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澶淵之盟被詬病千年,不說辱國,最起碼喪權的帽子是丟不掉的。可中唐時期,唐德宗對吐蕃的政策以及清水會盟,各類操作比澶淵之盟過分得多,卻沒人笑話。
唐德宗老爸唐代宗李豫自從被吐蕃趕出長安后,對吐蕃就沒好臉色,搞了秋防政策,防止吐蕃的秋季攻勢;建立神策軍,在長安西北打造了一條專門對付吐蕃的防線;還扣押大量吐蕃使者。
總之一句話,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力量對付吐蕃。
公元779年,唐德宗繼位。這位多疑且剛猛的皇帝,繼位時已經四十來歲,自認為有思想有抱負,一上臺就改變老爸對吐蕃的決策。
這種改變不是比老爸更強硬,以彌補年幼時被吐蕃趕出長安心靈創痕,而是突然對吐蕃溫和起來。
既然溫和就得表示,一切不以行動表示的溫和都是忽悠人。
唐廷把唐代宗時期扣留和俘虜的吐蕃人每人發一件衣服,歸還吐蕃。還專門派遣使者到吐蕃走訪,充分表達“和談”的善意。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對這個百年之敵突然露出“諂媚”的笑容,吐蕃并不感冒。
你還我人,我要;你派使者,我接。可雙方和平這件事,遠在天邊眼前沒有。
公元781年,著名的削藩戰爭打響,唐德宗更是迫切要保證與吐蕃的和平,藩鎮吐蕃雙線作戰,不被打死也得被耗死。
唐德宗只能給吐蕃更大的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尊嚴和雙方爭奪百年的河隴地區。
雖然吐蕃和大唐并稱帝國,可大唐無論強弱,骨子都看不上吐蕃,所以給吐蕃的各種書信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
這次為了尋求和平,唐廷把“賜”、“貢獻”等顯示自身優越感的詞語都改為“寄”、“進”等中性詞語,從態度表示我們是平等的。
公元783年,唐廷派隴右節度使張錨與吐蕃尚結贊在清河會盟,雙方各派2000人參會,以示地位平等和規模宏大。
此次會盟核心內容就是唐廷放棄河西和隴右,吐蕃對河隴控制“合法化”,雙方只設置一段軍事緩沖區,避免造成軍事誤會。
唐德宗一系列操作看似“喪權辱國”,卻沒人詬病。
第一按照歷史背景,唐廷不具備雙線作戰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必須以空間換時間,在削藩戰爭中,避免在西北戰場和吐蕃開戰,這個情況都能理解。
第二與吐蕃聲勢浩大的和談像場兒戲,對這個盟約,雙方都沒有遵守的誠意。吐蕃很快就繼續對大唐展開侵略,而唐廷這邊只要內部一消停,就開始想辦法收復河隴,清水會盟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樣。
到唐德宗兒子唐憲宗時候,這個號稱“小太宗”的皇帝,天天看地圖,一看地圖就感嘆:啥時候收回河隴,西域各國再來朝拜,恢復天可汗威名。
所以唐德宗時對吐蕃的臨時退讓是礙于形勢和具有明顯的“不守約”性,才不被詬病喪權辱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