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永康市“稻+N”生態種養模式迅速發展,其中,稻蝦、稻田螺、稻魚等模式都成功為農戶帶來增收。為實現差異化發展,花街鎮小界嶺村村兩委牽頭探索“稻+蛙”生態種養模式。
7月19日,在花街鎮小界嶺村金古泉稻蛙養殖休閑園里,可以看見成群的青蛙在水稻田和食臺之間來回跳躍,每一塊稻田都用網紗構筑起了圍欄,有效地阻止了青蛙外逃。在田埂上,四周的鐵皮圍擋已經高高豎起,工人們正在給稻田上方安裝防鳥網,為防御鳥類、鼠類、蛇類等青蛙天敵做好準備。
據介紹,在7月底前,園中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部完成,這也意味著小界嶺村“稻蛙綜合種養”模式正式步入正軌。而這一切能夠順利推動,離不開村兩委決策和行動。從去年5月起,小界嶺村村干部前往湖州長興、衢州、蘭溪等地參觀學習,經過多方考察,最終決定由村兩委牽頭成立金古泉水產養殖公司,流轉100畝閑置土地,投資400多萬元。
金古泉稻蛙養殖休閑園負責人、小界嶺村村委會副主任方志高和記者算了一筆賬:“原先我們種稻,畝產可能只有1000元到2000元,但是加上青蛙養殖后,畝產可以達到10000元到15000元,收益可以增加到10倍左右。”
除了可以算出來的經濟效益,“稻蛙綜合種養”的模式還可以實現“蛙吃蟲、糞肥田”的生態循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既能產出高品質的有機稻,又能收獲高效益的生態蛙。“現在幼蛙已經投放進去三四天時間了,長勢比較好。”方志高說,目前,他們已經投放了四批黑斑蛙苗,每一批大概3000斤左右,預計最早一批將在今年9月底上市。
此外,方志高還告訴記者,等到“稻蛙綜合種養”模式成熟以后,他們還要考慮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甚至發展稻蛙垂釣,屆時可以向周邊村民提供30多個就業崗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