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值水稻抽穗揚花時節。記者日前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站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邊,陣陣稻花的清香隨風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看此情景,今年注定又是一個稻蝦雙贏年。”種養大戶張佳明指著一片稻花飄香的稻田說。
霍邱縣地處長江以北,淮河南岸,溝河湖堰星羅棋布,是一個有著一百多萬人口的農業大縣,種養業歷史悠久,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不同區域不同環境適合不同種養模式。其中,稻蝦混養是霍邱縣的特色農業模式之一。這種模式是利用稻田的環境和資源,使小龍蝦在稻田中生長,稻田為小龍蝦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蟲等天然餌料,蝦的排泄物成為稻子成長的有機肥料。稻蝦共養系統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還能減少病蟲害以及化肥、農藥的使用。這樣一來,就會大大提高稻米的產量和質量。截至今年,霍邱縣稻蝦種養面積已超過百萬畝,畝產小龍蝦120公斤、水稻550公斤,純收入每畝超過3000元。全縣年綜合產值百億元以上,被譽為“中國小龍蝦產業十強縣市”。
三流鄉是霍邱縣稻蝦綜合種養大鄉。該鄉分管農業的領導說:“全鄉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已從2020年的7萬畝,發展到如今的9.03萬畝。就稻蝦這一塊而言,全鄉年純收入達幾億元,老百姓的飯碗不僅端牢端穩了,而且腰包也鼓起來了。”該鄉不僅成為安徽省乃至全國稻蝦綜合種養面積最大的鄉鎮之一,還因此被授予“安徽小龍蝦第一鄉”的稱號。三流鄉的成功經驗在于其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探索,大力推廣稻田蝦輪作模式,走出了一條綠色、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這一發展模式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借鑒。
發展“一田雙收,稻蝦共贏”,讓群眾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實惠。該縣宋店鎮農民沙從寶告訴記者,近年來,他除了耕種屬于自己分內的田地以外,又從鄉鄰那里轉包了幾十畝水田,進行稻蝦共養。到目前為止,光稻田里的小龍蝦就已經收入了十幾萬元。看著眼前這片正在抽穗揚花的水稻,沙從寶自信地說:“今年的豐收在望,俺的好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本報記者 沙 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