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砂法鑄錢
1 翻砂【造型】(molding)
用型砂、模樣等材料工具制造砂型的方法和過程。
2 母錢翻砂(molding with pattern coins)
用型砂、母錢、澆道模等材料工具制造鑄錢砂型的方法和過程。翻砂法鑄錢的核心就是母錢翻砂。
3 錢樣(coin sample)
鑄造錢幣之前,刻制出擬鑄錢幣的樣子,供主管官員審核。清朝鑄錢局的錢樣是用潔凈細膩的象牙刻制的,由錢法堂侍郎鑒定(圖 1)。
圖 1 鮑康《大錢圖錄》之鑄新錢流程
4 祖錢【雕母】(grandfather coin, carved coin as pattern)
明清鑄錢,錢樣被選定后,便依樣用精煉銅雕刻成祖錢,錢幣收藏界多稱為“雕母”。祖錢未被采用前,其中間方形或圓形穿口沒有完全鑿開,俗稱“金口未開”(圖2);祖錢一旦被采用,便由鑄錢局指定專門工匠鑿開,俗稱“開金口”,用來制作母錢。
圖2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咸豐重寶”寶源局當十“金口未開”雕母錢(錢徑 36.9 毫米)
5 母錢(coin as pattern)
用開金口的祖錢經過精細翻砂鑄造而成。母錢形制規整、地章光潔、字口清晰。母錢(圖 3)是翻砂鑄錢的母模,用來翻砂鑄造大量的流通錢幣。
圖3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咸豐重寶”寶泉局當十鐵錢母錢(錢徑 38.5 毫米)
6 樣錢(sample coin)
中央政府給各地鑄錢機構發放的標準鑄錢,作為各地鑄錢的標準樣式(圖 4),雖然《大錢圖錄》記載翻鑄頒發各省的銅錢也稱為母錢,其情況較為復雜,要具體辨析頒發錢幣的工藝特點和性質,再確定其為母錢或樣錢。通常情況下,中央頒發各省鑄錢數量少,多是示范意圖,各省不可能依此組織大量翻砂鑄錢,其本質仍是樣錢。各地鑄造銅錢要定期進呈中央以備審核,各地進呈的鑄錢稱為樣錢(圖5)。在京鑄錢局還要定期鑄行銅錢供奉內廷,也稱樣錢。
圖 4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道光通寶”阿克蘇局部頒樣錢(錢徑 27.5 毫米,重 5.6 克)
圖 5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咸豐重寶”寶浙局當五十樣錢(錢徑 57.2、厚 4.3 毫米,重 73.3 克)
7 流通錢(coin)
歷朝鑄行的用于流通的普通銅錢,以區別于祖錢、母錢和樣錢等。明清時期稱官鑄流通錢為制錢。
8 制錢(official coin)
明清時期官府鑄行的銅錢的稱謂,以區別于前朝留下的舊錢和本朝私鑄錢。
9 直澆道模(sprue pattern)
與母錢一起放置在平整的砂型表面,用來翻印出直澆道(圖 6)。
圖 6 直澆道模翻砂實驗圖
10 型砂(molding sand)
母錢翻砂法鑄錢的范型材料,與傳統范鑄法中的陶范、石范、金屬范等硬范相比,屬于軟范、軟型,可以打碎重復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鑄錢效率。型砂分天然型砂和混合型砂,天然型砂是天然沉積的含有適量黏土的硅砂;混合型砂是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造型材料,經過混制,符合造型要求的混合料。
11 砂型【鑄型】(sand mold)
用型砂制成的鑄型(圖 7)。砂型用砂箱支撐時,砂箱也是鑄型的組成部分。不可將鑄型稱為“鑄模”或“模型”。
圖 7 翻砂鑄錢實驗中制作的砂型和砂箱
12 砂箱(flask, molding box)
容納和支承砂型的硬框,是構成鑄型的一部分(見圖 7)。
13 砂舂(sand rammer)
手工翻砂時,舂實砂箱內型砂用的手動工具,如同杵。
14 填砂(mold-filling)
將制備好的型砂填充砂箱的過程。
15 舂砂【壓實】(ramming)
翻砂造型時,用砂舂將填入砂箱的型砂上下垂直舂緊壓實的操作(圖 8)。
圖 8 模擬翻砂鑄錢實驗中舂砂操作
16 刮砂(strike-off)
將高出砂箱頂面的型砂,用刮板刮掉的操作。
17 修型(patching)
修整完善砂型表面,修補砂型緊實度不夠和起模損壞部分及施涂料的操作。
18 撥砂刀【刮刀】【鏝刀】(scraper)
一端或兩端帶有平板形、尖形、圓弧形或“V”形薄硬片的撥砂修型工具,主要用于刮通直澆道和錢腔之間的內澆道,以及錢腔與錢腔之間的內澆道。
19 撥砂(scraping through)
用撥砂刀刮通直澆道和錢腔之間的內澆道,以及錢腔與錢腔之間的內澆道,以形成完整澆注系統的操作(圖 9)。撥砂過深、過度會造成缺陷,錢幣鑄件會形成多余砂狀金屬凸塊。
圖 9 模擬撥砂實驗中用“V”形撥砂刀撥通內澆道
20 通氣針(vent wire)
在砂型上扎通氣孔用的造型用具。
21 起模(stripping)
使母錢、澆道模與砂型分離的操作。
22 合型【合箱】[mold assembling, closing (sand molding)]
將鑄型的各個組元如上型(上箱)、下型(下箱)等合成一個完整鑄型的操作(圖 10)。
圖 10 模擬翻砂鑄錢實驗中合箱操作
23 充型(mold filling)
鑄造過程中熔融金屬液通過一定的流動通道向鑄造型腔中充填的過程。
24 分型面(mold joint, mold parting, parting face)
為了使母錢及直澆道模能從鑄型中順利取出,將鑄錢型腔以面的形式分出上下兩個砂型(砂箱),砂型分離的面稱為分型面。
25 開箱(opening)
砂型澆注后,待錢幣鑄件冷卻至落砂溫度時,將上下砂箱打開的操作。
26 錢樹(coins tree)
翻砂法鑄錢中,澆鑄完成后開箱取錢,得到的樹枝狀的錢幣鑄件。錢樹保留了完整的澆道鑄柄和毛坯錢幣(圖 11)。
圖 11 北周“五行大布”錢樹(直澆道柄截面為半圓形)(錢徑約 28 毫米)
27 看火(watch fire, smelting metal)
熔煉鑄錢合金熔液工序的操作。古代負責看火工序的匠人稱“看火匠”。
28 銼邊【剉邊】(file the edge of the coin)
銼掉錢幣邊緣殘余的鑄柄和飛翅的操作。
29 滾邊【鏇邊】(grind the edge of the coin)
用金屬方棍(《工部廠庫須知》稱“鐵車锏”)將錢幣串在一起,整體旋轉打磨錢幣邊側的操作(圖12)。古代負責滾邊和銼邊工序的匠人稱“滾銼匠”。
圖 12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同治重寶”寶桂局當十部頒樣錢及其滾邊痕跡
(錢徑 35.9、厚 2.4 毫米,重 16.2 克)
30 磨錢【磨面】(grind the surface of the coin)
打磨錢幣正面和背面的操作(圖 13)。在范鑄法鑄錢時期,因陶質、石質、青銅質、鐵質等范面相對平整,所鑄錢幣正面和背面都相對平整光潔,不需要磨錢工序。在翻砂法鑄錢時期,由于砂型表面密布顆粒砂眼,所鑄造錢幣表面也呈現顆粒狀形態,再加上錢幣形制演變中外緣逐漸加寬,更凸顯了翻砂鑄錢砂痕的粗糙,為了錢幣美觀,需要打磨錢幣表面。磨面工序是翻砂鑄錢時期才出現的錢幣加工環節。
圖 13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光緒重寶”寶直局當十部頒樣錢磨面痕跡
(錢徑 33.2、厚 2.2 毫米,重 12.9 克)
31 洗眼(file the square hole of the coin)
銼磨修整錢幣方形穿口的操作(圖 14)。古代負責磨錢和洗眼工序的匠人稱“磨洗匠”。
圖 14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咸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大錢及其洗眼痕跡放大圖
(錢徑 59.4、厚 4.4 毫米,重 67.2 克)
32 刷灰【清砂】(cleaning)
刷除清洗粘附在錢幣地章表面上殘灰和細砂的操作(圖 15)。古代負責刷灰工序的匠人稱“刷灰匠”。
圖 15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清“同治通寶”寶昌局部頒樣錢及其砂灰痕跡放大圖
(錢徑 26.3、厚 1.9 毫米,重 7.2 克)
本文由 董苗 摘編自 楊君 周衛榮 著 《中國古代錢幣鑄造術語圖解》之“第一章 第五節 翻砂法鑄錢”。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8825-2
定價:198.00元
本書針對中國古代錢幣鑄造領域專業用詞混亂的現狀,結合古代文獻、文物和現代鑄造術語,對中國古代錢幣鑄造領域術語進行了整理和規范。按照國家標準,進行了中英文術語對照和術語名詞解釋。同時收錄了作者在模印范豎式直澆鑄錢、疊鑄法鑄錢歷程,以錢范考證更始五銖、梁五銖,以及翻砂鑄錢起源等具體鑄錢領域的重點研究成果,既是鑄錢術語的具體學術應用示例,也是錢幣鑄造學分支學科長足發展的體現。最后還附錄了石范鑄錢、疊鑄法鑄錢、翻砂鑄錢的具體流程。值得關注的是,本書的最大亮點在于采用了高清專業圖片對鑄錢術語進行圖解,圖文并茂、一目了然,便于鑄錢術語的推廣和普及。適合考古工作者、博物館從業人員、高等院校科研人員、錢幣學會系統人士、收藏界人士等閱讀參考。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