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快開始了,我爸媽又準備守著電視機看中國隊爭金奪銀了,我卻提不起什么興趣。
因為我已厭倦了以奧運金牌數來衡量一個國家體育發展。我覺得,我們不是體育強國,我們也不是體育大國,我們只是金牌大國。
奧運金牌無法讓我們成為體育強國,因為我們的金牌含金量都很弱。我們傳統優勢六大項是跳水、乒乓球、羽毛球、體操、射擊和舉重。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金牌榜排名第二,這6個項目貢獻了27枚金牌,占全部金牌數38枚的71%。
但這并不能讓我們成為體育強國。本質上說,6大項是奧運爭光戰略“小巧難女少”的產物。小是小球,巧是技巧項目,難是難度大,女是女子項目,少是參與人數少。
“小巧難女少”是1988-1995年提出的奧運爭光戰略的概括,其背景是經濟還比較落后,國民營養也跟不上,所以才選擇跳水、體操、射擊和小量級舉重等項目刷金牌,當時田徑游泳等直接反映身體素質的硬項目基本零蛋(女隊那啥除外),人民迫切希望突破,黃種人自卑心理并未解除。
不能說“小巧難女少”一定沒有時代意義,但其本質上是個投機戰略,其要點除了偷“別的國家不練”的巧外,更重要的是偷“不需要身體硬素質”的巧。
“小巧難女少”是八九十年代的產物,幾十年前就已經無法滿足民眾需求。因為小巧難女少的共同特點就是“含金量低”,給人一種刻意揚長避短的感覺。“小巧難女少”強大不能說明你是體育強國,“小巧難女少”的反面才是體育強國。
所以這個戰略也在本世紀初被國家體總的“119工程”取代。
所謂“119工程”,是指游泳、田徑和水上三個大項,在悉尼奧運會之后三個大項相加要滿119塊金牌。
回過頭來再看,成績如何大家都能看到。雖然我們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無法解決它。因為在舉國體制下,有些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舉國體制說白了就是針對人家在奧運項目上的弱點而制定的相關戰略。資本主義國家在奧運項目上的弱點具體來說就是:
1,冷門項目玩的人太少,水平不高;
2,部分項目進入門檻較高,選材面受限。
跳水、舉重、射擊等冷門項目因為商業化程度低,不怎么賺錢,所以其他國家很少有以此為職業的人。
所謂進入門檻較高,其實是指前期培養費較高,比如網球、滑雪、游泳等等。因為前期投入比較高,所以阻擋了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小孩進入這些項目。
以上就是其他國家在奧運項目上最大的兩個弱點,第一個弱點最明顯,也最容易被舉國體制突破的,花很少的錢就能辦到;第二個弱點想突破難度要高很多,但如果投入足夠多的話,也是有機會的。
跳水、舉重、射擊這些項目在大部分國家變現能力都很弱,而國外的運動員培養模式主要是家庭出錢培養,家長很少會花錢送自己小孩去練冷門項目,當成職業來發展人就更少了。
從業者少,項目的整體天賦就有限;不賺錢,所以能全職的人極少。即便能全職,訓練水平也很難得到保證。因為他們需要自己去拉贊助,然后用拉來的贊助去買設備、找教練、找場地。訓練得不到足夠的保證,天賦又有限,他們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舉國體制在這種職業化和商業化程度非常低的項目最容易出成績,萬里挑一的天賦就足以拿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了。找幾萬個小孩讓他們接受基礎培訓,然后選出天賦不錯的進行更專業的訓練,最后從這些接受專業訓練的人里選出最好的運動員進入國家隊。
這些運動員根本不用操心什么場地、贊助、教練的事,只要安心訓練比賽就行了。用這些有不錯天賦且得到足夠保障的專業運動員,去和國外那些到處拉贊助找場地找教練的半職業選手競爭,自然是無往不勝。
這就是黃健翔說的國家打個人,有錢打沒錢,專業打業余,也是我們奧運戰略的核心。
但是這能證明我們是體育強國嗎?顯然是不行的,這些項目和普通人沒有關系,唯一的直接聯系或許就是你貢獻稅收去供養了這些運動員。當然也有孩子有體育天賦,家長也愿意貢獻出來,成功了就是全紅嬋,失敗了就有可能是張尚武。
體育強國是什么?是在玩的人多,看的人多的項目上搞得好,全民參與,而且有在國際上爭奪名次的實力,那就是體育強國,它不需要奧運金牌證明。
你說巴西、阿根廷在奧運會上有幾塊金牌?他們能算體育強國嗎?那絕對能算,人家遠不止有足球,還有籃球排球,除去這些,還有網球賽車帆船之類都很熱門的項目,參與體育的人群占比遠遠比中國要多。
我們不是體育強國,我們也不是體育大國。
體育大國的衡量標準,我以數據化來作為一方面的衡量標準,那就是體育產業在該國總GDP中的占比,下表清清楚楚。
日韓法德在奧運上金牌比中國少得多,你能說他們不是體育大國嗎?如果你說不是,那么再看體育人均消費。
體育產業就是這么形成的。玩的人多看的人多的項目,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味性強,與人性強相關。玩的人多就會產生體育消費,進而帶來各個級別的體育賽事,帶來線上線下的觀眾,然后拉動體育產品上下游生產,引進各種廣告媒介,最終形成體育產業。
而體育產業優勢和我們每個人強相關的,因為它會帶來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崗位,進而影響無數人的利益。
舉例來說,以西甲為核心的西班牙足球每年創造的GDP占全國GDP的1.38%,直接創造就業崗位10萬多個,間接創造的崗位不計其數,這就是體育產業和普通人的關系。
真正成熟的體育產業,人家早就玩的很溜了。
那么跳水、乒乓球、體操、射擊、舉重這些能形成體育產業嗎?顯然是不能的。拿其中參與人數相對高一點的乒乓球來說,也不行。乒超聯賽的收視率慘不忍睹,因為它在轉播的時候觀賞性很差,很難形成穩定的觀眾群體,沒有觀眾也就沒有消費,這個產業就起不來,這是早就經過市場驗證的結果。
在這方面,我們可能還不如印度。比如說印度會因為板球不是奧運會項目就不玩了嗎?人家一樣玩得很開心好嗎,誰在乎是不是奧運會項目。人家玩這些項目,根本不在乎什么奧運金牌,沒有奧運會,這些項目一樣生存得很好,這才是體育的價值,也是體育產業的價值。
可是我們呢,一旦舉重、體操、射擊、跳水不被納入奧運會,這些項目的命運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也不是體育大國,我們只是金牌大國。
因為舉國體制的體育架構是圍繞國家隊培養人才構建的,也就是體育是要爭光的。但是體育產業的核心是底層運營邏輯,也就是圍繞商業化做文章。在這個邏輯下,體育成績是體育產業發展好的必然結果,反之就是發展不好。
舉國體制最大的疑問是,體育的根本到底是為了刷金牌數還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練了一堆市場價值低的項目,金牌刷了不少,能不能吸引國民參與體育運動?市場價值低就意味著沒人愿意看,沒人愿意學,脫離大眾。在這個角度是不是應該放棄那些吃皇糧的項目,而去更多的發展群眾基礎大、受歡迎的項目,從而拉動經濟?
講到這里不得不提到中國足球。一直以來,足球就是介于專業化和商業化之間的灰色地帶發展,這導致了我們的足球聯賽被投資人綁架成廣告聯賽,球員收入虛高,運營成本大增,而一些投資人自有產業的爛賬也推進了足球俱樂部的賬單中,透支了足球的未來,搞成了現在的一地雞毛。
足球商業化就要求足球的獨立商品屬性,也就是用中性名剝離任何產業綁架足球產業,但是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聯賽的管理權、運營權有沒有掌握在投資人手里,這個就是很簡單的誰投資誰收益的基本商業原則。
可是至今聯賽管理權不在俱樂部手里。如果足球聯賽的運營方式由所有俱樂部形成職業聯盟,內部互相制衡,你有錢的投資人想請超級外援必然會傷害中小俱樂部利益,而小俱樂部想猥瑣發育也必然會傷害整個聯盟的發展,所以內部會有天然利益制衡,這個和當前的中超公司搞得出資人缺位的模式天壤之別。
所以足球發展不好,和這個產品的供給方有關系。體育產業架構不理順,利益不讓渡、運營黑箱化,就會造成現在的局面。
最后說幾句不好聽的,體育和教育本是一體,所謂野蠻其體膚,也是當年仁人志士的追求。但是到今天,中小學越來越不重視體育課,而且是不提倡,這是國家意志的反饋。
增加課業負擔,減少課余時間,潛移默化一直在這么做的。十二年制教育方案,十年前還是熱門,現在被打入冷宮。重新重視強化中考地位,必然更卷了。從根子上對體育的理解就出了問題,怎么能搞好體育呢?
中國是一個熱愛運動的民族,但玩不起體育。
甚至連羽毛球都不行,羽毛球現在群眾基礎很好,結果是球場少、設施差不說,還越來越貴,羽毛球的價格也是越來越離譜。說實話,就羽毛球的國內熱度來說,時不時找點小贊助商,搞業余比賽,收個十塊二十的門票,應該是能搞出一個像模像樣的比賽的,但是以大家對體育的態度,真不好說能賣出幾張票。
但是我們對金牌的追求,依然是執著的。經過那么多年的贏學教育,我們整體輿論是接受不了我們在奧運會金牌以及獎牌數量出現大規模倒退的。
所以有時候我想,我們是不是就不喜歡體育,純粹只是喜歡金牌。至于你說搞什么體育強國,說破天也沒多少人感興趣。或許,這才是我們成不了體育大國、強國的根本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