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科技產業研究交給大學、科學院去做,是很不幸的,我們走了很多彎路。”
看到這句話,很多人可能會怒斥:這么氣焰“囂張”的話誰說的?這不是無視大學教授們的苦心研究么?
先別著急反駁,看看這句話是誰說的。說這句話的人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也是長江存儲董事長的陳南翔,是中國民族芯片地地道道的實干家!
前段時間,在一段澎湃中國對陳南翔的視頻中,陳南翔對民族芯片產業的發展訴說著自己的難言之隱。
陳南翔指出,中國追求的是芯片產業的發展,但過去這一任務主要由大學、研究機構和科學院承擔,他們更傾向于學術性的研究。但這和當前中國產業應用的現實困難不相符。
首先,我們必須要肯定陳董事長的實話實說。
實話不容易說,難能可貴。尤其在一個特殊時期,能把心里的話說出來,更是難上加難。如果把陳董事長所說的學術管理行政化的問題,只看作是體制內的一種弊端,我想很少有人會和陳董事長一樣,敢光明正大地說出來。
因為這種問題,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所有想認真做實事的人心上,能發泄出來,而不是憋在心里,陳董事長好樣的,長江存儲也不愧是打破外資內存壟斷的民族品牌。
其次,關于陳董事長對高校,尤其是對高校“學而不落地”的評價,就客觀而言,也是符合現在中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因為即便是針對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理工類高校,老師們實際上的考核任務主要是發論文,而非在市場中競爭。
發的論文多,就能保住飯碗,就能獲得升遷,但內容是否實用,是否能經得起市場經濟的檢驗,沒有人關心。這就是陳董事長所說的“學術管理行政化”。
由于國內高等教育的特點,自985、211、雙一流,一路走來,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特殊現象。大把的錢都砸在了買設備,搞評分,寫ppt,編教科書,引進外國名師上,而真正和產業發展聯系密切的理工科院校,除了中科院和“國防七子”等頂級工科院校,其他能讓產業界看到成效的,寥寥無幾。
那么,高校和企業應該如何更好地融合呢?
國外有2套典型的方法,第一套是硅谷的斯坦福模式。
斯坦福是一所非常實用的高校,它致力于讓學生在校園內,就感受到真實的市場環境。因此,斯坦福的很多專業,比如計算機、材料科學、電子工程等,都不是像其他國內名校一樣,讓學生埋頭苦讀理論,而是帶著學生去企業實踐。
第二套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最初是由諾貝爾獎得主歐內斯特·勞倫斯和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共同創建,作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在取得一定成果后,由官方接管,向外輸出技術。
上面美國的兩個案例可以看出,要么是學生去參加企業實踐,或者知行合一的認知;要么是教授學者取得成果,再校企聯合。
但老師沒有落地的成果,卻使勁逼著企業強買強賣的,確實不多見。
如果國內的企業合作,主要是行政攤牌,只是訂立各種學術性的合作意向書,而不是從成果到產業化,那如此一談一簽,和空談就沒什么兩樣了。
所以回頭看,即便像長江存儲董事長陳南翔這樣的業內大佬,也有如此不吐不快,可見國內所謂的“校企合作”,有多效率低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