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些碎碎念。
最近幾年,感覺總體氛圍有點喪,包括有的群里面平時一向比較愛國的群友,也有些抱怨。
首先總體來說工作確實很卷,工作時間很長,尤其是高收入的工作。
不少人已經35歲了,40歲了,還需要長期996,付出巨大的勞動,同時消耗很高的情緒和精力,在單位公司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煩人的上級,難以完成的工作,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也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身體也累,心理也累。
你能想象在深圳很多中年人是長期處于睡眠不足的狀態,因為每天屬于自己的時間太少了。
如果從出家門口開始算,很多人上班通勤就的接近一個小時,早上七點半就要起床。
如果晚上七點下班,回家也得八點了。
如果每天加個班,那就得晚上九十點鐘才下班,這一天就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了。
然后呢,承受的壓力很大,有兩個壓力--經濟壓力和自我期望壓力,
家里經濟基礎一般,從農村和三四線城市來到一線城市的,要想立足本身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像北上廣深的土著,基本在本地至少有一套房子,但作為外地人就是一無所有的狀態。
而一套深圳關內的三房,只要不是很老的小區,也得500萬人民幣起步了。
而另一方面,很多朋友自身也比較優秀,211,985畢業的,現在的中年人,當年同齡人中能上211,985都是佼佼者,我查了我那一屆,上985的就是同齡人前1%,上211就是同齡人前2%.
從小就是天之驕子,別人家的孩子,這就帶來了不能混的別人差,要比別人混的更好的自我期望壓力。
我身邊房貸月供幾萬人民幣(大于三萬人民幣以上)的人比比皆是,這就導致即使996的勞累工作,也要一直干下去。
有的人說,為啥不買便宜點的房子呢,自己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其實我很理解,一方面更好的房子學位和地段都更好,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條件,給全家帶來更好的生活水平,自己是優秀高校畢業的,會更難容忍自己的孩子連高中都上不了,畢竟中考50%的分流率擺在哪里。
另一方面,優秀的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總是會更高的,不然如果從小就得過且過,對自己沒有要求,除非是天才,不然也很難在學習和工作方面有所成就。
除了自我期望壓力之外,也有來自周圍的人的世俗社會壓力,誰都想過的比周圍的人更好,尤其是從小就優秀的人。
不要忽略這一點,香港人看大陸的窮親戚富起來了,早年出國的人看到國內的親戚富起來了,都會有失落感,人性是一樣的。
所以,
一邊是長期的勞累工作,處理工作上以及和同事,上司的各種不順心的事情,睡眠不足,
一邊是承受巨大的包括房貸在內的經濟壓力,
一邊是承受自我期望的精神壓力。
在承受這么大的付出之后,發現這幾年所有的資產價格都在下跌,這就讓很多人產生了深深的沮喪感,一想到自己這幾年因為房產,A股里面的巨大損失,超過了自己N年收入之和,就感覺很痛心。
對此我要說,人不受現實影響很難,因此心態上的自我調節是必須的,畢竟人的一生很短暫,快樂很重要,我是這么看待的:
第一你不是一個人,
這幾年全國的房產價格都在跌,就沒有漲的,凡是有房的人都不能幸免,所以并不是你一個人在承受損失,所有的人都在承受損失。就拿我來說吧,我家現在的房產價格比起巔峰時期下跌了幾百萬。但我知道,損失更大的是比我持有更多房子,更貴房子的人。
我父母在老家也有幾套房子,價格也全部在跌,而且根本賣不出去。
老實說,你只要隨便和周圍一個人聊一下,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主流群體的資產水平都是下跌的。
第二,從長遠看未必是壞事,合理的房價可以破除大城市困境。
我經常跟我老婆說,孩子們出生在深圳,總體上肯定是好事,從小就能享受很好的物質條件,
但是另一方面,等他們長大的時候必然會面臨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深圳買房,如果他們要依靠自己的工資收入在深圳買房,那么不僅需要自己有一份薪水還可以的工作,而且還需要長期壓制自己的消費支出水平,畢竟房貸是不小的支出。
如果又要買房,又要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那就剩下一條路,就是啃老了,也就是需要我們來資助買房,那么到那個時候,我們是希望房價高好呢,還是希望房價低好呢?
老實說,我覺得深圳很多中產的孩子長大后都會面臨生活水平跌落的問題,為啥呢,因為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父母購買的市中心區價值1000萬以上的房子里面,享受了各種便利,但是長大后要靠自己也在同樣的地段買同樣價值的房子自己單獨居住,就很難了,因為很大概率并不如父母優秀。
想一下,你們夫妻兩人年入百萬以上,終于買了價值千萬以上的房子,每年月供就有幾十萬,還要負擔孩子們的教育支出,已經消耗了自己的大部分財力,好不容易積攢的存款也要自己留著養老。
然后你們的兩個孩子十年后,十五年后長大,還想要各自有一套同樣價值千萬以上的房子,即使你們想資助,也是無力支持的。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告訴你,十幾年后房價跌了,孩子們工作后的社會平均薪資比現在高了一倍,但是要購買的房子價格比現在還跌了些,你們不用資助那么多錢,孩子們也能在同樣的地段買房了。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不要覺得這一天很遙遠,比如你的小孩今年7歲剛剛上小學,你覺得還很小對吧?十五年后他就22歲了。
第三,低房價時期是置換的最好機會,而非高房價時期
我置換房子不止一次了。
我在深圳購買的第一套房子很小,要結婚了要買三房,所以肯定要把這套房子賣掉,當時處于房價上升期,結果是什么呢?
我這套小房子價格當然也漲了,一年時間漲了7萬多,但是我要置換的大房子--一套三房漲了差不多90萬人民幣。
但是當時,因為房價是繼續上漲的,所以買入的這套三房后來又漲了200萬多點,這就帶給我一種虛幻的“沒有損失,反而賺到了的感覺”。
但是事實并非這樣,后來我進一步置換的時候,雖然這套三房漲了200萬,但是我第二次置換后新購買的房子相比之前可是又漲了得有四五百萬。
而現在則反過來了,深圳福田,南山核心區域的房子,或者說在深圳稀缺的四房,價格都在下跌,而且從絕對下跌金額上來看,比小房子跌的更多。這是簡單的原理,大房子比小房子基數大,上漲或者下跌同樣的比例,或者即使小房子的下跌比例更高,但大房子的絕對數字都會大的多。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他們要置換更好的房子,賣房從去年賣到今年,不斷下調價格,一直不舍得下調太多,因為這樣在心理上覺得損失太多,但是今年上半年終于狠心大降價賣了,雖然從數字上來說下跌了百萬以上,賣房的時候深感肉痛,而且還很擔心萬一房子剛賣掉市場又回暖怎么辦,幸運的是房子賣了市場價格依然沒漲,而他們想要購買的更好的房子,價格下跌可不止百萬!
而且當前的市場,不僅比房價上漲期有更多的選擇,而且議價空間還大。
不僅如此,當前新購買住房的利率還很低,光是利息也能節省不少支出。
第四:如果近幾年沒有房產置換的計劃,那就不需要去關注房價
老實說,我覺得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以東亞的日韓臺為目標,那么以后人均要到3萬美元以上,而2023年我們的人均GDP才1.26萬美元。
如果我們是以歐美為目標,那么人均就得到四萬,五萬美元了。
因此我們的人均發展以后還有兩三倍以上的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大約十年一個周期的規律還是比較明顯的。
80年代末的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很多人去搶購各種生活物資,我那時候臥室床底下就有很多箱子,就是我媽去買的一箱箱的肥皂。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這個我也記憶猶新,因為那時候我去通知部門的應屆生去參加被裁員的講話,還有和同事在一起吃飯時,同事就接到了主管讓他去找工作的電話。
然后是2020年開始的疫情沖擊。
而歷史又一次又一次的表明,再嚴重的危機也終究會過去的,而危機過去之后反而還會有繁榮期,因此在低谷期去過度關注資產的漲跌其實意義不大。
我覺得現在的中國還是和當年的日本不太一樣,日本之所以有失落的三十年,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新興產業全部沒有趕上,經濟發展速度陷于停滯,日本的人均GDP從當年的一度全球前三位下跌到了2023年只有全球第30位(IMF 2024年4月版國際經濟展望)。
而中國我不覺得是這樣,相反中國現在5G,半導體,航空航天,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進展順利,各種核心技術突破真的就是時間問題。
因此我覺得對于一二線城市來說,當前的房價低迷狀態并非是最終狀態。
當然,我不覺得,也不希望房價未來還會重現過去十幾年的繁榮,
理想的狀態是,經濟持續增長,房價穩定或者略增。
第五:改變一下生活狀態
過去的幾年,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時間越過越快。
我仔細的回憶了一下,似乎30歲之后就有這種現象了,
現在讓我回憶我20歲的時候在做什么,我會清楚的記得我在大學校園里面。
讓我回憶25歲的時候在做什么,我會清楚的記得才剛入職場幾年,身邊都是年輕同事,剛剛來深圳對這里還不太熟悉,于是周末經常約著一起到處玩,和同事們有很多共同的愉快回憶。
讓我回憶30歲的時候在做什么,35歲的時候在做什么,卻一下子想不起來了,感覺似乎記憶一片空白。
究其原因,我覺得是結婚買房生子之后,生活模式一下子固定了,缺少變化,每一天過的似乎都是一樣,30歲過的日子和現在沒有區別,所以感覺時間過的飛快,但是腦子里卻沒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記憶。
所以我在想辦法讓生活多一些變化,這樣可以讓時間過的慢一點。
1:在過去的幾年,當工作讓我感到乏味時,我就想辦法換個工作,讓自己有新鮮感,也可以學習很多新的東西。
2:我老婆上班的地方離我上班的地方不是太遠,于是有時候中午我就約上她,兩個人去找深圳不同的餐館吃飯,去嘗試不同的餐廳,如果餐廳比較遠,那就晚上再去探索。
我覺得大眾點評上深圳各個區域排名靠前的餐廳我已經去吃過了很大一部分,像深圳除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之外,還有不少外國人開的餐廳,都是可以去嘗試的。很多時候這些餐廳能帶給我們很大的驚喜。
像福田的城中村有一家韓國人開的烤肉店,味道還可以,
而在龍崗大運體育中心附近有一個路邊攤形式的東北燒烤,還真的好吃。
3:每天嘗試不同的方法上下班,地鐵和開車是我最常用的兩種上下班方式,但是我覺得還是要有變化。
于是下班時我會不再用平時常用的下班路線,而是會選擇坐一下公交車,或者坐其他地鐵線路,然后隨即選一站下車,在附近走個30分鐘探索探索有沒有什么好吃的,我記得有一次在路邊找到一家臺灣人開的店,確實是以前沒有吃過的,很驚喜。
我還嘗試了下班就在路邊掃碼一輛共享單車,騎行十幾公里穿過深圳的各個路段回家,在路上發現了很多我以前從未看到的風景,也去了我來深圳十幾年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
我還有一輛電動自行車,準備早上早一點起床上班騎行十幾公里上班,這也會給上班帶來一些變化。這樣平時工作日的生活也能有期待和變化。
而在節假日,平時一直覺得太擁擠了,就不想出去玩,但這次五一也去了下武漢,感覺還是可以的,去了東湖公園騎自行車,還去了5A級景區,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人。
人生總是會有順和逆的時候,這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如此,包括你認為生活的光鮮亮麗,身居高位的人也是一樣,有各種難以處理,或者說處理不完的事情和各種煩惱。
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最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