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座城市在建立之初,都有自己的使命,要么位于水陸要沖的地方做為交通樞紐,要么依山傍河做為軍事要塞,要么依托肥沃的農田保障經濟生產。
周公旦給洛陽的使命,則是周朝鎬京的陪襯、關中政權的延申。
《史記·周本紀》詳細記載了“武王伐紂”的全過程:
“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盟津,即現在的洛陽市孟津區,轄區大部分在黃河以南。
牧野在河南新鄉市境內,緊鄰河南鶴壁境內的商朝都城朝歌。
周武王自盟津渡過黃河,便突破了黃河天險,可以在大平原上縱橫馳騁,這意味著周武王取得伐紂的戰略主動權。渴望伐紂的諸侯見事有可為,便來和周武王會盟,組成伐紂大軍,浩浩蕩蕩的抵達牧野。
經過牧野的一場大戰,小邦周崛起,天邑商滅亡。
盟津在商周易代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在周朝建立以后,盟津自然是必須控制的戰略要地。
滅商兩年以后,周武王駕崩,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
為了控制盟津這塊戰略要地,長期保持對東方的戰略主動權,周公旦在平定武庚祿父、管叔鮮、蔡叔度的叛亂以后,開始在洛陽盆地營造城池。
洛陽盆地有伊水、洛水、瀍水、澗水流過,滋養出千里沃野,是天然的大糧倉。洛陽盆地的北部是黃河、西部有崤山、南部有熊耳山和伏牛山、東部有嵩山,是天然的軍事要塞。
可以說,在洛陽盆地營造城池,不僅可以控制盟津,還能做為周朝永久性的軍事要塞,鎮守東方疆域。
而因為洛陽盆地處于天下的中心,是諸侯朝貢周王的必經之路,于是這座城池又有了交通樞紐的作用,成為諸侯朝貢周王的中轉站。
周公旦營造的這座新城池,便是洛陽。
《史記·周本紀》就說:“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不久后,周公旦在洛陽設立成周八師,直屬于周成王,更加重了洛陽的分量。
這樣一來,周成王日常居住在鎬京,鎮守周朝的老根據地,并憑借黃河、山西的晉國、太行山、函谷關、崤山、江漢平原的漢陽諸姬、秦嶺等封國和天險,組成完整的防御圈,以居高臨下的戰略態勢俯視東方。
東出函谷關和崤山,便是洛陽。
以巨大的城池、肥沃的田地、強悍的軍隊為依托,洛陽成為周朝勢力的延申,一方面鎮守中原和殷商遺民,另一方面監視衛、齊、魯、宋等諸侯國。
而衛、齊、魯、宋等諸侯國,又負責監視、鎮守更偏遠的疆土。
一條自西向東的周朝政權脈絡,便依托洛陽建立起來。
可以說,洛陽在建立之初,就是鎬京的陪襯,周朝的軍事前沿基地。
2、
洛陽處于天下的地理中心,那洛陽能不能取代鎬京,成為天下的政經中心呢?
理論上可以,但事實上不可能。
軍事方面,鎬京位于關中盆地,周邊是函谷關(河南三門峽)、大散關(陜西寶雞)、武關(陜西商洛)、蕭關(寧夏固原)等險要關隘。
此后函谷關的軍事功能減退,被潼關(陜西渭南)取代,但眾多天險關隘包圍的關中盆地,依然有極大的戰略縱深,對于統治天下的政權來說,這就是天賜王座。
洛陽周圍雖然有函谷關(河南三門峽)、廣成關(河南平頂山汝州)、伊闕關(河南洛陽)、大谷關(河南洛陽)、軒轅關(河南洛陽)、旋門關(河南滎陽)、小平津(河南洛陽)、孟津(河南洛陽)等八座關隘天險,但這些地方,幾乎都局促在洛陽一隅。
關隘天險集中,意味著沒有戰略縱深,每當遇到戰爭的時候,洛陽便顯得捉襟見肘,如果反叛勢力一鼓作氣攻到八關附近,洛陽政權就是兵臨城下,必須背城一戰。
最重要的是,鎬京以西是隴山、六盤山、河西走廊,這是天然的馬場,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取戰馬,組建精銳的騎兵。
洛陽附近則沒有這樣的條件,除了強化步兵以外,并沒有其他選擇。
經濟方面,關中盆地的總面積達到39000平方公里,在農業經濟時代,這么廣袤的盆地,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糧食、摩肩擦踵的人口以及繁盛的經濟,足以支撐一個強盛的政權。
洛陽盆地的總面積僅僅430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關中盆地的九分之一,那么洛陽盆地能產出的糧食、人口和經濟總量,也只有關中盆地的九分之一。
差距如此懸殊,洛陽如何與鎬京比肩?
地理方面,鎬京僻處西北,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顧忌北、西方向的威脅,一旦鞏固秦嶺一線,就能專心開拓東方,屬于“金角銀邊草肚皮”里的金角。
而洛陽處于天下的地理中心,在“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角逐中,不僅河南是各路梟雄的主戰場,能否占領洛陽,更是能否得中原的標志。
洛陽便成了“金角銀邊草肚皮”里的草肚皮,每個梟雄都想踩一腳。
在這樣的背景下,但凡能選擇鎬京,洛陽就不可能成為主角,如果實在沒辦法而選了洛陽,那么命運也不容樂觀。
周幽王被申國和犬戎聯合誅殺以后,周平王遷都洛陽,盡管周平王嘗試過重整周朝,但始終沒有成功,原因之一便是洛陽的軍事、經濟、地理條件不足以支撐一個強盛的政權。
五百年后,劉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因為漢朝的開國功臣幾乎都是關東人士,他們希望能衣錦還鄉,便建議劉邦定都洛陽,提出的理由是:“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其固亦足恃”,翻譯過來就是,洛陽的地理還是不錯的,做都城問題不大。
這五個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解釋,都能看出漢朝的開國功臣們,還是有些心虛的。
但劉敬反對定都洛陽,極力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劉邦拿不定注意,跑去詢問留侯張良的意見。
張良給劉邦做了一番分析:
“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張良的一番話,道盡洛陽的缺陷——沒有戰略縱深、田地不足、居天下之中而四面受敵。同時也道盡關中的優勢,即戰略縱深寬廣、經濟基礎雄厚、三面沒有強敵,整合關中和巴蜀以后,便完全占據中國地理的第一階梯,東向以制諸侯,立于不敗之地。
劉邦聽到張良的分析,對定都關中再沒有疑義,直接下令西遷,并命蕭何在渭河沿岸營造長安城,做為漢朝的都城。
長安和鎬京,其實就是關中地理板塊里,不同名稱的同一座城。
再過兩百年,劉邦建立的漢朝滅亡,劉秀崛起復興漢朝,并在南陽故舊和河北豪強的支持下,把新漢朝的都城定在洛陽,史稱東漢,與之相對應的,定都長安的漢朝稱為西漢。
正是因為都城的不同,東漢自始至終都有一股小家子氣,無論國力還是氣質,遠遠不如飛揚跳脫、氣吞萬里的西漢。
其實洛陽的定位,西漢的人早就有定論。
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桓將軍向吳王劉濞建議:
“愿大王所過城不下,直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不要爭一城一地的得失,直奔洛陽,一方面奪取長安東出的前沿基地,另一方面切斷長安和各地的聯系,這樣的話,函谷關以東就不再是漢朝所有了。
桓將軍和張良一樣,都認為洛陽是依附于長安的,只有做長安和東方郡縣的樞紐,洛陽才有價值,而不認為洛陽是自成一體的獨立地理板塊。
可惜,劉秀沒有吸取周衰漢興的歷史教訓,也不明白張良和桓將軍的意思。
如果劉秀清楚長安和洛陽的不同,但依然定都洛陽,那只能說明兩點,要么是劉秀沒有得罪開國功臣的魄力,要么是劉秀本人就有衣錦還鄉的想法。
無論如何,東漢不如西漢,劉秀是最主要的責任人。
3、
既然洛陽不適合做政經中心,那為什么隋唐時期,洛陽兩次成為王朝的都城呢?
其實這不是洛陽的整體地位超過長安,而是因為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洛陽的經濟功能取代了軍事功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暫時成為了主角。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大運河,然后命楊素、宇文愷重新營造洛陽,并下令遷都,以洛陽為隋朝的新都城。
這條隋唐大運河,北段永濟渠起自涿郡,南段通濟渠接通杭州,兩段主線運河的交匯點,便是洛陽。于是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人口、糧食、貨物不斷向洛陽聚集,沒用多少年,洛陽就成了全天下的經濟重鎮、物資集散地,號稱“漕船往來,千里不絕。”
可以說,楊廣遷都的真正目的,就是以洛陽為中心、大運河為觸手,整合隋朝的經濟。
長安,事實上被他拋棄了。
那效果怎么樣呢?
如果楊廣穩扎穩打,憑借隋朝強盛的國力,說不定能開創洛陽的新時代,但楊廣太心急了,短短五六年時間便激起天下民變,隋朝轟然倒塌。
隋唐易代時期,王世充盤踞洛陽,李淵和李世民占據長安,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統兵出關東征,不到半年便剪除洛陽周圍的軍事力量,用重兵把王世充包圍在洛陽城內。
河北的竇建德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一旦王世充滅亡,唐朝就有了中原這個戰略支點,隨時可以效仿周武王,自孟津渡過黃河,征討河北。
為了自保,竇建德必須出兵支援王世充。
結果,李世民在虎牢關(旋門關)擊敗竇建德,隨即回師洛陽逼降王世充,完成一戰擒兩王的功業。
隋唐易代的歷史證明,搞經濟建設,長安不如洛陽,決定天下興亡,洛陽不如長安。但沒有開國建政,就沒有經濟建設,洛陽的經濟地位,事實上取決于長安能否獲得軍事勝利。
唐朝平定四海以后,效仿西周、西漢定都長安,居高臨下,以一隅而制天下。
但到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隨著人口暴漲,長安出現了糧食危機。公元657年,李治下令,改洛陽為東都,此后“二圣”就經常移駕洛陽,就近補充糧食和其他物資。
公元684年,即李治駕崩的一年后,洛陽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的繁華盛地,臨朝稱制的武則天便把洛陽改為神都,正式確定為唐朝的新都城。
武則天遷都洛陽,同樣是試圖依托洛陽,以隋唐大運河為觸手,整合唐朝的經濟。
然而,武則天也失敗了。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逼年邁體衰的武則天退位,隨后改洛陽為東都,長安重新成為唐朝的都城。
洛陽,又一次敗給長安。
這背后固然有楊廣、武則天不得人心的因素,但世人更愿意以軍事中心為主、經濟中心為副的價值觀,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武則天失敗以后,洛陽便開始急劇衰落。
因為在數十年后,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導致魏博、成德、盧龍等三鎮割據河北自立,唐朝徹底失去了河北的賦稅。
東南地區,成了唐朝唯一能依賴的經濟重鎮,而在運輸糧食和物資的過程中,大運河南段的通濟渠和江漢漕運,又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洛陽的“大運河南北交匯點”地位,越來越不重要了,洛陽的經濟功能,逐漸轉移給同樣毗鄰大運河、但更靠近東南地區的開封。
所以啊,出自黃巢起義軍的宣武節度使朱溫,才能依托開封掃平中原,篡唐稱帝。宋太祖趙匡胤想遷都洛陽,再遷長安,卻被以趙光義為首的大臣們抵制,堅決要留在開封。
畢竟,開封都已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誰還愿意回到日漸荒涼的西部呢?
回顧歷史,楊廣和武則天兩次遷都洛陽,與其說是洛陽有史以來的巔峰,不如說是洛陽衰落前的回光返照。
此后千年,隨著經濟中心持續東移,長安再也沒能成為都城,洛陽也淪為一座小縣城。
中華文明誕生時期的雙子星,同時陷入了千年沉睡。
最后,我們再延伸一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朝定都開封,其實是繼承了楊廣和武則天的“經濟建設”思路,而只顧經濟建設不顧軍事防御的結果,便是慘絕人寰的靖康恥。
直到元明清定都北京,并重新疏通京杭大運河來溝通東南,才再次理清軍事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關系。
在中國歷史的后一千年,無論軍事意義還是經濟意義,兼容農耕和游牧的北京就是新長安,守護京杭大運河并鎮守東南的南京,便是新洛陽。
這樣看來,神都洛陽的實體雖然灰飛煙滅了,但洛陽的精神,卻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