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我國很多縣市都存在飛地問題,甚至整個行政區被分割為兩大塊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著名的有青海省格爾木市、甘肅省肅北縣、江西省新建縣、河北省廊坊市等。陜西也存在這么一個神奇的縣份,它便是永壽縣。
永壽縣隸屬于陜西省咸陽市,位于陜西省中部偏西位置,地處渭北高原南緣,緊鄰關中平原。東邊的乾縣梁山鎮深入永壽縣內部,將總面積889平方公里的永壽縣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部的店頭、儀井二鎮因此成為一塊面積近130平方公里的龐大飛地。
永壽縣地圖
永壽歷史文化悠久,夏商屬漆國,漢初建漆縣,西魏置廣壽,后周改名永壽至今,素有“秦隴咽喉、陜甘通衢”之稱,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明代,秦藩下面有一家以永壽為封號的郡國,它的始封君名朱尚灴。
郡王護衛規模的肇始者
朱尚灴(音hóng或hōng),生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初二,為秦愍王朱樉的第五子,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十二孫,生母不詳。
《皇明祖訓》明確規定“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當朱尚灴年齡滿足條件時,在位皇帝是其堂兄建文帝朱允炆。這位主因銳意削藩,在打倒四個叔叔,逼死一個叔叔后,成功逼反了燕王朱棣。正忙著以天下為棋盤,以南軍、北軍為棋子,與四叔大戰三百回合呢,哪有空給堂弟授爵。
經過數年鏖戰,朱棣旗勝一招,以弱勝強,率軍渡過長江殺到京師城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眼見勝利無望的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發動金川門之變,放燕軍入城,江山易主。十七日,朱棣謁孝陵,并于當日即皇帝位,廢建文年號,以洪武年號接續,本年稱洪武三十五年。
此時在位的秦王為朱尚灴的大哥朱尚炳。這位大明第一親藩的嗣王,在西安坐觀天下成敗數年后,眼見四叔成功逆襲,心里估計別有一番滋味。在大伯朱標一系被淘汰出局后,身為嫡次脈的秦藩,倫序在燕王之上,可現如今坐上皇帝寶座的卻是四叔,故他內心多少有些不服。
是以燕王稱帝之后的數月內,在外的楚王朱楨、蜀王朱椿、肅王朱楧、慶王朱栴,乃至同為嗣王的晉王朱濟熺等藩王,紛紛主動進京朝覲,承認新皇帝的合法地位。唯獨朱尚炳毫無動靜。直到朱棣遣使以敕符召他入京覲見,才不情不愿的啟程,于九月初二抵京。
南京明城墻
明成祖對這位桀驁不馴的侄子,自然也存在防范心理,畢竟對方不僅倫序第一,又手握實力不俗的西安三護衛,還有戰時調遣陜西都司將士的權力,只要對方愿意隨時可以再掀起一場靖難。是以像對付晉藩一般分化、削弱秦藩,是其第一要務。限于“恢復祖制”的口號,只得明面上給予優待,暗地里卻各種搞事,比如對秦王諸弟的冊封及安排。
九月初四,也即朱尚炳抵京的第三天,明成祖正式下詔冊封二哥三個庶出幼子為郡王,老四朱尚烐(音zhōu)為興平王,老六朱尚炌(音kài)為安定王,時年13歲的朱尚灴則被封為永壽王。
而年長的兩個嫡子,秦王朱尚炳的胞弟們,直到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才受封為王,居次的朱尚烈為永興王,老三朱尚煜為保安王。就在朱尚烈在南京興高采烈的除授王爵、洞房花燭之時,四叔的打擊接踵而來,命他出鎮陜西鞏昌府。鞏昌府治所在隴西縣,離西安近千里,路途不可謂不遙遠,皇帝意欲何為不言可知。奈何朱尚烈與胞兄感情篤厚,不惜大鬧中都鳳陽府才躲過此事。
此后秦王與皇帝摩擦不斷,朱尚炳因此多次遭四叔降敕斥責,乃至其英年早逝也與此不無關系。
相對于大哥,作為四叔爭取的對象,朱尚灴的小日子還算好過。封王的次月,四叔親自敕命為他和四哥舉行冠禮,承認其成年。
大雁塔
明初藩王有護衛軍、有自己的屬官,郡王雖然從屬于藩王,但作為宗王,也應當享受相應的待遇。只是開國之初,只有靖江王這一支旁系郡王,因其為藩王得以享受親王待遇。直至洪武末年,嫡系郡王總共沒幾家,故明太祖在《皇明祖訓》中對郡王的待遇,除歲祿外沒作其他安排。
明成祖即位之后,經過數次冊封,郡王數量劇增,且年長的郡王也已長大成人,出閣開府,如何配備王府屬員成為朝廷臻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永樂四年(1406年)四月,明成祖經過一番審慎斟酌,命兵部撥給興平王朱尚烐、永壽王朱尚灴隨侍護衛,記典仗一員、校尉一百名,并將此標準定為永制,兄弟二人算是開創了一個先例。
“戊寅……命兵部給秦府興平、永壽二郡王各典仗一員、校尉一百名。今后給郡王典仗、校尉悉循此例。”(《明太宗實錄》)
永樂五年(1407年)四月、永樂六年四月、永樂八年(1410年)十二月和永樂十五(1417年)年三月,四次赴京朝覲皇帝,每次都獲得厚賜等恩遇。
第二次覲見四叔時,朱尚灴年已21歲,明成祖按照當時宗室的婚姻制度,親自為他擇取府軍右衛指揮僉事吳忠之女為妃。為此他在南京一待就是半年,直到次年六月才帶著新婚燕爾的永壽王妃吳氏歸國。
差點被六弟祭旗
永樂十年(1412年)三月十一日,秦隱王朱尚炳薨逝,享年33歲,在位16年。而保安王朱尚煜更是早在永樂八年(1410年)便以去世,永興王朱尚烈則去世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
嫡系三兄弟先后去世,新任秦王朱志堩(音gèng),生于永樂二年(1404年),還是個乳臭未干的毛頭小子,永興、保安兩府的繼承人年齡更小,皆尚未能襲爵。整個秦藩只剩下興平王朱尚烐、永壽王朱尚灴和安定王朱尚炌三個成年男性長輩。
西安鐘樓
理論上迭遭朝廷打壓的秦藩諸人,應當眾志成城,扶持朱志堩這個幼主共度時艱,可偏偏有人要當刺頭,他便是朱尚炌這個老六。
相對于安分守己的四哥朱尚烐和五哥朱尚灴,朱尚炌堪稱疾如風的行動派,不過他保扶秦藩的方向選擇的與眾不同:向四叔他老人家看齊。
永樂十六年(1418年),時年25歲,正年富力強的朱尚炌聽信術士之言,自認有天命在身。既然如此,那當然得來一個大鬧天宮,以實現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正所謂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謀反自然也兒戲不得。朱尚炌為此暗中謀劃了一個宏偉的謀反大計:
第一步:“招納逃亡,私造印信,編立字號”,積蓄基本力量;
第二步:毒殺秦王朱志堩這個大宗,及興平王朱尚烐、永壽王朱尚灴兩個在世的哥哥等,消除本支系中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物,奪取西安三護衛的指揮權;
第三步:擒殺陜西都司、布政司及按察司等地方大員,徹底控制西安府這座西北重鎮;
第四步:奇襲關中的東大門——潼關,誅殺鎮守此地的成山侯王通,切斷東方進入關中的主要孔道,將關中平原打造成基本盤;
第五步:北上突襲寧夏,殺掉與四叔關系親厚的十六叔慶王朱栴和寧夏總兵寧陽侯陳懋,奪取慶藩的寧夏三護衛和寧夏駐軍。
這個計劃可謂是相當宏偉,若真讓他達成了,那么戰略態勢比之當年的燕王朱棣不知道要好多少。畢竟只要封閉潼關,就可以割據西北,擁有一個安全的大后方,不似靖難之時燕王的老巢北平府完全暴露在朝廷大軍的眼皮子底下,被多次兵臨城下。
俗話說不怕二代想混吃等死,就怕二代想出人頭地。創業不是那么好創業的,一個不小心便會由“出人頭地”變為“人頭落地”。何況是起兵這等超高風險超高收益的創業,別看歷代開國皇帝都創業成功了,但古往今來走上這條創業之路者不知凡幾,可成功的又有幾人。
起兵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一旦漏了某項很容易陰溝里翻船。此時此刻的朱尚炌一項都不占,為人又眼高手低,他不翻船誰翻船。這不,剛跨出第一步,就因為“縱容軍卒殺掠良民,占官民田土,強奪人妻女”等事鬧得滿城風雨,直接驚動了朝廷。
西安魁星樓
武力奪權的明成祖對此非常敏感,接到奏報立馬派親信太監朱興火速趕往西安,召朱尚炌進京詰問。次年正月初八,安定王朱尚炌抵達北京,在事實面前供認不諱,最終被廢為庶人,發配南直隸泗州(今安徽泗縣)守祖陵。
“癸丑,安定王尚炌……私造印信,編立字號,付火者阮奉等招募人馬,許成功之日封公侯。擬張景為軍師,張諒為大將軍,阮奉、阮徐為正副總兵,千戶尚彬為保駕指揮,合毒藥謀殺秦王及興平、永壽二王,以次擒殺狹西三司官,奪潼關,殺成侯,往寧夏掩殺慶王及寧陽侯,掠取人馬等事。”(《明太宗實錄》)
比照自家戶口本玩消消樂,是朱尚炌謀反大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不知不覺中差點成了弟弟起兵謀反的祭旗對象,不知道朱尚灴聞訊之后有何感想,估計是后怕和慶幸兼而有之。
阿越說
永樂十八年(1420年)八月十二日,永壽王朱尚灴薨逝,在位19年,終年31歲,朝廷賜謚曰懷簡。朱尚灴的性格與形如惡魔的乃父及桀驁不馴的大兄不同,在位期間為人低調,平平無奇缺善可陳,是以實錄中關于他的記載較少,這可能也與受朝廷打壓秦藩影響有關。
秦藩宗王壽數普遍不長,還動不動就愛絕嗣。因絕嗣、謀反,及入繼大宗例不襲封等原因,十余家郡國之中,能傳承到明末的,唯有永壽王這一脈,與永壽這個爵號堪稱相得益彰。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