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群眾,對于中國人來說可謂非常熟悉的詞匯,一來是媒體上最常用的詞匯之一,二來還是成長過程中會用到的詞——政治面貌。
群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我們熟悉的《荀子·勸學》里面,只是這段我們一般不怎么會接觸: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這里的群眾一般會被解釋作“人多勢眾”,也有“群起而攻之”的味道,但是總體而言群眾這個詞還是偏向“眾”,指代的就是一大幫人,而沒有進行“群分”,更多是指“一眾的眾”的意思。雖然我們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可是這個詞一直以來都是沒有特定的意義。
我們的“脫離群眾”——從群眾中分離出“群眾”帶有一定偏向的部分,其實只是近百年來的事情,而且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因為中國近代“群眾”的崛起是中國從傳統王朝到民族國家轉變中最激動人心的核心敘事之一——當群眾稱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力量就能實現“群眾移之”。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這本《群眾 :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書寫與想象》。
全書重點從文學、革命哲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突破不同學科的界限,挖掘被忽視的跨國互動,重新勾勒出現代中國“群眾”話語的脈絡,思考現代群集想像的許諾和羈絆。探索知識分子與“群眾”的相遇和融合,重審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核心問題。
首先要說的就是這個書名,雖然作者自己翻譯的,但是意思全都改了,Revolutionary Waves: The Crowd in Modern China反正大象是不懂怎么翻譯成現在這個樣子,只能說還好這是作者自己翻譯的,不然真的對于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差異真的不敢想象。
正如“群”字的另一個寫法——羣,群眾要想成為一個帶政治色彩的詞匯,要參與到政治中去需要一只“君羊”,需要有人帶頭!當時的知識分子既希望可以“從群眾中來”——得到群眾認同,又希望可以“到群眾中去”——成為群眾的領頭羊。
對于他們來說,人群既是現代性的迷人表現,充滿了政治改革的潛力,同時也是社會無序和道德墮落的令人深感痛苦的標志。這種困境迫使他們不僅要理解群眾、融入群眾,還要發現引導群眾的手段。一面是去個人化的渴望,一面是個體自我的頑固堅持,作者通過探索這二者間的辯證關系,為解讀現代知識分子們如何構想集體能量的爆發以及自身在這種爆發中的位置提供了線索,凸顯了自我實現與自我否定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
不得不說,對于大部分普通讀者而言這些內容可以說是既高深又有趣——將作為社會知識生產者的知識分子與作為社會想象創造者的作家結合起來研究,特別是在我們普遍更注重“英雄式宏大敘事”,群眾的作用更多只是一個“口號”,在學術上更多選擇忽視。除了傳統,還因為什么造就這樣的語境呢?這也是作者想去探討的。
在今天,知識份子多少在“脫離群眾”,這既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而且也不再是知識份子關注的對象。這是無奈,也是現實,特別是在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民粹主義”,這本更值得我們一讀。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