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人工智能時代,心理學正在深度參與人工智能革命浪潮。作為探索人類心智奧秘和社會行為的軸心學科,心理學家好奇的科學問題包括(但不限于):1. 人工智能是否具備等同于人類的心智能力和多元智能?2. 在生活決策、法律決策和倫理決策中,人類偏好人類決策還是人工智能決策?3. 人工智能是否擁有自我意識、情感體驗和道德良心?4. 人類是否賦予人工智能等同于人類的道德關懷和道德地位?5.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和迅猛發展持有何種態度?利益論、威脅論還是辯證態度?
隨著人機合作更加深入,人們開始呼吁人類應當關心和保護機器人的基本權益, 甚至賦予機器人類人的道德考量, 即給予機器人與人類同等程度的道德關懷和道德權益 (Lund et al., 2007)。對于人類而言, 機器人究竟僅僅是高級工具, 還是值得被善意對待的實體存在?當人們將機器人納入道德考量范圍后, 人們是否愿意對機器人做出利他行為。然而, 前人研究更多關注機器人自身屬性(比如擬人化程度等),而鮮有研究關注人類自身特征,尤其是文化特征對機器人利他行為的影響極其解釋機制。因此,我們基于文化心理學的理論視角和實證范式,從概念界定、理論闡述和實證依據三個層面探索個體的文化心理因素如何影響人類對機器人的利他行為, 以及背后的深層心理機制如何。
圖1 人類與人工智能交互合作
多元文化經歷是指人們直接或間接與外國文化元素或文化成員接觸或互動的文化體驗(Leung et al., 2008), 強調個體在不同文化層次中的文化整合體驗。多元文化經歷更豐富的個體擁有更高的創造力、認知靈活性和整合復雜性,更高的辯證思維(Hu, et al., 2021),更少的外群體偏見等等(見綜述:胡曉檬 等,2021),因此或許更有可能模擬和想象機器人具有 “類人”的心智能力和心理特征,從而提升人類對機器人的心智知覺。此外,不同文化情境或者文化圖式塑造了人類對機器人的復雜態度和交互模式。
圖2 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彭凱平教授與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胡曉檬老師聯合指導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滕玥同學和武漢大學心理學系張昊天同學等開展了系列實證研究,試圖探討多元文化經歷能否提高人類對機器人的利他行為以及背后潛在的心理機制。
研究1
通過線上問卷的方式, 整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數據, 初步驗證了多元文化經歷正向預測人類對機器人的利他行為, 并發現心智知覺在二者中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結果表明,多元文化經歷廣度和深度越高的個體, 越有可能賦予機器人心智能力, 從而提升人類對機器人的利他行為意愿,。
圖3 理論研究模型圖
研究 2
采用文化啟動范式對多元文化經歷進行實驗操縱,試圖探討因果機制。結果表明,多元文化經歷組的利他行為水平高于控制組, 但是啟動效應接近顯著水平。本研究對多元文化經歷如何塑造人類對機器人的態度和行為開展了理論層面和實證層面的嘗試,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提供更加穩健的實驗佐證。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初步證明個體的多元文化經歷對人類對機器人利他行為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且心智知覺在二者中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啟動實驗研究雖未能證實因果機制, 但存在符合假設的趨勢。另外, 心智知覺的中介模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跨文化一致性。以上研究證據表明, 無論處于哪種文化情境中的個體,增加個體的多元文化暴露或多元文化互動, 鼓勵人們與不同文化系統的成員溝通、合作、對話,有助于提高人們對機器人的心智知覺, 從而進一步提高人類對機器人的利他行為,最終有助于構建平等合作、和諧共生的人機交互模式。
參考文獻:
滕玥, 張昊天, 趙偲琪, 彭凱平, 胡曉檬. (2024). 多元文化經歷提升人類對機器人的利他行心智知覺的中介作用. 心理學報, 56(2):146-160.
胡曉檬,韓雨芳,喻豐,彭凱平(2021). 多元文化經歷的雙刃劍效應:心理后果與邊界條件. 應用心理學, 27(1):1-9.
Hu, X.*, Wang, Y., Liao, S., & Peng, K. (2021). Do experiences studying abroad promote dialectical thinki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966.
胡曉檬, 喻豐, 彭凱平*. (2018). 文化如何影響道德?文化間變異、文化內變異與多元文化的視角. 心理科學進展, 26(11):2081-2090
“數智時代的道德倫理”特刊全文鏈接:
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0439-755X/home.shtml
更多相關研究參見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胡曉檬老師課題組網頁:
http://psy.ruc.edu.cn/szdw2/js3/hxm.html
責任編輯 | 吳衛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