“資產荒”的干擾。
比如,“貨幣政策救市派”期望央媽相仿美聯儲搞QE,親自下場收資產。可是,“資產荒”擺在眼前,央媽能不慎重嗎?A股沒有納斯達克,債市里唱主角的地方債是泥菩薩過江。央媽QE誰,誰就解套了,可央媽找誰解套呢?QE也要算賬,不是白送錢。
再如,大幅降息增加流動性,央媽也得考慮資產荒的現實情況。大面積的“資產荒”是資源錯配,造成資源錯配的機制不糾正,就算大幅降息能增加流動性,只會加劇錯配。造更多沒人買的房子、沒車跑的高速、沒客流的高鐵,經濟就會好?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造成“資產荒”的資源錯配機制得不到糾正,大幅降息也解決不了流動性問題。日本央行從1999年就實施0利率,期間甚至還搞過負利率,解決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嗎?如果不是這次日元借著美聯儲暴力之勢大幅貶值,再搞10年0利率也不會有多大效果。
不要想象央媽打開貨幣的水龍頭,就有源頭活水來。造成資產荒的錯配機制,挫傷了市場預期和信心,這不是印點錢就能修復的。天量的M2都推不動M1,說明中國經濟缺的不是錢,缺的是把“死錢”盤活、轉化為優質資產的市場信心。這已經超出了貨幣政策范疇。
金融可以創造貨幣,但是不能憑空創造優質資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了優質資產的“米”,單有貨幣的“水”,是做不出飯的。
我們的金融體系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是資源錯配導致資產荒的“鍋”,不該金融系統背,央媽也不是破解資產荒困境的“解鈴人”。央行的政策動作受制于“資產荒”難以施展,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就更指望不上了。
總而言之,金融系統上上下下都困在了“資產荒”里,左右為難、進退失據。不要說放水救市,能把凈息差減少的缺口補上就不錯了。造成“資產荒”的資源錯配問題不解決,市場信心不恢復,貨幣政策也好,金融政策也罷,都很難傳導到實體經濟。所以,不要責怪央媽了。央媽不是不盡力,而是有力使不上。也不要給金融機構亂扣帽子,自顧不暇,哪有“擾亂經濟”的余力?
為今之計,只有斷了資源錯配的病根,制止資產泡沫化的趨勢,從而修復市場信心,釋放優質資產。這才是“資產荒”的正解。
關胖再出發,敬請新老朋友們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