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如果要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按照下限攝入量185mg/kg計算,一個體重60kg的成年人需要飲下111萬升溴酸鹽含量達到10微克的飲用水。按常規每天喝2L水來算,相當于他/她要一下子喝掉1521年的水。而農夫山泉的溴酸鹽含量不超過3微克/升,相當于一個人從堯舜禹湯時代一直喝到2024年,才有可能出現問題。
這聽上去是不是很可笑?但它的確是一個科學問題。這兩天,紛紛擾擾的所謂瓶裝水溴酸鹽事件終于有了結果:
7月18日,香港消委會發聲明澄清,申明樣本(農夫山泉)的檢出量(每公升3微克)屬「飲用水」準則值范圍內,并遠低于上述準則值,可以安全飲用。重新評分后,該樣本的整體表現由4.5星調整至5星。
然后香港消委會就此次測試因樣本歸類出現落差而引起的誤會表示抱歉。
并且再度重申,全部30款測試樣本的化學安全及微生物測試結果理想,沒發現有害物質超出相關準則值,全部樣本(包括農夫山泉該樣本)均可安心飲用。
這個道歉很不容易。要知道,現在肯道歉的公權力機構真的不多。而且社交網絡上到處是基于立場和情緒的紛爭,以及夾帶偏見的攻擊、抹黑。能認認真真地討論事實、尊重事實、承認事實,已經是一種稀缺的品格。這次,農夫山泉和香港消委會給大家做了最好的示范。
我們有必要回溯一下事實,看看農夫山泉和香港消委會是怎么“爭執”的,這種爭執為什么對消費者來說至關重要。
事情的一開始,是香港消委會在7月15日發布了一個30款瓶裝水的評測,其中包含了怡寶、屈臣氏、百歲山、農夫山泉等產品。
按照香港消委會的最初說法,他們在消毒劑殘余及副產品測試中,發現了百歲山及農夫山泉的溴酸鹽含量正好達到了歐盟上限(0.003mg/L)。
注意,香港消委會的用詞是“達到上限”。
而這句話在一些“喜歡造個大新聞”的媒體宣傳下,到了消費者的耳中,就變成了“超標”的誤解。
一些媒體甚至還刻意強調:攝取大量溴酸鹽,可引致惡心、腹痛、嘔吐及腹瀉,嚴重情況甚或影響腎臟及神經系統。
自帶流量的“農夫山泉”,加上這么勁爆的結論,想不火都難。
但如果細看的話,這些新聞里面其實有很多問題,比如什么叫達到上限?為什么不說是合格?“歐盟上限”又是哪個標準?大量,究竟是多大量可以致人惡心?面對這份評測,農夫山泉沒有選擇沉默,以專業的態度發布聲明,要求香港消委會把話說清楚。
農夫山泉認為香港消委會存在適用標準錯誤、標準判斷錯誤和明顯主觀誤導。
當天(7月17日下午),香港消委會就首次回應,重申原報告中最核心的結論:
“全部30款測試樣本(包括農夫山泉)沒發現有害物質超出世衛組織相關準則值,所有樣本可安心飲用,產品沒有安全問題。”
第二天的道歉中,給出了更加詳細、準確的結論:
至于溴酸鹽方面,本會根據歐盟有關飲用水的溴酸鹽最大限值為每公升10微克計算,此限值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GB19298-2014)一致,而該樣本(即農夫山泉)的檢出量(每公升3微克)屬「飲用水」準則值范圍內,并遠低于上述準則值,可以安全飲用。重新評分后,該樣本的整體表現由4.5星調整至5星。
香港消委會為何會及時澄清?
因為細看之下,最初的報告確實不夠嚴謹,存在漏洞。
根據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世衛組織等幾乎所有主流飲用水(包含包裝飲用水)安全標準,溴酸鹽安全含量均為不超過10微克/升,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產品則為3微克/升(0.003mg/L),完全符合歐盟乃至世界各地的飲用水安全標準,甚至堪稱優異。
此外,歐盟法規中還有一個特殊的飲用水類別,叫“天然礦泉水/天然泉水”,這個類別中,對溴酸鹽要求更嚴格,上限是0.003mg/L。
香港消委會刻意將農夫山泉放在了并不匹配,且最嚴苛的歐盟“天然礦泉水”標準里來評價,而不是采用中歐美日、世衛組織等應該適用的標準,讓人難以理解。關鍵是即便采用歐盟礦泉水的標準,也是合格的。
但香港消委會最初卻回避了“合格與否”的判斷,反而是使用“達到上限”這種話,這就給人造成了很大的誤解。
這里我還想普及一下歐盟定這個“最嚴格”標準的原因。
當年,法國“天然礦泉水”被曝欺詐丑聞,30%以上的品牌存在違規,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巴黎水”等多個品牌。
在歐盟看來,高端的“天然礦泉水”是不準用任何殺菌技術的,但這些廠家卻還是用紫外線,臭氧之類的殺菌技術。
所以歐盟規定了嚴格的溴酸鹽限量,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商家通過加臭氧來殺菌,使其符合他們的高端理念。因為當使用臭氧殺菌時,水里面天然存在的溴化物就可能在臭氧的作用下形成溴酸鹽,這就是飲用水中溴酸鹽的來源。
此外,歐洲礦泉水即使使用臭氧,也是為了去除水中的錳鐵,而非殺菌目的,因此歐洲礦泉水的3微克/升其實是一個技術要求而非安全考慮。
但問題是,在我國,臭氧殺菌是強制要求。且臭氧殺菌是目前國際最主流的飲用水殺菌技術。農夫山泉的飲用天然水,以及國內大多數包裝飲用水均使用臭氧殺菌,也是為了保證消費者的飲水安全。
而且,歐洲礦泉水不使用臭氧殺菌,也會有“副產品”,就是菌落含量比中國的瓶裝水要高太多。在香港消委會這次測評報告中,依云菌落檢測達到480單位/毫升,Vittel達到320單位/毫升,接近了USEPA《國家主要飲用水法規》的飲用水標準(每毫升500菌落形成單位)。而國產品牌百歲山為3單位/毫升,農夫山泉僅為1單位/毫升,表現堪稱優異。
這其實就是不同國家標準取舍的問題。更何況,農夫山泉極微量的溴酸鹽殘留,含量在歐盟最高標準中,也是符合規定的。
我們在購買完整評測報告后,還發現了更多的細節。
首先,有害成分方面,評測報告指出13只水含塑化劑,包括三得利、依云、Perrier, 怡寶、阿信屋,屈臣氏,維他等多個知名品牌。
而農夫山泉、百歲山、5100等品牌則未檢出。
塑化劑致癌,是公認的事實。
雖然被檢測的產品數值也都在安全的標準內,但這些似乎并未被強調。
而中國臺灣美果作為純水,既有塑化劑,又有水中根本不應有的雙酚S,還有2微克溴酸鹽、硝酸鹽,細看之下,都不像合格水的樣子。
但此前香港消委會對此的寫法卻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對待,著重提示美果溴酸鹽含量2微克/公升遠低于世衛組織的10微克/公升準則值。但對待農夫山泉、百歲山3微克/公升的溴酸鹽,寫法卻變成了“達到歐盟適用于經臭氧處理的天然礦泉水和泉水的溴酸鹽最大限值”。這也是其被農夫山泉和百歲山批評“不專業、不負責任、明顯主觀誤導”的原因。
再次,我們還發現,農夫山泉等內地品牌在香港是有售賣的,而且是在香港市場標價相對低廉的瓶裝水,比起香港本土品牌和臺灣地區動輒10多元一瓶的瓶裝水,要實惠很多。
我們之前去香港調研,就感慨香港的物價畸高,而且很多外面的品牌都進不去。
所以這兩年,港人也掀起了周末去深圳盒馬、山姆采購風潮,向香港商超的高物價說不。
真理越辯越明,消費者也會選擇用腳投票。
對各類進入香港的飲用水產品,香港消委會理應一視同仁,秉持中立的立場,進行科學評測。
縱觀本次烏龍,大陸品牌農夫山泉及時拿出了態度,較真又專業,及時澄清了謠言。
而香港消委會作為公權力機關,最終選擇了尊重事實,盡可能公正客觀,對于錯誤和不嚴謹的地方及時澄清并道歉,維護了香港機構的口碑。
有時候,良好的市場環境,就是在一些碰撞中發生的。
而碰撞后的最大的贏家,就是我們的消費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