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間,一場大雨在暫時澆滅酷暑熱浪的同時,也給城區帶來了新的困擾。根據當地氣象部門的數據,7月22日16時到23日3時,城區最大降水為151.5毫米,最大小時雨強76.4毫米。一些網友發布了視頻,這場大雨之后,城區內多處出現積水問題,有的區域的積水甚至淹沒了汽車的引擎蓋。
雖然鄭州暴雨橙色預警信號于7月23日0時40分解除,但是一遇到大雨城區就有被淹的區域,仍然讓當地群眾感到困惑,前些年鄭州大水災的狀況現在很多人仍歷歷在目,為何降下暴雨后,鄭州城區內的積水短時間內很難排出去呢?
此次鄭州大暴雨的成因
此次鄭州的降雨,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低渦東移共同影響所致。副熱帶高壓邊緣的強盛西南暖濕氣流北上,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黃淮地區交匯,形成了強烈的降水條件。
副熱帶高壓邊緣的西南暖濕氣流,為鄭州地區帶來了充足的水汽,這是形成大暴雨的重要條件之一。當暖濕氣流與冷空氣相遇時,水汽凝結并釋放潛熱,促進了降水的形成和增強。鄭州降雨為何會這么大?水為什么短時間內排不出去?
與此同時,這一段時間,在我國的南部和東南部海域,相繼有“派比安”和“格美”兩個臺風影響近海區域,它們會配合副熱帶高壓向北輸送季風水汽。伴隨著臺風強大的輸送水汽和影響大氣環流能力,不少水汽也會從海上帶到內陸,繼而影響我國的中原區域。
此外,鄭州城區由于人類活動密集,地表溫度較高,形成了城市熱島效應。這種效應可能會改變局地環流,影響降水的分布和強度。再加上鄭州周邊存在一定的山地地貌,雖然城區地勢相對平坦,但邊緣區域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氣流的運行和抬升,從而增強降水。
鄭州城區的主要泄洪通道
鄭州城區擁有多條大型的河流,包括黃河、賈魯河、七里河、潮河、小清河、金水河、熊兒河和東風渠等,其中賈魯河沿途接納了七里河、潮河、小清河、金水河、熊兒河和東風渠等多條河流的河水,是鄭州城區內非常重要的一條河流。
雖然黃河從鄭州北部流過,但是由于黃河的底部在這里的平均海拔已經超過了鄭州城區,因此城區的匯水區域大部分都不會流入黃河,而是通過以賈魯河為主的通道向東南方向匯入淮河,也就是通過淮河來泄洪。
鄭州城區部分區域的水流,也會直接通過排水管道或自然形成的溝渠排入賈魯河或其支流。另外,鄭州市中心城區設有多個蓄滯洪區,如中原-惠濟蓄滯洪區、金水蓄滯洪區、管城蓄滯洪區、二七蓄滯洪區等。這些蓄滯洪區在暴雨時起到臨時儲存雨水的作用,當水位超過警戒線時,會通過排水設施將多余的水量排入賈魯河等江河。
這次大暴雨鄭州城區的水為何短時間內排不出去?
鄭州城區在這次大暴雨中水短時間內難以排出,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降雨強度與持續時間看,此次暴雨過程中,最大小時雨強達到了76.4毫米,這意味著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雨水降落到地面,超過了排水系統的承載能力。而且持續時間長,從2024年7月22日16時至23日3時,鄭州城區持續受到強降水的影響,累計降水量大,特別是局部地區降水量更是達到了151.5毫米,這進一步加劇了排水系統的壓力。
從地形與地貌因素看,鄭州城區部分區域地勢低洼,且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地表硬化面積增加,雨水下滲能力減弱,導致積水難以迅速排出。鄭州獨特的“喇叭狀”地形,西高東低的地勢,使得暴雨時雨水迅速向低洼區域匯流,加劇了這些區域的積水問題。
而且,鄭州地處平原地區,自然排水坡度相對較小,這不利于雨水的快速排走。在城市化進程中,地表硬化面積增加,進一步降低了雨水的下滲能力,使得積水問題更加突出。
從泄洪通道看,本輪鄭州及其周邊區域的強降雨,導致部分河流如淮河以及賈魯河等支流水位的上漲,而且地表匯水徑流在強降雨的影響下,進而可能影響整個流域的排水情況,導致地表徑流的出水量短時間內遠小于降水的積水量。
從排水系統能力看,鄭州部分老城區的排水系統仍然存在相對老舊的問題,設計標準可能已無法滿足當前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排水需求。排水管道口徑過小、排水方式落后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排水系統的效率。
因此,鄭州城區在這次大暴雨中水短時間內排不出去的原因,主要是降雨強度大且持續時間長、地形與地貌因素導致的排水困難以及排水系統能力不足等多個方面。為了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建議還得繼續采取綜合措施,著重加強排水系統的改造升級、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加強城市規劃與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